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文嬌,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沙盤游戲咨詢師。
我和男友同齡,今年32歲了,我們在一起已經兩三年了,父母也開始催婚。可對于結婚,我們倆都沒有太多的期待,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屬于回避型人格,所以都感覺對方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當初我剛結束一段很不愉快的感情,正好遇到了他,他單純、善良、忠誠,給了我足夠的個人空間和安全感。
我們都沒有熱戀的感覺,只是覺得對方很踏實。我們對婚后的生活也有些分歧,比如婚后住在哪兒這個問題。我們兩人的工作地點相隔比較遠,平時都是各自在公司附近租房住。加上休息時間不同,導致兩人經常一個月才能見三四次面。有時他感覺我們之間并沒有多少愛,我也不愿意為這段關系付出太多,休息日我總有很多安排,比如,或去圖書館看書,或約了朋友逛街,或想睡一天……總之,就是不愿意花時間跟他在一起。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可能我們真沒有那么相愛。但想到要分開,我和他又都覺得挺不舍。請問,我們該如何走下去?
寧寧和男友的相遇,在某種程度上療愈了她,也在雙方關系進入更深階段時暴露了她在親密關系中的問題。
當初帶著情傷的寧寧遇到男友,男友的單純、善良、忠誠以及回避型人格,讓這個受傷的女孩感到安全,同時,又有空間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情感。因此,在早期階段,兩個人的相處是輕松、舒適的。
但當真正進入親密關系后,回避型依戀者可能很難去深層地暴露自我、依賴對方,而是會無意地把自己包裹起來。哪怕是與對方在一起時,自己還是處在自己的世界。而當感覺到拒絕或沖突,哪怕是潛在的、預期的,都容易通過關閉自己的情感通道、遠離親密關系、否認依戀的需要,來減少痛苦。
甚至有時關系發展得正好時,回避型依戀者反而恐懼自己變成一個依賴對方的人,于是要求自己更加獨立,進入“假性獨立”的防御模式,無意中拉開親密距離。
于是,被回避的一方,感到被推開,開始質疑對方是否愛自己、是否真心為這段關系付出,便也開始回避,反撤回去,變得不那么主動付出了。主動回避者感受到這種變化后,對這段關系產生消極預期,也開始后撤。在彼此后撤的過程中,某一方在某段時間又覺得還想要繼續這段關系,于是又開始追逐一下。彼此在這種模式下反復拉扯。
時間久了,雙方都覺得自己很努力在磨合了,卻怎樣都無法真正地感受到愛情的甜蜜。有時會感到很累、很疲倦,想放過對方,也放過自己。但一想到要真正失去對方,又很舍不得。
這樣的感情,用愛或不愛去定義,很難,也很狹隘,畢竟婚戀關系中不是人人都要愛,有人要愛,有人要安全感,還有人要空間。所以,此時雙方不妨好好思考一下,彼此是否真正了解回避型依戀的模式,知道自己或對方可能在親密關系中遇到什么問題,能否在問題發生前去設置一些應對方法;雙方對于矛盾、指責、批評的感受是怎樣的,除了回避、冷戰,是否還可以有一些其他更積極的應對方式等。當然,可能這些改變一開始會覺得不太舒服,但當我們真正能理解回避型人格時,總能通過一些方式,讓自己或對方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重新獲得對關系、對依戀的自信。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