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雯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并且顯然是無可避免的一場社會變革”[1]。現代化是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一種動態的過程,往往成為一種國家目標,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成功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更是探索了一條嶄新的現代化道路,打破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唯一性,證明了現代化模式不是定于一尊的,也不可能定于一尊。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本文著重在中西比較視閾下分析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從現實特點、目標追求、發展方式、對待自然、道路選擇五個方面探究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現代化或者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全面超越。
一、現實特點:少數人與人口規模巨大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國情,也是其現實特點。到目前為止,西方發達國家用了將近300年的時間讓10億左右人口進入現代化,而中國一旦實現現代化,那將多出14億多人口邁進現代化的行列中,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這表明我國并不會因為人口規模巨大,就只追求少數人的現代化,如西方國家那樣,使多數的民眾都處于相對貧困或絕對貧困之中。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要讓絕大多數人民享受現代化成果的現代化。18世紀下半葉,英國開始現代化時,人口是千萬級別的;20世紀后,美國逐步領跑現代化時,人口是上億級別的;而現在中國有14億多人口,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它的難度前所未有。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西方的現代化路徑對于我國14億多人口規模的現代化沒有可以直接復制的經驗,必須探索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其艱巨性和復雜性都將前所未有,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首先要從這個最大國情“人口規模巨大”出發。人口規模巨大既是挑戰也是優勢,從產業上看,它造就了人類迄今為止門類最齊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需求上看,它造就了中國未來數十年都能不斷深挖的需求潛力;從人才上看,中國的工程師數量巨大,也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只要黨和人民始終心連心,共同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我國就一定能夠克服“人口規模巨大”帶來的挑戰,激發“人口規模巨大”隱藏的潛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目標追求:兩極分化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法國著名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寫道:“資本一詞具有資金的含義;它不僅指積累的金錢,而且指以往完成的一切可被利用或已被利用的勞動成果。”[2]資本不僅指物質財富,而且也是一種積累的手段,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在積累資金,并把資金用于生產,通過不斷進行生產的方式收回資金和取得利潤。“資本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力”[3]。伴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利用資本的方式與之前相比產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比特幣、無限幣、夸克幣等數百種形式的數字貨幣的誕生加快了資本的流通速度,使資本在資本家手中積聚的過程也在加速,資本家可以用龐大的資本購買更多的勞動力參與到生產中獲得豐厚的利潤。雖然時代特征在不斷變化,但資本追逐利潤的本質并沒有發生改變。一切先進的技術始終為資本服務,并不能克服資本的價值增殖邏輯,甚至不斷加劇了資本家對人的剝削。與此同時,由于零散的工人始終依賴于資本家,以致工人對資本家的斗爭往往以失敗告終。西方的現代化歷程始終以資本為中心,意味著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永遠無法解決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的問題,這也將使社會一直處于一種不穩定之中。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貧窮從來都不是社會主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一定是以共同富裕為基本條件,如果是兩極分化的社會,又何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未在著作中提及過共同富裕,但在他們所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中,共同富裕一定是其必然要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代接著一代不懈奮斗。中國共產黨在成立時,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目標追求。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為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所做出的努力。事實已經證明,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根本無法掙脫資本的桎梏,只會導致兩極分化,使社會處于長期的不穩定中。只有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才能促使經濟快速增長和維持社會長期穩定,一步一步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靠近。
三、發展方式:物質主義膨脹與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相協調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產力顯著提高,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鮑德里亞早在其《消費社會》中就指出:“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5]隨著“福特主義”的出現,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人們的生活開始被物全面的包圍。在科技加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各樣的產品層出不窮,現代人的生活被商品充斥的情況更是愈演愈烈,商品的種類令人眼花繚亂,商品推陳出新的速度令人嘖嘖稱嘆,沒有什么能成為經典,更好的永遠是下一個。人們慢慢開始追求資本家為產品訴說的故事,為符號賦予的意義,沉浸在資本家兜售的美好中,可是這份美好在資本家的口中也是被不斷加速地更新換代著。正如馬克思所言:“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于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6]資本家的逐利本質,致使產品不斷升級,人們的消費欲望也被不斷地制造出來,人們逐漸沉浸在物欲里無法自拔,精神世界卻一片荒蕪。人們在資本的操縱下,逐漸成為“巴甫洛夫的狗”,一看見琳瑯滿目的商品,大腦就開始釋放多巴胺使人沉迷其中,而不再會思考,這也正是資本所樂見其成的情形。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強大的物質力量是一個國家滿足人民不同需求的能力,是與其他國家抗衡的實力,如果物質上的種類不齊全,產品質量不過關,就很容易受制于他國。比如芯片制造領域,如果一直無法突破芯片的生產技術,那就會一直被他國“卡脖子”,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強大的精神力量則是一個國家共同的價值追求,并且每一個人都在為之奮斗,不為困難所退,不為艱險所懼。如果一個國家精神上不富有,那整個社會都將陷入精神的虛無,沒有向上的力量。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既要做到物質富足,也要做到精神富有,統籌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重蹈西方現代化的覆轍。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但是,由于當時國情的限制,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并沒有能夠同步發展,而是更多側重于物質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步的問題的解決主要開始于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在理論上的創新和實踐上的突破。堅持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物質文明建設;抓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精神文明建設推至更高水平,不斷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四、對待自然:犧牲自然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多類種群的野生動物被滅絕,大面積的熱帶雨林被砍伐。直至今日,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依然缺位嚴重,不然就不會發生2019年的澳大利亞森林火災。大火燃燒了數月有余,數億只動物被大火波及,超過2萬只袋鼠死于火災,數十人喪失生命。“人類大規模地支配自然是從工業化開始的,工業化的實質是將自然作為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和物質資源庫,以供人類支配和利用”[7]。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加快工業化的進程,改變經濟落后的局面。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機以來,人們不再是順從自然,而是將自然作為技術征服的對象,自然開始在技術的支配下連續不斷地給人類提供資源。“烏托邦夢想的塵世觀點總是認為地球的自然環境包含著對人類幸福和需求滿足的充分的資源,人類的不幸基本上只是由于未能很好地調整社會關系”[8]。正是因為這種認為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想法,才會導致工業革命以后的自然環境持續惡化。征服自然、犧牲自然的思想也一直在他們頭腦中揮之不去,比如著名的倫敦霧都、日本核廢水等事件的發生,都表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自然沒有一絲敬畏之心。現在,已經實現現代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關注自然環境的惡化、氣候的變化,但是這種關注可能只是一種自欺欺人,或者是為了遏制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而故意為之,因為他們的做法是將本國國內不可降解的垃圾廢料轉運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還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發展中國家制造環境污染。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中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回顧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歷程,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生產力水平不是很高,生態環境的矛盾問題不算突出,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基本和諧的狀態。改革開放以后到黨的十八大以前,生態環境的矛盾開始突出,國家追求經濟快速發展,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不是很深刻,這就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處于錯位的狀態。經濟雖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帶來了很多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這使得國家開始深化對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同步的認識,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預示著我們黨開始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實踐有了真正的改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于事關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美麗中國”等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理論,并且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一直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不斷加快環境治理的進程。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水污染防治、大氣環境質量、全國森林覆蓋率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變化。實踐已經證明,走消耗自然、犧牲自然的西方老路是走不通的,只有探索一條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新路才是解決問題之策。
五、道路選擇:對外擴張掠奪與走和平發展道路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不僅是對自然界的征服,也是對非歐洲所謂原始、野蠻、落后文化的征服與控制。“歷史上,歐洲在自己的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使用了炮艦政策,占領資源性的國家,先占領了美洲大陸、大洋洲,再占領亞洲”[9]。為了占領美洲的資源,他們把數千萬的印第安人趕盡殺絕,西方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進程是以千萬人的生命為代價。數百年來,實現現代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一例外不是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危害他國利益的方式實現本國的現代化,二元思維、零和博弈一直在他們的頭腦中盤桓。不管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是法國、英國、美國,每一個西方大國崛起的過程都伴隨著戰爭、殖民、掠奪。西方現代化,其實就是一個長期殖民化的過程,資本的擴張性驅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國內過剩的產品、過剩的人口轉移到世界上其他地區,通過堅船利炮占領其他地區豐富的資源,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造就了后來國內的高福利政策。這種殖民化的現代化經驗是無法復制的,也是不可借鑒的,沒有普遍性,更不具有普適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野蠻、霸道的對外擴張掠奪方式是現代化道路的唯一選擇,如果是唯一選擇的話,就表明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永遠匍匐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腳下,成為被其掠奪的對象。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受到的各種苦難與一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密不可分。所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以后,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不是重蹈西方國家的覆轍,將血腥、戰爭帶給其他地區的人民,而是堅定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不會走對外擴張掠奪這條路,廣大發展中國家也走不通這條路。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完的道路,依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奮斗,通過勤奮工作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闖過一個又一個關隘。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離不開每一名中國人的貢獻。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基于本國國情、社會制度、文化傳統作出的戰略選擇,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本國利益的,也是符合周邊國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國利益的。中國積極構建對外開放的平臺,充分參與全球治理,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用實踐和行動表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六、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相較西方現代化道路更具復雜性;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對比深陷資本束縛、兩極分化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更具人民性;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相較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發展方式更具協調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照西方犧牲自然的現代化路徑更具生態性;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相比西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道路更具參考性。當前,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現代化發展的唯一模式,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另一種路徑選擇,是在現實特點、目標追求、發展方式、對待自然、道路選擇等方面對西方現代化的全面超越,為推動全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擔當。
參考文獻:
[1]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國家社科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3.
[2]費爾南·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M].施康強,顧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59.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5]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7]吳國盛.現代化之憂思[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
[8]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M].岳長齡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8.
[9]溫鐵軍.解構現代化:溫鐵軍演講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0:14.
(作者單位:中共淮安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