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刺繡藝術作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藝術及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傳統刺繡手工藝不單單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升華。本文從隆德刺繡的發展、技藝特色、傳承創新及研究價值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刺繡技藝;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J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3
一、刺繡的發展淵源
刺繡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手工技藝,其中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展現著濃厚的中華文化與民族特色,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物上刺繡圖騰等各式紋樣,虞舜之時,已有刺繡;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繡;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戰國時期的刺繡已很精美,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也稱辮子繡、鎖繡;漢代繡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于繡畫;元代繡品傳世極少,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繡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后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魯繡、粵繡、湘繡、京繡、蘇繡、蜀繡等,各具地方特色[1]。
隆德刺繡歷史悠久,承襲創新,來源于勤勞、智慧的回漢勞動人民,深深植根于深厚的傳統和火熱的現實生活沃土里,是一枝獨特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奇葩。隆德刺繡受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傳統和生產力的影響,顯示出獨特的地方特色,是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裝飾藝術,其涵蓋面廣,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和雄厚的群眾基礎。一般是祖輩母女相傳,鄰里相授發展而來的,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婦女,幾乎人人都會刺繡,人們把刺繡稱作“針線”,姑娘媳婦們的一手巧刺繡技藝又往往被稱為“好針線”。過去姑娘出嫁時,要擺出新娘的針線活,人們視其刺繡手藝的高低評價新娘,繡品嫁妝大都是補襪底、鞋墊、衣帽、枕套、兜肚、鞋子、繡單等。一來到夫家拜見長輩時作為“見面禮”,二來讓夫村眾人欣賞,顯示新媳婦是個心靈手巧的姑娘,針線、茶飯、人品、相貌都很好,是一個理家過日子的“好手”。
二、隆德刺繡發展現狀
由于社會不斷發展變化,受現代文化的沖擊,如今傳統刺繡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會刺繡的人越來越少,有造詣的刺繡藝人因年事已高不斷去世,使傳統刺繡技藝無法繼續傳承下去,刺繡與現代生活沒有密切關系,手工刺繡不斷被機繡所代替,刺繡無法發展下去瀕危狀況難以改變。它的挖掘、研究、保護和傳承,將會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成為中華民族工藝的一枝奇葩。為搶救、繼承、弘揚這項工作仍然存在著諸多因素制約,要將傳統刺繡技藝傳承和發揚,隆德應加強刺繡技藝傳承發展。
隆德刺繡藝術,是在炕頭窗前,在閃爍的煤油燈下,母教女,婆傳媳,一年年,一代代,因襲和家傳的刺繡藝術,“二八閨秀做針線,巧剪花樣百家傳”,這種傳承方式,給后代留下認識歷史、探討古代文化的瑰寶,有影響的刺繡藝人主要有:馮琴花,她的作品曾多次在區內外展出并獲獎,作品“婚禮服”被寧夏群藝館收藏、“全國首屆民間美術佳獎評選活動及名人作品展”中獲收藏獎。在全國“萬博杯”藝術之鄉藝術精品展示大賽中,姑娘陪嫁品“胸花”作品獲三等獎。黨秀英,在全國“萬博杯”藝術之鄉藝術精品展示大賽中,姑娘的陪嫁品“古梳妝臺”作品獲三等獎。米金蓮,她的作品具有獨特的民間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情趣,風格粗獷、古樸、典雅,剪工精細,繡工精湛、紋樣繁多,圖案美觀,題材新穎。刺繡作品《麒麟送子》,曾在“全國首屆民間美術佳獎評選活動及名人作品展”中獲收藏獎。畢鳳英,作品方枕頂“孔雀戲牡丹”在“全國首屆民間美術佳獎評選活動及名人作品展”中獲收藏獎。王玉秀,她通過刺繡創作出繪畫作品《馬社火》出國展出,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刺繡作品《鬢花》在“全國首屆民間美術佳獎評選活動及名人作品展”中獲收藏獎。杜玉蓮,她的作品方枕頂《紅綢五彩繡》在“全國工藝美術佳品名藝人評獎”中獲全國十佳精粹,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并出國展出。虎鳳英,她的作品曾多次參加了寧夏刺繡展覽,有的被寧夏美術館收藏。她的繪畫作品《花鹿駱駝》在寧夏《群眾文藝》和《寧夏藝術》上發表過。刺繡作品《麒麟送子》曾在“全國首屆民間美術佳獎評選活動及名人作品展”中獲收藏獎。卜喜蘭是自治區級傳承人,其最具代表性的大幅刺繡作品《四君子圖》《孔雀富貴圖》《梅、蘭、竹、菊圖》《龍鳳朝陽》等深受大眾喜愛。田慧君,她設計并繡制的作品《童年》《留守兒童》充滿了對社會的思考和個人情感的表達,其被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壯麗70年,美麗新寧夏”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集收錄,作品《心燈》被固原市博物館收藏。
深挖優秀刺繡技藝,加強刺繡工藝創新,發展特色文旅產品。當今社會是信息化大發展的社會,各種材料和技術持續更新、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化多元藝術形式的入侵,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正在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將傳統刺繡藝術同現代文化藝術聯系起來,在維護與繼承傳統刺繡文化的基礎上來不斷地改革創新,打造出一條既能夠彰顯本土地域文化藝術特色又能吸引現代人眼球的刺繡藝術。注重培養民間傳統刺繡人才力量,任何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傳統刺繡藝術也不例外,在傳統刺繡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的歷史長河中,人才力量是關鍵,從學校做起,從娃娃抓起,組織刺繡技藝能人開展進校園研學活動,在隆德三小建立刺繡基地,長期開設刺繡興趣班,利用假期接待外地來隆師生研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實地觀摩制作刺繡過程、親身體驗刺繡技藝過程,培養更多的刺繡傳人,大力弘揚發展刺繡技藝。
三、隆德刺繡特色
隆德婦女用小小的繡花針、掇針,各色各樣的絲線(或稱綢線),各種色彩的布料,繡制出各種圖案。代表性的刺繡作品有“麒麟送子”“石榴橘子方枕”針插、服飾繡件等,這些都是隆德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的刺繡作品,也是民間傳統的刺繡工藝,有著獨特的刺繡特色。
(一)技藝特色
隆德刺繡這一民間藝術瑰寶,是隆德燦爛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質地厚實細密、神秘、艷麗。歷史紋飾突出,以裝飾功用為目的,針法獨特傳統,以平針、扎針、齊針、繃針、疊鎖、墊繡、補繡、打節、圓金等一系列工序,完成的刺繡作品給人以敦厚、樸實又帶歷史荒蠻的藝術風格和原始生命的壯美感。刺繡的方法多變,有實心繡、空心繡、藏針繡、絞針鎖邊、倒勾針等。因為方法不同,表現的花色特點也不同,繁飾富麗、簡潔明快或整齊樸素。除繡之外,還有“掇”法,有一種專門的掇花針,線從針尖處穿過,不斷地刺上拉下在背面形成細密的小線圈,全部繡完后,再用剪刀細細地剪平剪毛,絨絨的,像織毯一樣,細密結實。
(二)針法特色
日用品針法簡單,多以滾針、斜繞、打籽、摻針為主,色彩艷麗、美觀大方、觀賞性、實用性強;工藝品吸收了多種刺繡繡種的針法,如散套、施針、亂針繡等。制作時根據不同的題材選用不同的針法及表現形式,繡制內容豐富,做工精致、色彩淡雅,簡約時尚,符合現代審美觀念,且人文氣息濃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三)構圖特色
在刺繡作品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審圖,哪些是前面的,哪些是在后面的,目的是來確定刺繡順序,也就是先繡什么,后繡什么。比如繡牡丹花的葉子,用套針,我們要從葉片的邊緣起針,向葉脈的方向繡,繡好葉片后,用滾針繡葉脈,之前不需要為葉脈預留位置,直接在繡好的葉片上繡就可以了。竹葉或蘭花草的葉子,用套針,從葉片的頂端起針,向葉片根部的方向運針,繡好葉片后再用滾針繡葉脈。花瓣用套針,從邊緣起針,向花心方向運針。枝干部分,用斜針,陰影部分全部用點撒針,才能襯托出枝干的立體效果,使得枝干更加逼真。
(四)寓意特色
隨著生活的豐富,刺繡產品逐漸走向市場,隆德刺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姿,如枕頭、鞋墊、婚嫁衣飾、小兒鞋帽、錢包、肚兜、針扎、筆袋、煙袋、門簾、被罩、提飾、掛飾、炕圍等。從刺繡的內容來看,花鳥魚蟲,皆可入繡。譬如荷包,花有蓮,鳥有鳳,蟲就更多了,蟬蝎蜈蚣、螞蚱蜻蜓等。現在多了一種組合件,魚戲蓮,鴛鴦戲水,孔雀戲牡丹,龍鳳呈祥,八仙過海,獅子滾繡球,真可謂琳瑯滿目,五彩紛呈。牡丹象征“富貴”,魚象征“連年有余”。民間還有一說法,牡丹、蓮花比作意中人,孔雀、魚比作男人,象征愛情美滿幸福,表現了婦女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發展到后來有巨幅《松鶴圖》《四條屏》等作品,都具有針工精細、做工精細,形象逼真,造型質樸大方,配色艷麗和諧之特點。和剪紙一樣,有濃郁的泥土芳澤,充滿時代氣息,反映了六盤山區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
一是掛件類:香包多是掛件軟件,在單層的綢緞里填上棉花,裹入香料縫制而成,所以又叫“搐搐”,其形狀大抵是圓形,如心,如桃。后來的樣式便多起來了,做法上也由軟件趨向硬件,即在多層布粘合而成的褙子上貼面刺繡,一般由對稱的兩面組成,中間填入棉花,縫合在一塊。還有一類香包,即用絲、線或用馬尾扎制成的。用絲線纏的,多呈菱角樣。另有古錢幣樣、花籃樣等。用馬尾纏的,叫“馬尾籠籠”,小巧致密,非常精致。
二是生活用品類:長枕、貓娃枕、虎頭枕等。上面的刺繡非常講究,用傳統的刺繡方法,針腳細密,設色艷麗。長枕枕頭大抵用藍布做套,紅綢粘頂,枕頂用褙子做的,一般為方形和矩形,所繡內容大多是花卉,如牡丹、菊花,也有果蔬,如葡萄、石榴等。貓娃枕、虎頭枕多用于孩童,它似貓、虎臉,繡上眼睛鼻子嘴巴,再加上耳朵,神形畢肖。專為老人做的還有耳枕,枕頂為矩形,枕頭呈扁形,中間是空的形如古銅錢幣,枕時舒服不擠壓耳朵,睡覺時也不影響聽力。
三是饋贈禮品類:鞋墊是平時用于鋪墊外,主要用作姑娘們的陪嫁物,或者贈送物。鞋墊的做法除傳統的刺繡法外,還有布貼法,對針法。布貼法即先用花色布頭剪成圖案,粘貼在鞋墊上,再沿圖案緣細密縫制。對針法較麻煩,要依照布紋來做,在平布布紋所顯示的縱橫小方格里繡十字,整體上拼成圖案、文字或數字,如“福”“雙喜”等字樣。用字畫的形式做成刺繡裝裱成框,用作祝壽和饋贈佳友,圖形多以壽星和祝福語為主。
四是服飾裝飾類:用大紅綢緞做成,服飾總體復雜而美觀。在胸前、胸后和衣襟上繡有精巧的圖形花紋圖案裝飾[2]。這些刺繡圖案復雜、形狀繁多、繡工精細,大多繡有花卉、福、祿等圖形,象征吉祥富貴。彩繡紅緞鞋,類似古裝歷史戲里面的旦角服飾。裝飾富貴艷麗,是婦女們聯想、智慧、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耳套,用于男性耳部防寒之用,也是流傳的民間刺繡品之一,其形狀為桃形,繡有菊花、蝴蝶圖案,布料為果色緞子,用各種彩線(扣線)繡制而成;婦女暖帽多為冬日所戴,用以裝飾和避寒。帽面繡著花鳥、云,針法活潑,色彩文雅,額眉之間還有“額子”,也用綢緞制成,繡有各種吉祥圖案,成為一種大方美觀的裝飾品。刺繡作品滿腰轉是當地長期流傳的一種獨特的反映思維的藝術珍品,是男女老少皆穿的一種貼身內衣,是集實用和欣賞于一體的傳統的刺繡品,用于暖肚護臍。整個繡品圖案分兩組,一組圖是“孔雀戲牡丹”,另一組是“魚兒戲蓮”。
四、結束語
隆德民間傳統刺繡技藝是六盤山地區燦爛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它是歷代生活在六盤山區的先民們高度智慧和藝術創造力的結晶,積淀著當地人民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和風俗習慣。它不僅裝飾生活,而且追求藝術上的欣賞,更主要的是六盤山區勞動群眾通過它,映射寓意深刻的思想內容,表現了隆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地婦女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反映了六盤山區人民外樸內秀的性格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具有獨特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具有顯明的傳承性和創造性[3],給六盤山下的古城隆德以永恒的記憶。發掘、開發、保護隆德傳統文化內容,對保存歷史的輝煌,讓后人了解歷史的輝煌,感受傳統文明,傳承中華傳統文明,弘揚民族先進文化都有重要的意義。它豐富了民間藝術內涵,為研究民間藝術、民俗學、人類學提供了史料。
參考文獻:
[1]朱鳳,編.中國刺繡技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1957.
[2]鄧躍青.現代服裝設計[M].山東:青島出版社,2004.
[3]徐敏燕.傳統文化產業提升發展的思考與探索——“鎮湖蘇繡”的新出路[J].東方企業文化,2011(14):229.
作者簡介:莊愛琴(1977-),女,寧夏隆德人,群文館員,從事群眾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