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突破51.09%的柴油機為什么會誕生在中國濰柴?濰柴為什么能夠連續兩年創造本體熱效率突破50%、51%的行業奇跡?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因素無疑是濰柴的“聚才效應”發揮了效能。
為筑巢引鳳,濰柴斥資110億元建設科學技術研究總院,于2022年10月30日正式啟用。該院包括發動機研究院、液壓傳動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電控與軟件研究院、未來技術研究院、產品試驗中心等平臺,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行業創新高地。濰柴的追求是:聚集起全球頂尖的人才資源,打造全球行業最強的研發軍團。
把科學技術人才聚集到很大規模,并以“軍團”冠之的企業,當然不只濰柴。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都有自己龐大且分工精細的研發軍團。
高端制造業具有技術含量高、資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以及產業控制力較高、帶動力較強等特點,比如芯片、發動機、高端機床等等。實踐證明,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或地區,不是通過翻越“高新技術之墻”而實現現代化的,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無數個翻越“高新技術之墻”的企業或企業集群,需要強大的、與企業戰略目標相匹配的研發軍團。
問題是,不是企業對“聚才”的重要性沒有認識,而是怎樣才能“聚才”并充分發揮其創造力。華為和濰柴的兩點共通之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其一,“戰略性包容”。科學研究不是簡單的春播秋收。要包容失敗、包容科學家的個性。濰柴的理念是:不給青年科技者設“鳥籠子”,要學“放鴿子”。
所謂“放鴿子”,就是讓科學家自由探索研究路徑,不簡單地以一時一事論英雄。華為是一個“科學家集群”公司,對不同專業的科學家,都有“戰略性包容”,即并不對其每天每月每年的工作作具體要求。最著名的是一個引進的數學家的故事,平常看不出這位數學家在做什么,甚至有些古怪,但華為包容了。十年后,這位數學家一鳴驚人,拿出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魚大且多的地方一定是大海,鳥大且多的地方一定是森林。有容乃大。濰柴、華為的故事說明,并非只有在美國才能產生創造奇跡的“科技孵化器”企業。中國也可以。關鍵是,能不能創造“濰柴氣候”“華為生態”,做好激勵人才拔尖的“催生婆”。
其二,“名利雙收制”。華為的激勵虛實結合。一方面實行高工資制,另一方面專門設立榮譽部,無論員工在工作的哪一方面有進步,都可以得到榮譽部門給予的獎勵。而員工一旦得了榮譽獎,也一定少不了相應的物質獎勵。
濰柴堅持“高壓力+高貢獻+高薪酬”的市場化導向,創新性實施前置激勵、股權激勵、科技創新重大激勵,建立了行業領先的多元化綜合激勵體系,獎勵不受職級限制,以貢獻大小為標準。還完善“濰柴科學家”“濰柴青年科學家”榮譽體系,讓每個科學家都明確自己的發展方位,激勵科研人員不浮躁、不忽悠、不信邪,創造出更多引領性、顛覆性、震撼性的科技成果。
大家都敬佩濰柴、華為、比亞迪等企業的驕人業績,但這只是結果,不是原因。它們的成功,既歸功于企業發展戰略方向、實現路徑的正確選擇,也歸功于企業文化的正確價值導向。孟晚舟說,華為的最大財富不是財務報表的數據,而是人才存儲、思想存儲、理論存儲、工程存儲和方法存儲,以及內部流程高效有序的存儲。這些,才是亮麗財務報表背后華為的真正價值。
在全球制造業的演變中,技術變革已成決勝力量,綠色化、數碼化、智能化轉型,成為企業的日常功課。過去,我們講得多的是“新經濟”,“新經濟”其實并不一定是走在科技前沿的經濟。現在,我們強調“硬科技”或“硬核科技”經濟,這一定是以高端技術為基礎的經濟。這樣的經濟必須要有站在行業頂峰的企業或企業集群,必須有站在行業前沿的“科學家集群”即“研發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