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信息科技有其特殊的學科屬性,課堂教學以操作實踐為主,傳統的技能相授已不符合當下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更不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信息科技教學,既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又能在璀璨的傳統文化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助力學生實現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的融合發展。
一、慣性思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共性表征
1.葫蘆依樣——操作技能的簡單相授
小學信息科技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遍是講授型,部分教師考慮到學生年齡較小,往往會采用演示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依葫蘆畫瓢,進行簡單的模仿。
2.索然寡味——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講授計算機理論知識的課堂往往是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沉沉。教師急于將抽象的計算機專業知識灌輸給學生,完全沒有精心設計情境,沒有將知識融入實際生活,導致學生聽不懂、不想聽。
3.學科分割——課堂內容離散孤立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智慧課堂,讓信息技術輔助學科教學。但是教師們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將教學目標聚焦在技術本身,而沒有將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其中,讓其他學科知識來輔助信息科技教學,導致課程內容孤立難懂,缺乏情感。
二、涵養情懷,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1.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課堂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2.打造生本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信息科技課程相結合,將以師為本的教轉變為以生為本的學,實現角色轉變。學生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探究、有所創新,在自主學習中實現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能力、信息社會責任的全方位培養。
3.涵養人文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信息化時代下很多人會忽略文化背后的精髓,被快餐文化所迷惑,很多學生熟知網絡熱詞,但對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信息科技相融合,就像是浮躁夏日里的一縷清涼,又像是信息爆炸時代下的定海神針,讓信息科技課堂有了明確的方向,讓學生能在信息社會奔向真、善、美,做一名出色的數字公民。
三、賦能路徑,小學信息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學策略
1.以生為本,創設傳統文化學習情境
(1)引經據典,徜徉傳統文化的浩瀚海洋
情境就像知識的大門,情境創設得如何,這扇大門就顯示出相應的狀態。教師想要帶領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首先要讓學生進入這扇大門。將傳統文化中的詩歌詞賦、人文情懷、民族文化等融入信息科技課堂,讓原本枯燥抽象的學科知識變得溫情、浪漫、有趣,帶領學生在現代科技環境下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2)巧借媒介,創設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好的媒介來呈現最佳效果,例如伴隨著熟悉的上課鈴聲后教室中傳來的縷縷琴音、每逢中秋佳節座位上的驚喜月餅、夏日里自制的綾羅羽扇、節日里窗戶上張貼的雅致窗花、喬裝打扮來自遠方的詩人教師……新奇的事物總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相信璀璨的傳統文化定能讓信息科技課堂變得五彩斑斕。
2.抽絲剝繭,探尋編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點
(1)情感熏陶,巧借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學生對這些節日習俗都比較熟悉。在課堂上將傳統節日與信息科技學科知識相結合,可以讓整節課變得溫情,更有感染力。
如教學“畫正多變形”一課,學生需要掌握“畫筆”模塊的使用以及畫正多邊形的技巧。通過與數學學科相結合,學生能快速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在探索過程中實現計算思維的培養,但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力度不夠。在反思課堂的基礎上,筆者反復研究正多邊形的特征,發現正多邊形的不同組合有著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這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窗花有異曲同工之處,于是,筆者決定將這節課與傳統節日春節相結合。課堂伊始,通過歡快的鑼鼓聲、熱鬧的鞭炮聲將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帶回春節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說出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有貼窗花的習俗,寓意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隨后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利用編程軟件探索、實踐,設計出形狀各異的精致多邊形窗花,完成教學任務。
(2)文化紐帶,巧用詩歌詞賦
唐詩宋詞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蘊,很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并在不知不覺中陶冶我們的情操。以教學“花朵繽紛”一課為例,這節課需要學生掌握利用圖章復制角色的辦法以及隨機函數的使用。在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情境創設中,筆者以花為媒,引導學生說出與花相關的經典詩句。學生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一句句古詩脫口而出,全班都沉醉于經典古詩詞的魅力中。在接下來利用編程軟件為古詩詞配插圖環節,每個人也都興趣盎然,樂在其中。
(3)經典誦讀,品閱經典名著
四大名著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其中不僅有精彩的故事,更有觸及人心的文化內涵。以教學“火柴人跳舞”一課為例,這節課需要學生掌握切換造型的方法及角色、背景顏色變化的方法。筆者將課堂角色更換為學生熟悉的《西游記》主角孫悟空。課堂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西游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開始,學生聽到這首歌都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說出孫悟空的本領,從而引出“七十二變”,再引出本課重點“如何變”,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造型進行變化設計,通過腳本的搭建,最終實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涵養。
這一代學生正處于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為基本交往方式的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學生不僅需要掌握獲取、辨別有用信息的能力,還要有利用數字化技能去創新實踐的能力,更要有求真、向善、臻美的價值取向,這樣才能成為信息社會合格的數字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