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煜川 劉華清
摘 要:云南民間小曲《猜調》原本是一首廣為流傳的童謠,因其旋律輕靈、曲風活潑歡快,引起不少音樂作曲家的關注。如朱踐耳,王建中,陳怡,鮑元愷,都曾根據《猜調》的民謠旋律,對其進行重新編排,并編寫一首由原曲改成的同名鋼琴改編曲。它既能重現傳統的民族風格,也能為中國的鋼琴樂曲帶來重大發展。改編者即便是在澳洲,也沒有忘記對中國的音樂進行深入的探索,他利用大量的作曲織法和帶有民族色彩的音調,將鋼琴的廣闊范圍和獨特的演奏能力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鋼琴改編曲;猜調;演奏詮釋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15-00-03
鋼琴改編曲《猜調》于1979年創作完成,收錄在《中國民歌七首》作品集中,編號七,充分利用鋼琴樂器的演奏特點,將和弦、八度、雙音等作曲形式進行調整,聲音色彩更加飽滿,感情也更加熱烈、緊張、奔放,演奏難度大幅提高。樂譜精選自童道錦和王秦雁編,收錄在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年《中國著名作曲家鋼琴作品系列之鋼琴作品選》創作。該作品以云南彝族民歌為基礎,原民歌的主要情節是一場猜謎語,問答以段的形式交替,活潑而又輕松,充滿風趣,使得感情更加熱烈奔放,更加突出云南彝族民族的獨特魅力與風范。
一、云南民歌與《猜調》的改編演變歷程
云南是由傣族、彝族、白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省。民歌是云南少數民族群眾不可缺少的一種形式,其內涵廣泛,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每個生命階段,具有許多實用功能,而且是許多音樂家創作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以云南民間歌曲為題材創作的歌曲,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朱踐耳的《南國印象》《序曲二號“流水”》、丁善德的《兒童歌曲八首》、趙曉生的《苗嶺笙舞》《滇湖琴聲》等名曲,都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佳作。
云南民間的歌謠形式多種多樣,大致有山歌、勞動歌、舞蹈歌、敘事歌、情歌、小調等。山歌大多是在田野里歌唱,大多是勞動人民自己創作的,這些民歌大多沒有固定的節奏,曲調舒展奔放,形態各異,既能對唱,又能獨唱。舞蹈民歌往往具有明顯的節律特點,以花燈歌舞為主。敘事歌謠往往具有長度大、旋律起伏較小、內容復雜等特點,具有教育性和繼承性等特點[1]。小調又被稱為“生活之歌”,現存的數量較多,其歌詞表達范圍也更廣。這種民間歌謠的內容十分繁雜,有的是從明清時代流傳至今的民間歌曲,有的是從全國各地流傳的漢族民間歌曲,其中大部分都有一套較有特色的歌曲,如《猜調》。《猜調》最初是由云南彝族的孩子們表演的一種猜字游戲,后來被漢族的孩子們學習,經過他們的反復修改和完善,才成為一首非常受歡迎的作品。
總之,云南民歌既是云南人日常生活活動的反映,又是整個民族文化發展史上最重大的演變歷程,是云南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鋼琴曲的一個主要源頭。
《猜調》最初是云南兒童玩猜字游戲時進行的一段對話,以一句問一句答或連問連答的形式,表現出明顯的口語化特點。原民謠是六音徵調式,節拍為6/8拍、2/4拍等,旋律以G、A、B、C、D、F等音構成,其中罕見的缺乏角音和重復使用偏音b7,使整個曲子具有一種獨特的民族性。《猜調》的歌詞可以分成一問一答四個段落,每一段都有三個并列排比句,一句接一句,一字一頓,每一句話都很簡短,回答的人也聰明絕頂,毫不退讓。旋律沒有一段接一段的連貫分句,歌詞內涵豐富,節奏輕快幽默,充滿趣味,用一種靈活、隨意的手法來襯托出一氣呵成的樂曲效果[2]。
二、鋼琴改編曲《猜調》音樂本體創作特征分析
《猜調》全曲采用變奏曲式的曲式結構(見表1),從第1小節至第6個小節,5/8拍子(3/8拍+2/8拍),素材由原民謠起句變縮,但以顯詼諧風趣而改變了節奏重音。
主旋律(見譜例1)比原曲調高五度,時值擴大一倍,中高音區模仿女性的聲音,用右手的單音加上倚音的修飾,優雅而幽默地彈出,并在開頭中“小乖乖來小乖乖”后面的“乖”字上,用幽默的語氣,以右手倚音來修飾主題旋律,用左手的加二度“碰”音和弦,作為后面的變奏提示。在主題呈示中,左手輕盈的、平穩的、弦樂般的節奏感,結束于徵調式主和弦,節拍暫時回歸引子處的5/8,但持續時間不長,形成“一語雙關”,終止與引子“合二為一”,也是“無獨有偶”的意思,引子節拍5/8,除此再也找不到第二次再現,如此珍貴的民族旋律材料,實在是難能可貴[3]。
變奏一是第24小節至第39個小節,2/4 拍子,右手高聲部旋律在中音區模仿男性的聲音,右手和弦則彈奏主旋律骨干音,輔以左手跳躍單音,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來表達和聲支撐,最后一個小節,時值擴大一倍,最后是柱形和弦,結束于徵調式主和弦(見譜例2)。
變奏二為第40小節至第57小節,2/4 拍,右手高聲部旋律要比變奏一高兩個八度,用以模仿女高音,為設問式的加花變奏,要注意突出變徵音的聲音色彩。左手用八分音符的等時值和音織體構成襯托式和聲混響。最后一小節,以極具力量的柱式和弦結束,以徵調式代替音主和弦,保留中國的民族調式(見譜例3)。
變奏三為第58小節至第77小節,2/4+1/4拍,在右手聲部的主旋律上,采用一種和弦連接與原民歌調調相結合的方式,而在左手八度大音程,在拓寬音域的同時,增加音樂的動力感。
尾聲則為第78小節到第80小節,速度突然加快,以類似打擊樂的節奏,由低到高推進音樂情感,收束于強音完滿終止的徵調式柱式主和弦上,就像是一首曲子唱到最后,全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全曲所有的變奏,都是在降B徵調的基礎上進行的,經過三次變奏,加上織體變幻,使整個樂章的主旋律更加豐滿,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一部由前奏、三段變奏和結尾構成的民歌風格改編變奏曲[4]。
三、鋼琴改編曲《猜調》演奏技巧詮釋
《猜調》的速度表情術語為Allegro Giocoso,意思即活潑、快樂和有興趣的。速度小貼士是每分鐘160個四分音符,尾聲處,速度會降到每分鐘100個四分音符。音樂表現力在鋼琴演奏音域上做出很大改變,為突出高潮,加強旋律的表達能力,采用八度織體演奏手法,這一切都是為提高演奏藝術水平和彈奏難度。但是每分鐘160個四分音符的速度在真正的演奏中有些難度,在每分鐘126-132個四分音符的范圍間,技術上可以做得更好,同時也可以讓聲音飽滿渾厚。
鑒于中國的民族調式與西方調式不同,所以中國的民族調式在音韻旋律上也與西方主題旋律線條有所差異。在彈奏中國鋼琴曲時,必須特別重視五聲調式民族樂器的指法與演奏習俗。首先,培養與鄰指并排演奏小三度五聲式級進固定指型,以便可以同時使用相鄰的兩個手指;其次,五聲調式的旋律行進中,指距間隔大,是一種常見的五聲指式;再次,雙音音程常用的是平行四度或五度重復交替使用;最后,許多非三度疊置和弦都是由特定的手指來完成的。這些演奏指型都需要有清晰的指尖觸感,掌握換指、縮指、擴指等演奏技法并加以靈活運用,加強指與指之間的拉伸,培養相對薄弱的四指和五指獨立性,以及保持特定的鍵盤空間距離感,總而言之,正確的手指指法與技巧對演奏大有裨益[5]。
在《猜調》中,踏板的運用主要是右側的延音踏板,音樂中的旋律音不能通過獨立的手指間連接來完成,則需要采用切分踏板的方法來確保樂曲的流暢性;隨著和弦不斷變換,踩踏的節奏也會隨著和聲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確保聲音和諧與音響清澈;當音樂中有明確的重音,要求添加色彩性功能,并著重于韻律重音時,必須用節奏踏板來使其暫時接觸延音踏板;音樂中有些部分的聲音要制造特別的聲學反差,如第22-24小節,要求有一個長時的延音踏板來保持低音的連綿不斷。即《猜調》主要是以“全踏板”為主,加上裝飾音的活潑音色,在踩踏時要確保樂曲旋律音清楚可辨。
在《猜調》中,經常會有斷奏和跳音的演奏形式。在變奏一與變奏二中采用跳音奏法,需要演奏者將每個音節都演奏得非常流暢輕巧,從而使得曲調更加靈動;從第58小節至樂曲結束,演奏者必須使用很大手臂力度,須有足夠的準備時間,演奏時向前下方推送,觸鍵更深沉有力,將手臂和身體中的所有力氣送至鋼琴鍵底部,這樣才能讓聲音的沖擊力更大,讓樂曲的表現力變得更具發展性。在演奏斷奏的時候,要讓指尖在鍵盤上多留一秒鐘,而不能太快產生彈跳或抓撓,也不要過于拖沓,產生不必要的延音。不論用斷奏或跳音,應注重動作連貫與節奏均勻相統一,切勿將各音符分開,以免影響整體感。
由于受中國民族文化特點的制約,民族語言中常有擬聲詞,在民族音樂中也經常采用裝飾音,而在旋律中,則通過巧妙的裝飾音來強化曲調自身的民族特色。在《猜調》中,盡管沒有大量的裝飾音符,但是在一些聲部中添加適當的前倚音和碎音,對于整個樂曲增添活潑、詼諧的氛圍也有一定的作用。增加的裝飾性音調多為二度短倚音,在彈奏時要做到圓滑連貫,輕巧靈活,快速清晰,不可加重強調,否則會干擾曲調主旋律的順利進行,需手指靈活而有彈力,要彈出韻味,才能達到渲染幽默氛圍的效果[6]。
四、結束語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是一個由多個民族構成的國度,不同的民族有著差異較大的文化和距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影響與滲透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交流的最終結果就是相互融合與相互替代,或者在更高的層面上建立自己的個性特質,從而產生新的差別和距離。創作者對中西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對于中國現代獨特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昱伶.鋼琴改編曲的民族化風格探究[J].當代音樂,2019(12):83-84.
[2].音樂藝術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3]帥夢.鋼琴音樂作品民族化創作特征探究[J].黃河之聲,2021(20):71-73.
[4]章向玲.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樂生活,2008(04):76-78.
[5]梁茂春.琴韻悠悠華夏心——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鋼琴創作的歷史成就(上)[J].鋼琴藝術,2021(09):25-30.
[6]梁茂春.琴韻悠悠華夏心——作曲家、鋼琴家儲望華鋼琴創作的歷史成就(下)[J].鋼琴藝術,2021(10):4-9.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研究生創新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基于鋼琴演奏與舞臺實踐的藝術碩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JGY 2022041)。
作者簡介:羅煜川(1993-),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鋼琴演奏專業;劉華清(1982-),男,遼寧本溪人,從事鋼琴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