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曾說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更加突出了企業在未來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特別是對大型骨干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過去曾說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更加突出了企業在未來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特別是對大型骨干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整體雖在提升,但仍存在創新主體地位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從國家創新體系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經濟主戰場,在各個應用技術領域也紛紛面向市場,進行自主研發和轉化,以及自辦企業。而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政產學研用的合作效果則不盡如人意。企業在國家重大科研計劃中的話語權不足,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時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企業角度看,改革之初,企業的創新活動主要為已有技術成果的轉化,較少做基礎工作。很長一個時期,大部分企業偏好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偏好“短平快”,導致在獲得新技術方面基本處于短期行為,缺乏立足于長遠考慮企業技術戰略構想。
為此,中央非常重視科技自立自強,要求大力加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但是在實踐中還存著一些阻礙。
首先,國家科技布局中大企業的地位偏弱。國家安排企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時,強調企業在技術成果商業化推廣和示范工程方面的作用,而企業在政產學研用合作中處于被動地位,在國家重大科技決策中更加缺乏話語權,國家重大攻關項目和重大科技決策的專家組構成,企業科研人員所占比重很小。其次,企業自身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有企業現行管理規制約束了企業創新。這點是最需要關注的,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轉換新舊動因的必要性之一。最后,科研成果轉化的人員激勵政策難以到位。由此,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環境還沒有建立起來,一些國家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那么,如何推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落地?
從國家和政府層面看,一是把國家關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的一系列政策落實。建議多出一些可操作、可考核、可監督的實施細則。二是明確企業參與國家科技決策的常態化機制,要多征詢企業的意見。三是鼓勵和支持企業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牽頭組織相關重大攻關項目,包括通過創新聯合體、創新中心等組織形式;企業既可以當出題人,也可以當閱卷人,還可以當答題人。
企業要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建設。一是進一步加大企業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增加立足長遠的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二是要使企業成為研發主體,形成研發能力體系。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打破行業“圍欄”。四是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要主動作為。五是大企業要當好鏈長、鏈主,要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一是切實落實企業家精神。要支持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引領者,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二是強化科技金融、科技市場、中介服務的作用。由于科研人員缺乏市場、缺乏資金、缺乏發展計劃等,會出現“死亡谷”。而依靠企業家,依靠科技金融、科技市場、中介服務等,可以幫助我們跨越“死亡谷”,使科技人員真正能夠安心科研,科技成果能夠順利進入市場、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真正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
責任編輯:周志霞
呂建中專欄
博士 教授級高級經濟師,能源戰略學家、高端智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