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威



摘 要:當前,在線教學正成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全面把握思政課在線教學現狀和成功經驗,本文運用科學計量軟件CiteSpace分析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文獻的歷史演進軌跡,歸納出思政課在線教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對思政課在線教學進程中的“變”與 “不變”、“大”與“小”、“量”與“質”的重要關系進行理性思考,以期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在線教學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在線教學;思政課;熱點;重要關系;高質量發展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推動教育現代化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前提。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的融合愈發深入,推動了思政課的現代化轉型。高校思政課作為授課范圍最廣、授課對象最多的課程,一方面理應適應信息化的時代要求,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倒逼,促進了思政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也引發了人們對“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思政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關注與思考。
科學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像[1]。為全面把握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的研究現狀,本文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能檢索到的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相關的文獻為研究對象,以CiteSpace科學計量軟件為研究工具,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檢索時間跨度從檢索到的2005年的第一篇文獻算起,至2022年12月31日截止。檢索范圍設定為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考慮到思政課在線教學的范疇與線上教學、多媒體、慕課等彼此交疊,為確保文獻的全面性,本文采用相對寬泛的檢索主題,以思政課(或思想政治理論課)并含在線為關鍵詞。檢索到文獻851篇,剔除一些通知、聲明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章,共獲得有效樣本818篇。運用CiteSpace對研究樣本進行知識圖譜分析,結合聚類分析和關鍵詞統計分析,驗證和補充以往基于定性綜述的研究結論,動態地展示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歷史演進軌跡和熱點重點,以期用文獻研究推動思政課在線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一、高校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歷史演進
時區視圖是另一種側重于從時間維度上來表示知識演進的視圖[2]。為把握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演進脈絡,本研究以關鍵詞為節點,以一年為時間間隔,提取每年前20位的數據,生成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關鍵詞共現時區圖譜。每個時間對應一條縱向的時間軸,時間軸上的關鍵詞節點(圖中圓環)大小反映了出現頻次的高低。階梯式發展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由圖1可知,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主題不斷演變,其演變軌跡是一個新技術和新政策不斷產生、發展,進而走向完善和定型的過程。以2012年、2015年為時間節點將該領域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萌芽起步期、快速發展期和繁榮深化期。
第一階段,萌芽起步期(2005—2012年)。該階段學者們探討的焦點集中于教學改革、教學模式的基礎性理論探討和多媒體等技術的引介。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環境的發展,為思政課改革創新帶來重要契機。這一時期,以“網絡時
代”“網絡教學”“多媒體”等為關鍵詞的研究文獻居多,學界集中研究了信息技術和思政課的整合等課題[3]。2003年啟動并建成了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站,山東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先后建成了思政課國家精品課程,初步實現了思政教育資源的開發、普及與共享[4]。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提出“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延伸教學提供了政策指引。2008年8月,教育部開展了“精彩教案”“精彩多媒體課件”征集評選活動,以活動推動多媒體課件的推廣普及。這一時期,受信息技術發展和政策驅動,在線思政課建設處于優秀教育資源展示階段,相應地這一時期的研究多聚焦在多媒體教學和課件及網絡技術的探討層面。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期(2013—2015年)。該階段學者們探討的焦點集中于在線思政課具體實踐應用平臺的研究,包括慕課、翻轉課堂等。2012年世界三大慕課平臺同時搭建,包括網易和愛課程的慕課平臺建設。受到技術驅動影響,這一時期思政課在線教學開始借助慕課等技術平臺優勢資源,推進思政課建設進入“慕課時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有力地推動了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順應在線開放課程世界范圍發展趨勢,在教育領域貫徹落實我國“互聯網 + ”發展戰略,2015年4月,教育部專門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有組織地建設一批高校思政課等在線開放課程”,為網絡信息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指向[5]。2015年7月,教育部把“探索網絡教學試點,開發思政課在線課程”納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在國家層面有計劃地推進和試點先行政策的推動下,思政課在線教學進入精品課程開放共享階段,相應地我國思政課的相關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且形成諸多以中國大學MOOC、雨課堂等技術平臺為案例的研究成果。
第三階段,繁榮深化期(2016年至今)。該階段學者們探討的焦點集中于在線思政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多角度探討,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為:親和力、線上教學、高度融合、深度融合和新時代等。經歷了2012年的火熱發展、2015年的拓展與質疑[6],到如今各種形式的在線開放課程的出現,學界對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態度日趨理性,開始以深度融合視角探討在線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問題。2018 年4月,教育部出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2019年3月,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就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作出系統論述。隨后,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提升思政課教師信息化能力素養,推動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應用”。這一時期,大數據、微博、微信、慕課和微課等新媒體與思政課的深度整合,成為思政課教學創新的熱點。
二、高校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熱點分析
關鍵詞常被用來確定研究熱點。為把握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熱點,本研究通過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將1452篇文獻進行數據轉換,研究區間為2005年至2022年,節點類型選擇關鍵詞為來源進行知識圖譜的繪制。繪制出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2),得到396個關鍵詞節點和由其組成的566條連線。每個圓形的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越大,這個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就越多,越能代表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熱點。
研究熱點需要從關鍵詞出現頻次和中心度大小兩方面進行綜合判斷。本研究按照數據處理的一般步驟,利用 CiteSpace6.2.R1軟件生成了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見圖2)。根據節點的大小可以清晰地看到,有關研究的高頻關鍵詞主要為思政課、慕課、思政教育、新媒體和高校等。為了進一步驗證所獲取高頻關鍵詞的科學性,通過后臺處理得到頻次和中心性排名前18位的關鍵詞信息(見表1和表2)。關鍵詞的中心性數值越大表明關鍵詞的中心性越強,中心性越強的關鍵詞在共現知識圖譜中的“媒介”作用就越大,也說明它們是學者們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數據顯示: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等一些高頻關鍵詞的中心性低于0.1。
本文將頻次大于5或中心性大于0.01的關鍵詞作為研究熱點,由圖2可知,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主題多元。表1和表2匯總統計了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高頻和高中心性關鍵詞。數據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教學模式、實效性、教學改革、思政課教學、網絡教學是研究的熱門主題。表中還有一些頻次不高但中心性較高的關鍵詞,說明它們發揮中介節點作用卻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夠重視,本研究發現的網絡時代、網絡環境、課堂教學、高職院校等研究思政課在線教學的多個主題,應給予更多關注。此外,創新研究、信息化、互聯網+雖然中心性不高,但具有較高的頻次,也是近年的研究趨勢。通過分析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歷史演進軌跡,發現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中,具有技術倒逼式、政策驅動式和問題導向式的研究模式特質。
三、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重點內容分析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類比分析法是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化方式,尤其適用于描述結構特征[7]。
本文采用類比方式,概括描述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彗星”結構。將研究的關鍵詞按頻次進行排序,將頻次較高的關鍵詞依次繪于“彗星”結構圖的彗核位置,頻次較低的關鍵詞依序繪于“彗尾”位置(如圖3)。在研究的總體結構中,“彗核”部位是研究相對活躍的區域,高校思政課、MOOC(慕課)、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大學生、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等是學界關注度較高的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重點領域,呈現出基于“彗核效應”的研究重點。
在以上分析基礎上,本文對“彗核”區域的相關文獻,按研究熱門主題分為四大主題:教學價值研究、教學平臺和教學主體、教學實踐鑒戒研究及在線教學優化路徑研究。
1.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價值意蘊的研究
關于思政課價值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從現代教育技術角度審視。張潤枝認為,開展混合式教學,是思政課順應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要求的必然之舉[8]。李海霞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思政課教學也迎來了“互聯網+”時代的新常態[9]。阮云志認為,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正是契合了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要求和發展趨勢,將線下和線上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線下和線上混合式教學[10]。二是從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角度審視。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效果研究一直是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文獻的熱門方向。郭秋光和劉雪嵐認為,運用思政課網絡平臺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確處理教育手段的技術性與教育方式的人文性的關系等[11]。孫華認為,新型網絡課程必須破解選拔和培養網絡課程的創造性學習者和高效學習等三大難題。應結合當前微時代背景下課程內容構成細微化、傳播方式快捷化、信息數據海量化、知識讀圖可視化等特征,激發學生在數字化生存過程中的價值感[12]。三是從思政課教學改革角度審視。王家斌、喬麗認為,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破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現實難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趨勢[13]。趙耀、王建新提出,高校思政課“雙線教學”不僅是當前高校教學的特殊需要,同時也是未來高校思政課教學生態的發展趨勢[14]。
2.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平臺和教學主體的研究
一是平臺資源建設。MOOC、SPOC和翻轉課堂等是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關注的重要對象。研究中不斷出現在線思政課教育技術工具研究和具體案例研究,前者主要關注MOOC、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翻轉課堂等虛擬學習平臺載體和現代化學習工具,后者以慕課案例、超星學習通案例等智慧課堂研究為主。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興起,為思政課智慧課堂改革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技術支持。Chen Yue和Yao Weining在研究MOOC背景下課程改革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了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發展的途徑[15]。此外,網絡時代、網絡環境、新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等內容,既是研究文獻重點關注的技術背景和技術工具支持,也是這一時期研究的主要內容。二是教學主體。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6]。”從教師角度探究如何提高在線教學質量,也是思政課研究熱點方向,文獻中主要包括教師教育信息素養和教學模式、教學改革、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研究。徐仲偉和代金平認為,網絡環境下思政課應是融傳統教學模式與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自主教育模式于一體的新模式[17]。王曉政認為,教學面臨著教師主體地位弱化、教學方法老化等方面的
挑戰[18]。
3.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實踐鑒戒的研究
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實踐鑒戒的研究分為兩個方面。伴隨技術熱點的冷思考是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文獻既有對思政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理性思考,也有對規避技術綁架的預警,還有對數字化教育資源質量的反思。一是融合不到位問題。馬俊峰和劉殷君對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政課進行問題診斷,指出融合中過度追求信息技術手段的更新、教學環節之間的協同性尚不成熟、忽視自身教學規律[19]等問題。趙慶寺認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更多的是“結合”而非真正“融合”[20]。二是網絡教學資源質量問題。從我國近幾年線上教學資源建設的經驗看,我們一直是以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進行,但高校在線上資源建設過程中往往出現以報獎為目的、課程設計理念滯后、線上教學模式單一、課程使用率不高等問題。
4.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優化路徑的研究
關于思政課在線教學優化路徑的研究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教學內容融合,提升內容的整體性。趙耀和王建新提出,從挖掘線上教學的“潛力優勢”、打通線下教學的“屏障壁壘”、促進線上線下的“互融共生”三個方面發力,是推動“雙線教學”走向“雙線共融”的優化策略與改進路向[21]。張妍提出,思政課在線教學在內容方面立足教學大綱,是優選中國大學MOOC等課程平臺上線的、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優質思政網絡慕課,充分保證了思政課在線教學的課程資源質量[22]。二是推進教學方法創新,融入信息技術增強教學效果。王家斌和喬麗提出,要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構建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切實轉化為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23]。
四、關于處理好思政課在線教學重要關系的思考
思政課在線教學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當代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時代思政課需要契合新生代大學生認知習慣與學習行為,在處理好思政課在線教學的“變”與不“變”、“大”與“小”、“量”與“質”的關系中,在推動思政課在線教學現代化發展中,教育引導學生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處理好思政課在線教學“變”與不“變”的關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改革不斷深化,高校教師使用混合式教學比例已經從疫情前的34.8%提升至84.2%,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為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持,能夠滿足教學的現代化需求,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同時,如何避免思政課教學陷入過度技術革新誤區,成為當前一個重要課題。要深刻認識“變”的內涵,認識到信息技術旨在促進和優化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和教學場景中進行革新,其改變的是教學媒介和教學的方式方法。同時,還要認識到“不變”的本質,思政課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沒有變,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導者這一事實沒有變,思政課“內容為王”的真理沒有變。要辯證認識思政課的變與不變,讓“守正”成為自覺,讓“創新”成為動力,主動求變,持之以恒推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二是處理好思政課在線教學“大”與“小”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24]。思政課在線教學,要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融合,將教學內容融入大局、緊跟大勢,在歷史長河中講深中國理論,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道理,講清楚運用理論解決學生關注的實際問題的小道理,使思政課成為闡釋中國之治的理論大課、呈現中國奇跡的實踐大課、激發青春擔當的時代大課。在教學形式設計上,把思政小課堂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相融合,繼續加大信息技術對“大思政課”教研和實踐的支撐,不斷完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網絡支持系統,推動VR技術與思政課教學高度融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思政課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資源共建共享的“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增強課程時代感和吸引力。
三是處理好思政課在線教學“量”與“質”的關系,實現數字化資源的量與思政課質的融合。一方面,提升思政課自建課程數量。我國慕課數量已經超過5.25萬門,慕課數量和學習人數均居世界第一位。教育部正式上線的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首批上線超過2萬門優質課程,集聚了愛課程、學堂在線、智慧樹、學銀在線、好大學在線等平臺課程,其中入選的思政課超過400余門,課程的數量和覆蓋度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打造在線教學思政金課。在“一切皆可數字化”的時代,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思政課數字化資源,但線上教學資源與線下內容存在簡單重復的現象,缺乏針對性和互補性。思政課需要利用在線教學時空不受限、網絡容量大等特點集聚教師和校內外其他育人主體的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協同合作,優化供給主體,進一步提升在線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有效性,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服務,打造核心“金課”。同時,健全混合式教學質量指標設計以及評價標準,完善聽課監督制度等管理模式和技術手段,有效保障思政課在線教學質量與效果,淘汰“水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24]。隨著互聯網時代、全媒體時代和移動學習時代的到來,在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各高校積極推進下,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呈現出數據化和平臺化的趨勢。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思政課要在系統梳理和全面總結我國思政課在線教學研究的規律和經驗基礎上,努力以信息化、智能化推進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人才培育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陳紹輝,王巖.中國社會思潮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綜合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6(06):22-30.
[2]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3]楊志平,關桂芹.“05方案”實施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6):86-91.
[4]傅江浩,趙浦帆.高校思政課教學媒體技術融合改革創新[J].湖北社會科學,2019(12):180-184.
[5]封莎,王平.基于在線開放課程的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1):59-62.
[6]吳萬偉.“慕課熱”的冷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14(1):10.
[7]俱鶴飛.反思與突破:我國傳播學研究40年之進路——基于知識圖譜的文獻量化分析[J].西部學刊,2018(10):10-14.
[8]張潤枝,梁瑤.關于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1(01):65-69.
[9]李海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58-60.
[10]阮云志.高校思政課自建在線課程及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8,30(01):39-42.
[11]郭秋光,劉雪嵐,王員.思政課網絡平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146-151.
[12]孫華.大學生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06):96-100.
[13]王家斌,喬麗.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探賾[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06):140-147.
[14]趙耀,王建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雙線教學”的價值意蘊、問題研判與優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No.319(01):105-110.
[15]Chen Yue, Yao Weining. Research on the Mixed Teaching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 2019,2(10).
[16]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17]徐仲偉,代金平.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S2):105-110.
[18]王曉政.“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新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3):54-56.
[19]馬俊峰,劉殷君.信息技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選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
36(01):83-88.
[20]趙慶寺.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深度融合的異化及其超越[J].學術論壇,2018(5):162-167.
[21]趙耀,王建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雙線教學”的價值意蘊、問題研判與優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No.319(01)105-110.
[22]張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99-103.
[23]王家斌,喬麗.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探賾[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06):140-147.
[24]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N].人民日報,2021-03-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大歷史觀視域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話語創新研究”(22AKS008)]
[責任編輯:周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