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風媛 王敬



摘 要:編織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從遠古先人繩結、陶瓷,到皮布、竹條、金屬花絲編織,歷經千年演變,多樣化材質的編織手工藝制品滲透于人類生活日常。這不僅展現了人類的智慧,也體現了編織工藝在文明發展中的生生不息的活力。傳統工藝不僅有著經久不衰的積淀與傳承,還蘊含了獨特文化歷史與設計價值。當下倡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本文以凸顯材料特征的當代首飾作為研究對象,從工藝融合、實踐創新的角度,探究編織工藝在當代首飾中的創新運用,從材料工藝維度探討傳統編織工藝在首飾設計中作為藝術語言的當代性轉換。
關鍵詞:傳統編織工藝;工藝語言;首飾設計;當代性
中圖分類號:TS9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
一、首飾設計的“工藝語言”
中國早在400年前就有最早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記錄了百余種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對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中國的傳統工藝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傳統工藝種類繁多,其中包含了十四大類,如建筑工藝、雕塑工藝、織染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加工工藝等。傳統工藝是將生產、生活、藝術為一體的活態文化體系,它積淀了人們傳統的造物思想、審美意識、倫理觀念以及工藝技法。如今的傳統工藝不僅要保護,更要傳承發展創新,在各種藝術的創作中更需要將傳統工藝轉化為具有符合當代審美取向的設計語言,發掘其獨特的工藝與審美價值。
當下首飾概念不僅包括傳統貴金屬首飾,還包括可以再現藝術家思想的“當代首飾(Contemporary jewelry)”,也被稱為藝術首飾,不論是何種類別,都是以“工藝”為前提,工藝兼顧了造型造物與藝術表現雙重意義。首飾設計的工藝語言一般指通過某種加工工藝或物理化學技法,形成特殊的藝術效果,包括形態造型、色彩、質感(肌理)等。包豪斯時期就有諸多藝術家將金屬進行加工的方法,如車、銑、鉚、鉆、電鍍、噴砂、腐蝕等工藝技法運用于藝術首飾的創作,呈現了特有的工藝語言[1]。
二、傳統編織工藝技法
(一)傳統編織工藝溯源
編織造物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是早于陶器的生活用品,《易·系辭》一書中提道,“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而網罟就是用植物表皮編織而成的,最基本的用途就是捕獸、捕魚等,成為人們的生活所需。而在當時也有“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古人為了傳遞信息,幫助記憶,用繩子打結來輔助記憶,編織的萌芽由此產生。從最早的灰陶編織紋可以看出,編織紋有規律且又富有變化的肌理組織,啟發人們進行模擬,有意識地運用到陶器的裝飾當中。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一百余塊陶片上,都印有編織物痕跡標本。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祖先開始懂得利用草或者是植物的藤條制作成繩子,用骨針把樹葉縫制成可以遮羞的衣物,草裙、蓑衣成為最原始的編織杰作,也是人類服飾創作的最早物態的編織物。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編織技藝不斷演進,種類也更加豐富,到了漢唐時期,形成了區域化的特色,當時最為出名的蘇州竹編工藝也已經非常成熟,到了明清時期,地方官府和中央設立專門的工藝局,編織工藝制成的工藝品已成為生活必需品[2]。
在明清時期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工藝最為知名,金屬細絲的編織技術在首飾及金銀器的制作中廣泛運用,其最高境界是在玲瓏剔透的器物上看不到編織脈絡痕跡。明代的金翼善冠是中國古代花絲技藝的巔峰之作,體現了金屬編織藝術的高超技藝。
時至今日,編織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突破傳統的材料和單一的手法,被賦予了新的現代設計理念,廣泛地運用在了各個領域,如室內設計、服裝設計、家居設計、首飾設計等領域[3]。
(二)編織工藝的素材與技法
中國傳統的編織工藝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按原料劃分主要分為兩種,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其中天然材料主要包括竹、藤、柳、麻等源于自然的物質制作。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雖色澤單一,但結合編織工藝的多樣化,采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而人造材料是以化學制造和機械加工制造的編制材料,主要有棉、麻、毛、絲等,這些材料彈性好,柔和有光澤。
總結各種編織的技法主要歸納為編織、包纏、釘串、盤結四種,見表1。
(三)編織工藝的藝術語言
1.工藝的可塑性
編織工藝的可塑性極高,如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多種手法,使編織出來的物件有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藝術效果。可編織材料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材料自身的可塑性較高,這一優良的特性,為設計師的創作提供了多元的空間,滿足了不同設計師的需求。
2.材料的多樣性
在編織工藝的發展過程中,材料的運用也更加多元,如人造纖維類的材料、金屬材料,以及天然材料的竹、麻、藤等材料,不同的材料給人的視覺感受和觸覺感受也不盡相同,不同材質的材料也可相互結合,這樣使得編織出來的作品更加有質感,給人以不一樣的創作感受。
3.視覺語言的豐富性
在首飾設計中,塑料、皮革、玻璃、金屬材料、纖維材料、紙張等,都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印刷制品不同,材料編織最大的特點是特殊的肌理感。如一些編織作品是不同材料運用編織工藝設計出來的,它們呈現的肌理感也不同。如橡膠管、軟質二氧化硅、陶,這些材料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結構和質地[4]。
三、首飾設計中編織工藝的創新應用
(一)“無序”的編織設計
造型是直觀的視覺設計語素,編織工藝具有豐富的手法。當代首飾設計中可以將簡單的幾何編織圖形通過重復或者拼接,形成現代化的構成樣式,可以是幾何形態、有機形態,也可以是有序的、無序的,以概括再細化的方式對編織工藝進行抽離重設計,夸張的變形,打破固有的思維。
傳統編織工藝注重整齊與和諧美,這與古人的經緯觀念密切相關。在現代首飾的創作中,越來越多的現代設計師追求一種無規則的無序美,尤其織物的選擇往往更大膽。當代設計中對編織材料和形式的關系有了新的解讀,“無序即有序”。無序美主要表現在編織紋理的空隙不均,紋理的前后聯系模糊不清。如當代首飾藝術家石川佳麗的編織作品中,編織體現出了無序的美感,它選擇任意的編織起點,使得作品以非常隨意的手法呈現出像花一般的造型。這樣的設計能夠突破常規,展現出不一樣藝術美(見圖1)。
(二)編織肌理的抽象再設計
編織工藝呈現的紋理效果是首飾設計中獨特的設計語素。首飾素材的不同編織紋理,如人字紋、三角紋、菊花底、六角紋等,通過當代設計語言的轉化,可呈現出多樣化設計樣貌。編織手工藝從視覺藝術角度理解,是運用“線材”通過連續性的手段,將單元件重復連接,最終形成面,進而圍合形成體,這是編織的內在邏輯,本質上是一種構成方法。編織的形式源于構成邏輯,而邏輯反映了材料和結構的需求。將編織的某一特性加以提煉,進而升華為某種審美價值的意象。沿著一個方向,喚起人們的某種情感的抽象意念,由此,形成工藝的抽象表達,這是工藝的視覺要素、觸覺要素以及心理要素的集中體現[5]。
理解了編織工藝的邏輯,我們可以運用再現的方式,對編織進行抽象形式的再設計,通過首飾的各種編織材料,體現出工藝審美價值,突破原始技藝的局限,全面釋放出編織技法,尤其對編織形成的抽象形態進行再設計,擴展設計思維,形成獨特視覺感性。藝術家Stuart Golder善于創作精美的耳環、珠子、手鏈、胸針和戒指。他所掌握的傳統每英寸百線黃金斜紋編織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見圖2)。
(三)編織工藝與其他工藝融合設計
作品中的絲線錯綜復雜,線與線、絲與絲交錯交織,表現方法形形色色。圖3中作品以蠶繭無機形態與銅線所織出的有機形態形成物象之間的關聯與對比。將編織工藝與多種材質相結合,先將半弧形結構與蠶繭的弧形作為參考,后在蠶繭上增加貼金箔的工藝。作品的編織材料為黃銅扁條、黃銅絲等編織成網狀。3D打印的長方形框成為編織的主體結構,使其穩固[6]。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花絲工藝”也是金屬編織工藝的典型代表。將琺瑯工藝與花絲工藝兩者相結合,能夠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沖擊。首飾的花絲工藝精巧,結合琺瑯工藝色彩豐富,使金屬首飾告別單一沉悶的顏色,注入新鮮活躍的語言。花絲工藝是有層次的,金屬絲搓成細如毛發或鏤空、或重疊,讓精密圖案編織出豐富的紋理。
(四)編織工藝的情感表現
編織工藝紋理豐富,技法不僅多樣且具兼容性,在設計中有著充分的感性表現,也常常被設計師運用于敘事題材的創作。畢業于英國蘇格蘭愛丁堡藝術學院的中國首飾設計師應枝,她的作品《編織的記憶》(Weaving Memories)通過傳統的編織技術和畫琺瑯紋樣來講述她的故事(見圖4)。作品以作者的童年模糊記憶為靈感,通過傳統的編織技術和稚氣的畫琺瑯插圖來敘述她對記憶的理解。作品的主要載體是黃銅和銀,編織的部分傳達了作者對時間的流逝和懷舊之感。應枝的首飾價值體現在她不僅完成了兩種不同材料的創新結合,更多的是使編織工藝成為一種設計語言,促進了她作品理念的傳達[7]。
四、結束語
在當代語境下,傳統工藝的當代性設計轉化貫穿于文化傳承與設計的全領域。編織工藝作為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取材廣泛、技法多樣,與其他工藝有很好的兼容性,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尤其在首飾設計中成為獨特的“設計語言 ”。在首飾設計中可以通過技法變通創新,可以使編織工藝打破傳統、突破局限,比如將有序的編織進行“無序”設計、將有機形態轉化為抽象的無機形態、將編織工藝與其他不同類型的工藝進行融合設計,將情感表達融入編織設計中。在保留傳統編織技藝美感的前提下,運用當代工藝語言探究其更多的設計可能性,成為設計師傳承、突破和創新的必由之路。當代首飾設計與傳統編織工藝的結合,不僅拓展了設計維度、增強了首飾的藝術表現力,也為傳統工藝的傳承提供新的路徑。在首飾設計中,對傳統編織藝術的挖掘能夠反映當代首飾設計概念及文化內涵,對傳統編織工藝加以提煉創新,能夠讓當代首飾設計者創造出既有傳統文化性又具時代性的優秀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譚杉.傳統編織工藝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運用[J].工業設計,2022(02):150-151.
[2]胡世法.基于編織工藝的當代首飾創作[J].上海工藝美術,2021(01):48-50.
[3]左元.我國傳統細金編織工藝的技法與傳承[J].美與時代(上),2021(01):37-39.
[4]張宇飛.編織工藝在珠寶首飾設計中的運用探析[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11):50-51.
[5]車銳.編制工藝在珠寶首飾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數碼世界,2020(05):102.
[6]宋玉婷,周雅瓊.編織工藝在現代首飾中的多樣性應用探究[J].中國文藝家,2019(11):108.
[7]賀超海.中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8.
作者簡介:喬風媛(1998-),女,山西呂梁人,碩士,從事琺瑯首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