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欣

3月22日,國家能源局印發《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不久之后的4月4日,國家能源局就組織召開了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啟動會,推動《方案》落實落地。
這一政策的東風能給油氣生產企業的發展帶來哪些益處?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還差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特邀業內專家和企業代表進行探討。
有成績也有困難
中國石油石化:各位好!《方案》聚焦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根據您的了解,目前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情況如何?
唐萬舉:就我們華北油氣分公司來說,油氣生產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起步較早。尤其是2018年以來,我們先后在井場、拉油點建成“太陽能板+空氣源熱泵+電加熱”綠色加熱裝置34臺,總制熱功率2.3兆瓦,滿足井場原油加熱需要,替代低效燃煤加熱爐。自裝置建成以來,累計減少標煤使用近萬噸。
此外,我們與新星公司合作實施了鄂南原油勘探開發科研基地地熱供暖項目,總供熱面積約7.6萬平方米;建成采氣一廠凈化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約1兆瓦。2020年起,我們發揮屬地優勢,積極與礦區周邊新能源公司合作,拓展綠電購買使用渠道,與中廣核公司等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近期,我們正委托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制定新能源發展七年規劃,擘畫油氣新能源融合發展藍圖。
王向宏:根據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能源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我們西北油田積極利用新疆光伏資源稟賦好的自然優勢,統籌規劃新能源發展。目前共計利用閑置土地建設64口單井光伏項目,裝機規模8.5兆瓦。2022年,光伏發電5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3135噸;兩個基地建設光熱項目,年供熱量1.7萬吉焦,減排二氧化碳1534噸。總體來說,光伏發電和光熱替代加熱爐是我們油氣生產融合新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積極參與新疆電力交易,年采購新能源電力2.4億千瓦時,為油田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綠色。
中國石油石化:在您看來,目前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面臨哪些困難?
唐萬舉:首先是技術問題。新能源對于油氣生產企業來說屬于新業務,且油氣田生產場景較為[特殊,對新能源的安全穩定供應要求很高,一般無法照搬其他場景下的新能源發展模式,需要進一步開展技術探索、攻關和積累。
其次是人才問題。油氣生產企業核心人才專業背景以油氣資源勘查、油氣開發、石油工程、油氣儲運等為主,新能源業務方面的電力、熱工、氫能等專業人才缺乏。目前,油氣生產企業新能源從業人員的教育背景以油氣開發類為主,與加快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不匹配。
再次是項目申報問題。新能源項目受政策影響較大,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政策要求。油氣生產企業的區塊多以地質單元劃分。多數情況下,一個區塊會涉及多個行政區域,導致一個新能源項目在具體落地實施時要經過多個地方政府審批,申報流程多、周期長、不確定性大。
最后是經濟效益問題。新能源項目投資回收期長,后期成本中折舊占比高。我國油氣生產企業開發新能源項目普遍存在建設成本高的問題。以光伏為例,社會上光伏建設成本2021年已經降至3.7元/瓦左右,而我國油氣生產企業目前光伏建設成本大多在4元/瓦以上。此外,我國油氣生產企業在項目經濟評價時,基準收益率較其他行業高,更注重穩健有效。
張樹德:目前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存在審批難題。比如,開發風電與勘探開發油氣的審批渠道有很大不同。由于海洋油氣與海上風電在安全、環評、用海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在審批時都有不同要求。中國海油在加大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同時,正穩步推進海上風電業務,但在過程中遇到了油氣田周邊海域進行風電規模化開發政策上的空白。
猶如一場及時雨
中國石油石化:您認為《方案》能給油氣生產企業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金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能源企業的關鍵核心任務。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始終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首要問題。為進一步筑牢油氣供給安全底線,必須“開源”“節流”同步推進,多措并舉增加油氣供給。油氣上游領域具有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通過大力實施清潔用能替代,同步增加油氣商品供應量,是增強油氣供給能力、顯著降低油氣生產能耗和碳排放的現實途徑,也是對構建“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能源供給體系的積極探索。
但是,推動新能源與油氣勘探開發融合發展,需要統籌處理好油氣增產和新能源開發、新能源消納與儲能、風光發電與氣電調峰的關系,需要協同推進兩者融合發展,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顧彼失此。《方案》的出臺恰逢其時。
唐萬舉:能源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都在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我國能源、工業、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煤炭、石油天然氣、鋼鐵等重點行業的“雙碳”實施方案均已制定,構建起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在石油石化行業,以“三桶油”為代表的油公司,積極擁抱新能源大發展時代,大力推進新能源業務發展,促進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因為我國油氣生產企業大多位于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且礦權區內地理空間廣闊,有利于布局油氣勘探開發與風光融合項目。而油氣勘探開發和新能源融合發展是探索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和應用場景。
對我們油氣生產企業來說,現階段發展新能源,一方面是為了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更重要的是提高油氣生產的有效供給。兩者不該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應是相互成就。但人們有時會產生片面認識,忽視了“穩油增氣”這一主要任務,因此急需相關政策的正確指引。
《方案》強調“融合”,這是對行業的正確引導,能夠有效指引油氣生產企業繼續聚焦主業,協同推進油氣業務與新能源業務融合發展,使新能源在穩油增氣的基礎上發力。
《方案》在強化政策支持方面,要求各級能源主管部門加大支持力度,對于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用能清潔替代的新能源項目,優先列入各級能源發展規劃。這樣一來,形成了政府、企業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從源頭上保障了油氣勘探開發用能清潔替代的新能源項目的整體實施進度。在提高項目備案效率方面,要求用于油氣勘探開發的新能源設施,作為油氣開發項目的產能建設配套,整體辦理備案手續。這項措施一方面從政策上明確了新能源項目的“姓氏”問題,從而明確了后續的備案流程;另一方面將新能源設施歸為油氣產建項目配套,進一步簡化備案流程,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陳勇:在能源轉型大勢下,基于玉門油田的資源稟賦特點,我們將發展戰略調整為“油氣并舉、多能驅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駛入快車道。計劃2021—2025年以加大生產用能清潔替代為抓手快速起步、能替盡替,實現“清潔替代”;2026—2035年加快光伏發電、風電、光熱及風光氣電融合發展,大幅提高清潔能源生產供應能力,實現“戰略接替”;2036—2050年規模化發展清潔電力和氫能等新能源新業務,實現“綠色轉型”。
但是,在新能源項目建設方面,玉門油田正面臨獲取指標難、環慶新區征地難等問題。而《方案》發布后,能夠促使政府進一步重視油氣田企業與新能源的融合,進而推動審批渠道與流程的完善。這樣一來,企業可更加順利地推進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項目,促進項目落地。
《方案》中強調初期立足于就地就近消納為主。這符合油氣生產企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可以促進企業成為區域范圍內有效的新能源“產消者”,從而促使油氣田企業清潔能源轉型發生新變化。通過新能源的就地開發利用,油氣企業在替代自用油氣、實現增供的同時,還可降低自身用電成本,擴大增產措施和規模開發,有效增加油氣供給。
張樹德:《方案》為我國海上風電與海洋油氣的融合發展方向提出了更加明確的技術路線,將加快我國綠色能源轉型。目前,中國海油正在建設的“海油觀瀾號”正是深遠海風電為海上油氣田供電的典型示范項目。該項目作業水深約120米,離岸距離約136公里。通過油田EMS系統、風機SCADA系統以及風功率預測系統的有機融合,形成主動控制與被動控制雙重保障,既確保海上油氣田微電網的可靠與穩定,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油氣田用電的需求。這種供電技術還可以在遠海島嶼供電方面推廣使用,是對《方案》中“積極有序開發漂浮式風電,為深遠海油氣平臺輸送綠色電力”思路的積極實踐。
還需進一步細化
中國石油石化:油氣生產企業應如何利用好這一政策東風?
金鐳:首先要抓住機會。在新舊能源接替過程中,既保持勘探開發力度強度不減,保證油氣能源供應,同時要圍繞“油氣上游領域既是能源生產大戶,也是能源消費大戶”想辦法出措施,加大自身在新能源領域的業務拓展,例如對風光電、潮汐能源、地熱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其次要會同新能源、電力企業,緊密結合油氣生產實際,切實把握科學發展規律,堅定不移推動油氣增產增供,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王向宏:從我們自身來說,一要利用沙漠戈壁地緣優勢,推進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建設百兆瓦級光伏電站,加快油田用能結構低碳轉型,持續降低油氣生產存量碳排放,加大油氣生產綠電支撐。
二要充分利用新疆太陽能資源、油田區域未利用地、油田自備電網負荷消納優勢,推進油田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實現增產不增能、增能不增排。
三要充分結合生產污水余熱特點,推進生產用能替代。加強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如在塔河油田三號聯油氣處理站采用油田采出水余熱利用技術替代天然氣消耗,年節省天然氣730萬立方米,增加油氣商品供應。
四要積極推進光熱用能替代。充分利用太陽能聚光集熱及儲熱技術,通過太陽能集熱+相變儲熱+輔助電加熱技術對介質循環加熱,替代燃氣加熱爐。技術成熟應用后,將在油田更大規模推廣,實現油氣生產過程的清潔化供熱,助力低碳油氣開發。
最后要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研究及應用。利用油藏地質定容體縫洞開展壓縮空氣儲能先導技術示范研究。谷電期間壓縮空氣儲能,峰電期間發電,發揮儲能調峰、應急備用、容量支撐等多元功能,推動儲能與新能源協同發展。
另外,《方案》發布后,會帶起一陣新的新能源發展熱潮。我們要正確認識這股熱潮,在推動能源生產過程綠色轉型的情況下,避免油氣業務發展出現偏差,持續保證油氣產量提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張樹德:中國海油將會在海上油氣平臺周邊開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通過海上風電與油氣平臺互補供電模式,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為油氣平臺提供綠色電力,逐步替代天然氣或燃油發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海油觀瀾號”海上浮式風電平臺就是這樣的一種探索和實踐。
另外,也可以考慮將油氣平臺改造為海上風電平臺,以海上風電為主要發電方式。或是將油氣平臺改造成制氫站,在周圍建設海上風電項目,直接將電能通過制氫平臺轉化成氫氣,解決遠距離輸電難題的同時實現新能源與油田平臺的結合。我們已運行的海底管道,在不久的將來也可以成為氫氣的輸送管道。
中國石油石化:在您看來,為促進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還需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
王向宏:在我看來,若要促進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還需要國家指導評估配套儲能經濟效益評價的標準,并且需要地方發改委支持,爭取獲取大型光伏的指標。集團公司應加大發展新能源投資力度,地方發改委應對光熱和余熱利用替代燃料天然氣配置一定的光伏指標鼓勵政策,使油氣和新能源更加融合發展。
唐萬舉:首先需要人才政策上的支持。油氣生產企業缺乏新能源方面的專業人才,需要進一步擴寬人才引進渠道,加大內部培養力度,激發跨行轉崗熱情,引培并重、內外兼顧、多措并舉,夯實新能源發展的人才基礎。其次給予是跨行業交流合作政策上的支持。“融合發展”強調業務融合、專業融合、深度融合,需要企業熟悉掌握油氣開發、新能源利用的方方面面,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融會貫通,最終實現協同發展。因此,有必要在不同學科、不同行業間的交流學習方面給企業提供政策支持。
陳勇:國家還需對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給予新能源指標傾斜政策,油氣田企業也需加強與國家電網等企業的對接,解決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等電力系統接入問題。此外,希望國家對礦權土地利用問題做出調整,在成本上給予一定優惠,并指導地方部門針對油田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制定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的政策。
張樹德:中國海油在促進海上油氣勘探開發與風電融合發展時常遇到壓覆礦問題。例如,很多已經或者正在規劃的海上風電場與我們海上油氣田已有礦區有著高度的重合。如何妥善解決壓覆礦問題仍需相關部門給予一定指導。希望國家層面關注這部分問題,盡快出臺具有可操作性的相應措施。
責任編輯:陸曉如
特邀嘉賓 (排名不分先后)
陳 勇…………………………………………………………………………………………………中國石油玉門油田新能源事業部副經理
張樹德………………………………………………………………………………………………………中國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向宏……………………………………………………………………………………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生產運行管理部高級主管
唐萬舉…………………………………………………………………………………中國石化華北油氣分公司地面工程與設備管理部經理
金 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