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良
何為中庸?中庸旨在論述道德修養,是儒家學者心中最高的道德標準。中庸之道闡述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內部審計起源于二十世紀的美國,雖一古一今、一中一西,但筆者認為兩者間有很多相同或者可借鑒之處。下面,筆者從內審人員工作心態、企業管理實際、內審人員的基本行為準則等方面淺顯分享對兩者的理解。
一、內部審計要求的獨立客觀和中庸追求的不偏不倚實則異曲同工
從內審人員的工作心態進行剖析,按照內部審計的定義,獨立客觀是對內部審計最重要的職業要求;中庸意為“中不偏,庸不易”,即堅持中道,追求不偏不倚。獨立客觀和不偏不倚可以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孔子曾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意思是中庸是修身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其實,獨立客觀、不偏不倚也是對審計人員工作態度最基本同時也是很高的要求。審計人員需要在工作中一以貫之地做到不摻雜個人情感、主觀偏見,堅持以事實說話,避免先入為主;主動站在客觀甚至是宏觀的角度看待發現的問題,通過總攬全局的視角,得出符合事實的結論。
二、內部審計應從實際出發,以中庸的思維推動企業提高管理水平
在基于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下,內部審計可以借助中庸的思維,改善企業管理。中庸的“中道”,不是一種完全剛性、死板的“道”,而是講究一定的彈性,儒家稱之為“權變”。筆者認為,權變對于審計人員把握問題性質、合理提出審計建議很有啟發意義。如何能夠在審計的“剛性”與企業發展的“柔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內部審計建議更加貼合企業實際,促進企業發展和管理,這點尤為重要。下面以一個審計案例說明。
特許經營權協議是城市燃氣公司得以生存的命門。根據《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城市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期限最長不得超過30年。某次審計發現,A公司與所在地政府簽訂協議的特許經營期限僅為10年。對此,審計按照合規要求提出需重新與政府談判簽訂特許經營權協議,將期限改為30年。在這里,審計沒有關注到A公司經營區域與競爭對手B公司相鄰,且B公司一直對A公司經營區域不斷進襲的情況。之后,A公司與政府相關部門多次溝通,不斷要求重新簽訂特許經營權協議,政府部門不堪其擾。B公司抓住這一契機,與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約定A公司特許經營期限到期后其經營區域由B公司接收經營。試想一下,如果審計人員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權變,建議A公司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循序漸進地與政府溝通協調,那么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三、內審人員基本行為準則與中庸“15字”的關聯性
內審人員的行為準則與中庸之道有一定的關聯性。《中庸》中提到“(君子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15個字很好地詮釋了對審計人員不斷提升自我的要求。博學之——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學習各種法規政策,還要持續學習企業的新業務、新流程,只有在不斷學習中才能提高執審能力。審問之——審計人員對每個疑點認真核查取證,除了需要將審閱、核對、分析等多種具體審計方法有機結合使用,還要向被審計單位財務、業務人員訪談請教,對發現的疑難問題都要刨根究底,問得一清二楚。慎思之——審計人員要勤思考、勤體會,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內審工作中肯定會遇到從未遇見過、一時不知如何化解的復雜問題,這就要求內審人員要在更深遠的角度和層面上思考問題,具備周密的邏輯思維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辨之——不僅要增強辨別不同問題性質和成因的能力,提高提出針對性強、效果好的審計建議的能力,還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避免易犯錯誤的發生。篤行之——審計人員應秉承勤懇踏實的工作和學習作風,做到程序合規、事實清楚、數據準確、定性合理、處理恰當,從程序到實質、從形式到內容還原事實真相。唯有如此,審計結論才經得起檢驗,審計風險才能有效避免。
總之,中庸之道的核心“中不偏,庸不易”與內部審計的核心“獨立客觀”是不謀而合的,在內部審計的工作實踐中,用 “中庸”的心態對待審計發現的問題,從“中庸”的角度面對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中庸”的標準約束自身行為,是每一個內審人員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
(作者單位:華潤燃氣集團審計部鄭州審計中心,
郵政編碼:450000,電子郵箱:qiaoliang3@crcg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