◎魯加專
(漣水縣政協文化文史委,江蘇漣水 223400)
荀德麟先生是我十分敬仰的前輩。先生才華卓犖,詩詞歌賦,倚馬立就;學識淹博,經史百家,茫無涯涘。他以詩人之稟賦而專心致志于學術研究,皓首窮年,學術著作等身;在傳統詩文創作方面,風格雄放典雅,成果豐贍。他是當今學科精細化之后極少數能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兩方面并行不悖的傳統文人。荀先生的新著《聲律大運河》(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 年版)就完美地呈現了他在這兩方面的綜合成就,是真正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是當下很多學人所做不到的,也是不會做的,正如荀先生的夫子自道“另辟一條一般學人不便走的道兒”(《聲律大運河·前言》),可見他本人對此書內容是十分自信的。
《聲律大運河》以大運河地理跨度為橫軸,以歷史跨度為縱軸,深入淺出地向廣大讀者勾勒出一條血肉沃腴、骨骼豐健的歷史長河、文化長河。書中圖文并茂,內容述評兼具,體例別具一格,全面反映出大運河沿線的歷史、地理、風景、人文及民俗等。縱觀書中的詩詞創作和照片拍攝時間,可知作者為了研究大運河而斷續進行實地考察的時間跨度前后竟達30 年之久,因此,這是荀先生研究幾十年大運河的成果綜合展示,是一部厚積薄發之著。書中的履印詩痕更可看成是一項專題研究的心血史,足見一位求真務實的學者的赤子之懷。
荀先生將大運河全程按照其地理連貫性特點及歷史演變脈絡劃分為十個部分進行介紹,從大運河的北端所在地北京開始,系統地呈現運河沿線的市、縣、鄉鎮等地歷史古跡、遺址、風景名勝、歷史人物和事件等,尤以運河之都—淮安部分最為詳瞻,同時也涵納了作者部分親歷的考察或文化活動。先生以串玉連珠的大章法使這條巨龍從歷史時空里活絡起來,讓那些附著于大運河身上的無數珍珠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游人尋勝訪古的航向。縱觀全書,看似大筆勾勒,實質都是經過高度提煉之后的精華所在,“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個提煉過程的個中甘苦是外人難以體味的。
全書最耀眼的是,作者對大運河所孕育出的風土人情、歷史風云,用史家的眼光、詩人的情懷進行盡情歌詠,這些詩詞歌賦碑記竟有360 多首(篇),形成了書中獨特的一道風景,也是精華之所在。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聲律大運河》更是荀先生以詠運河為主題的一部專題詩集,其數量之多,令人驚嘆。這些韻文涵蓋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元素,如果沒有對應部分的普及文字介紹,是很難讀懂和理解的,因此這些韻文看似點綴,實質與普及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些韻文中有荀先生為家鄉淮安所傾情創作的《運河之都賦》《高家堰賦》《清江大閘口賦》以及數篇碑記,集中體現出作者作為史志方家對家鄉熱愛之忱摯,對地方史研究之深透,成就之高卓。在歌詠詩篇中,先生或感慨遙深,如“買得風花與雪月,竟教黃海覆艨艟”(《題昆明湖》)、“呱呱蘆隱凄涼地,似訴黃河恣意流”(《尋訪古下邳城遺址》);或縱情放歌,如“只緣武庫添神器,鐵打江山直到今”(《題通州三教廟》),“會當一舒嘯,四顧起驚鴻”(《登淮安水上立交喜賦》);或砭時婉嘆,如“鴻雪足珍園囿護,冬瓜失后惜芝麻”(《漕運總督署遺址公園》)。而從“彈指一揮二千載,淮陰今又到梁園”(《靈璧赴歸德道中即興》)可感受到,在考察研究大運河的整個過程中,先生總是交雜著沉重的歷史滄桑感和激昂澎湃的文化自信心。
這些詩歌體裁多樣,包括七絕、五律、七律、詞、歌行古風、楹聯、賦等,其中以七言絕律居多,藝術造詣高超。總體而言,七絕風致沉厚雋永,跌宕圓融,如《題景縣舍利塔》“樓頭不見岸頭沙,藏寶名邦感物華。欲問漕河舊時景,十三層塔向風斜。”頗有李義山《夕陽樓》和杜牧揚州諸絕之風味,它如《詠什剎海》《考察通揚運河泰州段》等皆此類。七律以懷古慨今類為最上,古峻蒼涼,沉雄渾健。如《登鰲頭磯》“鰲頭磯上認鰲頭,錯把鰲磯作蟹洲。虛落重新難覓渡,衛河依舊不分流。枯漕草木增離黍,新石碑銘憶刻舟。零落蕪城非敢賦,商量攜酒最高樓。”筆法似承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這類詩作還有很多,如《戊己山懷古》《尋訪古下邳城遺址》《辛丑仲冬游河道總督署清晏園次韻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河下蕭湖》等。歌行大篇則噌吰鞺鞳,氣脈融暢,元氣淋漓,遠得盛唐發乳,而近承梅村、通甫諸先生。《通州皇木歌》極敘事、議論之能事,而又跌宕有致,收放自如。《錢塘大潮歌》則筆如森戟,風雨百怪,任其驅遣,振聾發聵,橫絕千古。需特別指出的是,荀先生雖為傳統文人,但其作詩并不迂守舊矩,而舊語新詞皆為我用。如《參觀G20 會址有感其二》云“一從峰會變曾經,此地難閑既愛您。萬壑爭流濺茂草,倩誰感嘆涌蚨青。”以“既愛您”諧音“G20”而入詩,押方言韻,不覺拍案叫絕,精妙絕倫!而通篇亦諧亦莊,不失雅正之旨,正是以舊瓶裝新釀的古為今用之成功實踐。真是敢做“題糕”之輩,“信是詩家一代豪”!
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中國的活態遺產,對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作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尋跡考工百感沉,創痍時見惹操心”(《代序詩》其一)、“吾輩考量堤上下,山濤猶似撼心房”(《題二洪遺址》),荀先生對待這樣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是虔誠的、敬畏的,深感研究之責任重大,功在千秋。在荀先生的努力之下,其家鄉淮安早已獲得了“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體現了一位樸實學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和“經世致用”的史家思想。因此,這部凝聚著他無數心血的集研究和創作于一體的專著在大運河研究史上更具有新時代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