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動畫作為一種逐幀拍攝后連續放映的藝術形式,其技術特性直接決定了它與材料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動畫拍攝的對象其材料是不受限制的,而材料的選擇既是動畫的物質基礎,也會影響動畫作品呈現形式的表現力,對作品的創作方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材料的選擇日趨多樣化,不同的材料擁有不同的物質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它們是一種濃縮的物質符號,也是社會現象的縮影,更是一種特殊的動畫藝術語言。
關鍵詞:動畫材料;物理屬性;社會屬性
中圖分類號:J9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03
材料是動畫的一種視覺媒介,也是從現實生活中摹寫、嫁接、解碼與重新編碼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符號形式。動畫藝術家在選擇材料的同時,既選擇了材料的物質屬性,也選擇了其內在包含的“社會屬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動畫藝術家對材料的認知與理解不斷深入,材料在定格動畫的創作中不僅作為一種外在的呈現形式,也不斷向內在蘊含方面拓展。材料的語言本身是由其自身物理屬性決定的,而如今材料在動畫的創作之中也不斷產生了新的藝術性的語言表達形式。
一、識別與沖擊——動畫材料的物理屬性
(一)材料的“基因”
材料作為動畫藝術的物質基礎,其本身的質感、色彩、形態是被觀眾最直觀識別的視覺信息。觀眾根據其接收到的視覺信息而判斷材料的“基因”,即材料的物理屬性,并由此對動畫材料產生初步的理性識別,也對其動畫的表演和風格做了一個心理預期。材料的表演首先取決于它的物理屬性,不同的材料擁有各異的物理屬性,對觀眾產生不同的心理暗示。如金屬是堅硬且冰冷的,那么由金屬材料所構建的動畫角色其擁有的“性格”對應的就是冷漠果斷、不近人情的,角色的動作表演也可能是僵硬的。同樣的,如果用棉花來塑造一個角色形象,觀眾則會根據其柔軟與可塑的特性對角色進行初步的聯想與判斷[1]。
正如畫家安東尼·塔皮埃斯的綜合材料繪畫藝術,也同樣注重利用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去營造特殊的空間氛圍,他的作品中大多使用如浮雕一般的厚涂材料方式,創作了大量肌理質感極為豐富的作品。塔皮埃斯對大理石粉、石灰、油畫顏料等多種材料物理性質的直接利用(見圖1),在突出材料自身特殊屬性的同時,也顯露出藝術家與其作品材料之間奇妙的化學反應。在他的作品中,材料脫離了本身的附屬品身份,成為主角,這也是塔皮埃斯使材料展現出全新藝術性生機的關鍵原因。
(二)材料的聲音
聲音作為構筑三維空間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是輔助材料進行動畫藝術創作的特殊材質。聲音付諸人的聽覺,暗示和傳達了畫面所不能單獨表現的情感內容,賦予了材料更加豐富的表現力。不同的材質創造出不同的聲音,而這些聲音本身也帶有可以令人辨識的特質,如鐵塊碰撞聲是沉重的、玻璃破碎聲是清脆的、布料摩擦聲是窸窣的。而聲音被識別后,也就在觀眾的心中擁有了質量與重量。聲音與材質的呼應給材料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表演性,給予動畫藝術家更大的創作空間,甚至有時聲音也可以超越現實中人眼所看到的材質,進行更加有意味的創作形式。如楊·史云梅耶在超現實主義動畫《食物》一片中對聲音的運用,當人類成為供餐的“工具”,人的肉體就發出了機械運作的聲音,以聲音的轉變映射著人類已成為“機械工具”的悲哀。
(三)物理屬性構建的視覺效果
材料作為動畫作品最直接的藝術載體,借用并強化材料的造型,突出其直接性與感染力,不斷刺激觀眾的視覺并給予觀眾心理暗示。不同的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視覺風格,如木偶動畫、黏土動畫、水墨動畫、沙動畫、剪紙動畫等,都構建了風格各異的藝術效果。而由材料物理屬性構筑的藝術風格,則突出強調了靜態與動態兩個部分。
靜態下的畫面首要強調了材料的“質感”,其中包括角色的材質、衣飾的紋路、毛發皮革的肌理,以及結合燈光效果的不同情感氛圍等。畫面的質感,往往是觀眾接收到的第一條視覺信息,也奠定了影片的整體基調。著名的黏土動畫《超級無敵掌門狗》系列,便利用了黏土的超高可塑性以及其特有的質樸屬性,為觀眾帶來了極為豐富的視覺體驗。黏土淳樸自然的質感與影片輕松幽默、老少皆宜的風格渾然天成,使得影片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并行[2]。
動態下的視覺運動效果由材料自身的屬性所決定,而材料作為“突出表現力的實質存在”也決定了動畫的整體藝術風格。如我國的水墨動畫,其無輪廓線的暈染、留白等手法渾然天成又充滿詩意,筆墨的濃淡、厚重、聚散都有著其無法言說只可意會的視覺運動美感,更是其他材料所無法替代的。早在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便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水墨動畫短片《小蝌蚪找媽媽》(見圖2),其中角色的造型取自我國畫家齊白石之手,片中柔美的筆調極具詩意,潑墨的手法又顯現出景色之壯麗,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水墨動畫的魅力。
二、感知與理解——動畫材料的社會屬性
(一)材料所代表的文化符號
動畫中的具體物象,都來自可以造型的材料。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材料被發掘的程度也愈加深入,如今材料不僅僅是一種物質,更成為一個符號,而物質符號的出現也就是一種社會現象的縮影,甚至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產生的物質材料符號也不盡相同。中國以水墨動畫聞名于世,水墨表現著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獨特美感,意境深遠。“水墨材料”的選擇絕非偶然,中國水墨畫歷經千年的傳承,水墨動畫的工藝更是煩瑣,中國動畫學者卻堅持在水墨動畫上鍥而不舍地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積淀,是中華民族的藝術與審美觀念的選擇。由田曉鵬執導的動畫電影《深海》雖還未上映,但從其放出的預告片等資料來看,片中對粒子水墨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畫面更為精致、更富有流動感,也體現出了極致的中國特色。濃墨重彩的粒子水墨是傳統二維與三維水墨的技術融合,這是極具挑戰的美學創新,20世紀中國水墨動畫曾驚艷世界,如今新時代的中國動畫人賦予了水墨新的生命,中國水墨動畫將繼續開創歷史[3]。而在西方國家則更加盛行黏土動畫,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黏土動畫就占據了大半的歐洲動畫市場,英國著名的阿德曼動畫工作室導演尼克·帕克更是稱自己為“以黏土動畫為素材的電影人”。因此無論是水墨還是黏土抑或是其他材料,都是各個地域、各種文化經過不斷積累和發展而成為某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進而被選擇作為動畫的表現材料,作為藝術語言融合到動畫的主題表達中。
(二)材料的延伸
如今,在動畫創作中材料早就脫離了“僅作為造型手段”的地位,擁有了更多的獨立表現性,材料可以介入動畫的表演、敘事、主題中。薩格勒布動畫學派的藝術家杜桑·烏柯蒂奇曾說過:“生理意義上的死亡,可能要流血;但要在紙上抹去一個形象,有塊橡皮就夠了。”這實際上突出說明了材料已經脫離單純的造型作用,轉變為主動參與動畫的敘事表意并利用其自身特性介入表演中,令作品產生了飛躍性的變化。在動畫短片《平面的世界》中,主角刮掉胡子的方法是用橡皮擦掉;定格動畫《游移的光》中,光由碎紙片表現,最后兜兜轉轉又被掃進簸箕中,一切都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4]。
在匈牙利動畫短片《兔子與鹿》(見圖3)中,則更為直接地揭示了二維與三維不同材質、不同維度間材料不同的表演形式與參與敘事的方法。二維“紙質”的兔子可以被裁剪下來隨意活動,也會被風輕而易舉地吹走,會被雨水打濕,但根據紙的特質兔子也可以被曬干,被橡皮擦去污漬重新繪制。影片的最后三維立體的鹿雖無法回歸二維的生活,但也預示著未來二維與三維更加和諧共生的相處方式。而片中根據材料特性所設置的情節也令材料參與了影片的敘事,揭示著這一主題,本片為動畫創作者帶來了更多方位的思考與靈感。
三、統合與構建——藝術家與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材料與主題的轉化
在動畫創作之初,一般有兩種創作形式,即主題先行或材料先行,這兩種創作方法也為揭示藝術家與材料間的相互關系提供了參考。前者指的是藝術家在已有的創作主題之下,根據主題的需求來選擇能夠介入動畫主題、參與表演的媒介材料進行創作;后者則是指材料作為概念,轉化成了主題。創作者對某種自身感興趣的或是某種特殊的材料產生創作傾向,再或者是創作者已經對想要的視覺效果有了完整的構想,于是產生了材料先于主題的創作形式。而手工永遠具有偶然性,在實踐探索的道路上也永遠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此時材料本身的屬性就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創作者設定動畫主題的首要因素,完成了材料先行的轉換。
(二)藝術家與材料的制約關系
動畫中的材料雖取自現實生活,但卻不等于現實生活中的固有物質,而是一種既定空間內的人造現實。隨著藝術家對材料的發掘愈加深入發現,一方面材料可以通過動畫藝術家的創作,從而脫離其本身物理屬性的限制而成為藝術作品,也就是說此時藝術家對材料擁有了絕對的決定權。另一方面,藝術家的創作以及想象力本身也必將受到目前已有物質材料的限制,由此來看,材料與動畫藝術家之間是互相制約的關系。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堅持研究和發掘材料語言的特性與應用,投身到材料動畫的實踐中去,以親歷其中的體驗去感受材料本身[5]。
四、結束語
如何結合材料的特性使其介入動畫的作品主題、參與表演、塑造角色中是創作者一直以來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動畫藝術家應當堅持不懈地去發掘材料專屬的表演體系以及材料的反差性。無論是真實的材料還是數字技術模擬的材料,藝術家都應堅持對材料語言的深入發掘,以實驗性的訓練培養和提升開拓性思維,提高對材料應用的綜合創造能力,對材料的表達產生新的價值,這也是材料動畫或者說是材料藝術向生活的回歸。
參考文獻:
[1]孫鵬.“似是而非”——論綜合材料繪畫的審美邊界[J].大眾文藝,2018(24):36-37.
[2]蔡思奇.定格動畫中實在材料對藝術表達的影響[J].設計藝術研究,2016,6(02):57-61.
[3]薛峰.談新媒體語境下動畫藝術材料語言的表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03):152-155.
[4]孫聰.材料即形式——論動畫材料與材料動畫的形式風格[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03):36-40+77.
[5]呂承.材料語言的特性[J].美術大觀,2011(05):70.
作者簡介:莫倩倩(1998-),女,河南三門峽人,研究生,動畫藝術專業,從事動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