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增強現實技術、交互敘事等理論進行梳理及總結,厘清增強現實藝術的視覺敘事特征,再對比分析幾位藝術家的增強現實藝術作品,從視覺體驗角度研究基于增強現實技術下的藝術創作特征。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增強現實技術對藝術創作有深刻的影響與幫助:增強現實能給藝術品帶來豐富多彩的視覺體驗,使觀看過程具有空間感、情境化和交互感。增強現實藝術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定位及其獨特性,交互性與沉浸感的視覺敘事可以給藝術創作帶來趣味性并具有故事情節。
關鍵詞:增強現實藝術;視覺敘事;交互感;沉浸感
一、緒論
“增強現實(AR)已成為重要的數字技術之一,特別是考慮到它的實時性和移動性特征。”[1]從1966年發展至今,增強現實已經在醫學界、工業裝配與培訓、機器人路徑設計、影視娛樂、航空設計、軍事、電視傳媒業、游戲、展覽、市政建設規劃、考古、工業維修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由于它的空間感、情境化及交互感在藝術領域應用已久。
增強現實技術的特征是基于視覺感官體驗,視覺主要包括形式要素和信息要素,而增強現實技術能將這兩種要素轉換為視覺體驗,這是本次研究所關注的重點。由此,本文將著重討論增強現實的視覺敘事性給藝術創作帶來的影響,由于增強現實在藝術領域應用范圍廣泛,所以本次研究僅選擇近幾年的增強現實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旨在從增強現實技術所呈現的視覺敘事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進行研究,技術賦予藝術所呈現的特質能夠影響大眾的審美及意識,也希望為增強現實藝術未來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幫助。
二、理論基礎
(一)增強現實的特征
增強現實通過視覺進行交互的沉浸式體驗,與傳統交互形態一樣,人眼的視覺能力在實際交互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除了立體音效的作用,文字、圖片、視頻、3D物體等視覺元素都是主要的增強現實元素,它們與現實世界進行交互形成了增強現實效果,并且具有鮮明的體驗特點:空間感、情境化、交互感,而這些特征也是其它視覺敘事所沒有的,“增強現實能夠把用戶通過其它方式無法感知的信息可視化,并提供給用戶使用”[2]。
1.空間感。增強現實的基本環境是真實世界,無論增強方式是采用疊加或者替代,真實的空間感能營造出真假難辨的體驗。在顯示空間中,更多利用空間與情境營造視覺沉浸體驗,從而引導觀者像探索世界那樣與增強現實空間進行交互。增強現實是對現實物理空間的延伸與拓展,疊加層以立體的、具有空間感的形式呈現,使視覺敘事不再局限于傳統二維敘事形式進行的建構,視覺敘事的空間維度將獲得多樣性的延展。
2.情境化。增強現實的一個核心特性是增強現實設備會自動從現實世界中解釋場景化的輸入(空間地形、圖片識別等),從而提供可觀看的數字輸出。在藝術展示過程中,在恰當時機出現具有與之存在關聯性的增強體驗,是增強現實優于傳統藝術呈現的重要能力。增強現實的情境化可以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從而更好地參與到藝術主題內容中去,只有與所處的環境發生關聯,才能給觀眾提供好的視覺美感和情感體驗。
3.交互感。交互意味著人們能夠在虛擬和現實世界自然交互,增強現實技術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疊加到真實世界的場景上,實現對真實世界的增強。這種虛實交互基本都以“視覺交互”的形式呈現,也是藝術創作著重考慮的因素。增強現實的精髓是人在現實環境中與虛擬信息進行實時交互,合理地利用人類的手勢、語音、眼部動作等自然行為進行交互設計,這些交互方式可以讓增強現實藝術品獲得更好的創意效果。
(二)增強現實的視覺敘事性
“敘事是一項古老的活動。早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就通過肢體語言、口頭交流的方式進行敘事。敘事的出現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而然、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3]通過敘事,人類的文化知識才得以代代相傳。敘事是跨媒介的,它不局限在某種特定媒介中,但又受媒介本身的影響。在這樣的定義下,敘事有兩個重點:一是故事;二是故事被敘述的方式,也被稱為敘事話語。
“視覺敘事是以視覺方式為媒介來講故事。說書人以口頭述說的方式講故事,其媒介是聲音,小說家以文字寫作的方式講故事,其媒介是文本,畫家則以圖像的方式講故事,其媒介是視覺材料。”[4]而增強現實是集文字、聲音、圖像為一體的新型媒介,它以動態數字形式為主要載體傳遞信息,進行視覺敘事。視覺敘事歷史悠久,在其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忽視,視覺敘事媒介的更新改變直接影響視覺敘事的發展。伴隨視覺敘事媒介的不斷豐富,視覺敘事在形式、結構等方面也呈現多樣化的態勢。
增強現實作為視覺敘事的媒介,打破了傳統視覺信息傳遞的局限性,使用更為連續和豐富的動態圖像和信息強化設計,使觀者更容易關注、產生共鳴和記憶。有一項認知功能測試研究表明:增強現實提供的視覺注意力水平幾乎都是非增強現實的兩倍(1.9倍)。在觀看一個物體時,我們總是主動地去探查它。視覺就像一種無形的“手指”[5]。引導人去掃描物體、探查物體,尋找并探究它們的邊界與質地。在藝術創作里,如何使人在觀看時產生主動性,并且通過視覺的思維對藝術作品產生反饋或者情緒。增強現實是否具有視覺敘事性,以下通過案例進行分析。
三、實證研究
(一)案例研究
藝術家阿什莉·比克頓的《Floating Ocean Chunk》(如圖1)設計仿如一塊漂浮的方形海洋塊,衍生出一種謎語般的幽默,藝術家想象以“海水”本身為“運輸工具”去運輸一塊海水。在評論“自然”被商品化的同時,藝術家對藝術、消費主義和商品文化進行了三角對立的思考。這種藝術形式將虛擬的漂浮物與真實的海水進行融合,從而進行視覺的敘事體現,充分地表達了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藝術價值。
日本“自然和技術狂熱團隊”制作了街頭創作藝術《機器人核心》(如圖2),利用增強現實技術把藝術家從畫布及具體的空間解放出來,直接在真實世界里進行創作,將各種3D雕塑與真實世界相結合。通過使用易于理解且生動的增強現實形式,觀者會看到機器的生長、變異及與城市的融合,整個視覺過程猶如一部電影。
藝術家Scarlett Raven推出了一組油畫增強現實作品《The Danger Tree》(如圖3)。這一系列油畫作品將增強現實技術與西方繪畫相結合,創造了一種科技美學式的藝術體驗。在不使用增強現實形式觀看的情況下,就是普通油畫作品展。觀者需要通過文字介紹或其它解說才能獲得創作意圖,了解藝術家的創意初衷。
使用增強現實觀看時,通過增強現實效果,藝術家將自己的創作靈魂直觀地展現給觀者,觀者不僅能夠了解作品本身的創作,更能理解藝術創作背后所要傳達的內容,這也是增強現實的最具視覺敘事形式的呈現方式。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的“流明矩陣”藝術展上,Nicole Ruggiero、 Molly Soda、Refrakt《待發掘的影像》(如圖4)是一個增強現實藝術作品。進入房間,觀者起初認為這只是一個觀念作品,典型的私人空間,展現靜態的物質生活。
但是當你拿起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空間中的物體,在房間中尋找私人物件所蘊含的數碼意識。從而通過視覺向觀者呈現一系列的情節,作品探索數字化親昵關系、隱私、線上生與死的概念,并探尋設備如何輔助、構成、重塑觀者對這些經歷的感知。
美國攝影師盧卡斯·布拉洛克(Lucas Blalock)在惠特尼雙年展上呈現的新作《穿越沙漠的驢》(如圖5),橫跨紐約高線公園的廣告牌看起來十分傳統,觀者或許對其沒有太多的關注。
通過手機使用增強現實觀看時,卡通驢變成了沙漠中行走的驢群,當手指向右滑動時,畫面里出現了橘色的泡泡,在天空中瘋狂地搖晃。再刷一次時,驢子們繁殖了。在短時間內,觀者就能了解這頭驢子的一生。這種視覺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增強現實藝術獨有的形式。
藝術家Nancy Baker Cahill與 Drive工作室合作推出了協作式的增強現實公共藝術展《Coordinates》。其中藝術家Beatriz Cortez的雕塑《Tzolkin》可在墨西哥新拉雷多的格蘭德河中以增強現實形式呈現。作品是為了紀念Claudia Gómez González,他在2022年年5月在越過格蘭德河時被射殺。沒有增強現實的使用,格蘭德河就只是一條河,藝術家正是利用了增強現實的視覺敘事性給雕塑作品賦予了新的意味。
(二)案例分析總結
通過對上面幾個藝術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哪種藝術類型,有增強現實的加持就會有不同的視覺體驗。增強現實賦予藝術作品以故事情節,不再是將計算機特效簡單地賦予藝術品,而是參與到藝術創作中,使藝術品有了內涵,有了故事,有了表達的能力,創造一種新的藝術過程方式,使其成為一個事件。可以將藝術家的思想充分表達出來,讓觀者對藝術品不再是匆匆瀏覽而過,而是能夠長駐藝術品前,透過增強現實的呈現,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四、增強現實視覺敘事特征表現
(一)沉浸式敘事
沉浸式的敘事體驗能極大地增強觀者對于敘事的認知和理解,有效強化視覺敘事效果。增強現實所呈現的三維立體與真實物理世界的疊加,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與沉浸感,使觀者能夠獲得身臨其境的視覺敘事體驗。
增強現實是在真實的物理空間情景的基礎上,通過數字技術增強真實世界的敘事情境。沉浸感是對現場環境的感知,即觀者的身體以及意識自然直接置身于情境中。觀者的直接參與更加接近于敘事內容,觀者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敘事獲得認知。增強現實沉浸式的現場體驗能吸引觀者注意力,提升參與度,讓觀者主動地融入敘事中,建立對敘事內容和意義更深刻的認知和記憶。增強現實視覺敘事是對傳統視覺敘事的延伸和創新,它在觀者和敘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通過沉浸式現場敘事體驗,增加觀者的情感投入和主動參與度,拉近觀者與敘事的距離,賦予視覺敘事新的活力,傳遞更深刻、更難忘的敘事內涵。”[6]
(二)交互式敘事
增強現實交互敘事為視覺敘事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立體的、多維度的敘事語境,是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多元化交互中建構的敘事。在交互敘事中的觀者被稱為參與者或交互者,通過參與和交互影響,甚至改變敘事內容和結構。
交互式敘事可以促進觀者對創作內容及創作者的理解,由于人的知識體系、社會經驗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對于同一藝術作品,觀者接收到的與創作者所想表達的內容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交互敘事則可以縮小這一差異。“交互式使得用戶得以對藝術品的敘事進行選擇,故事世界對此進行‘傾聽并思考,再做出反應。”[6]因此,最終的藝術作品呈現效果也有觀者的功勞,觀者因此更能理解故事世界,也更能理解創作者。
在增強現實藝術作品中,觀者會通過技術手段參與到藝術品中,從而做出選擇,或者經歷、了解創作者的思想理念。這種交互敘事極大地加深了觀者的代入感,也加深了對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感情與理解,以及藝術作品內涵。
五、結語
增強現實藝術品的視覺敘事性,主要體現在交互性和沉浸性兩種視覺敘事體驗。通過對不同領域的藝術作品的詳細分析可以看出,這些作品都具有增強現實的空間感、情境化和交互感的視覺特征,同時由于對增強現實技術的使用,每個作品都有了相應的故事情節,充分體現了增強現實藝術的視覺敘事性特征。增強現實技術對藝術的加持及視覺敘事探索,目前雖然尚不成熟,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創作者的創新理念,未來增強現實藝術品會更加新穎、更加多元化,觀者將從中獲得更加自然的交互體驗和情感體驗。但是由于分析比對的案例不夠全面,結論或許不夠客觀,在未來的研究中,筆者將通過實踐分析對此課題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Ji-Hye Lee.Augmented Reality and Art[J].Asia-pacific Journal of Multimedia Services Convergent with Art,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2018.
[2]基珀,蘭博拉.增強現實技術導論[M].鄭毅,譯.郭培芝,審校.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
[3]李欣.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交互敘事研究——以AR圖書為例[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9.
[4]段煉.凡·東根的視覺敘事——見證歐洲早期現代主義繪畫史[J].美術觀察,2009(4):121-127.
[5]阿恩海姆.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黃澤垚.基于全息影像的沉浸式視覺敘事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9(12):18-19.
作者簡介:李偉,博士,內江師范學院張大千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