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曹忠周
[摘 要]抗美援朝精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應用好抗美援朝精神這一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傳承紅色基因、豐富課程資源、創新學科發展思路。抗美援朝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策略有:采用議題式教學,于價值引領中驅動思辨;運用人物角色沖突,于情感體驗中涵養家國情懷;創新表達方式,于活動參與中提升思想政治課的魅力。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高中思想政治課;抗美援朝精神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7-0046-03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近百年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既包括革命精神、政治與文化思想形態、道德傳統、理論綱領等非物質文化資源,又包括革命歷史遺址、遺跡、紀念館等物質文化資源。抗美援朝精神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抗美援朝精神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機結合,有助于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
(一)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
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內涵是: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每年的10月25日被設為抗美援朝紀念日。傳承抗美援朝精神不是為了延續對抗,而是要以發展的眼光、寬廣的視野來合理評判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以便更好地汲取力量,面對新的挑戰,爭取新的勝利。
(二)抗美援朝精神的時代價值
抗美援朝精神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歷史傳統的弘揚,是中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穿透時空的巨大影響力,在新時代依然歷久彌新。
1.涵養人民的家國情懷,匯聚成強大精神動力
抗美援朝精神,它彰顯了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反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為了民族大義放下兒女情長、敢于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面貌,以及祖國人民為支援前線,不計得失、慷慨解囊的奉獻意識。正是在愛國主義情懷的激勵與鼓舞下,中國人民志愿軍經受住了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以及美軍的強勢進攻,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新中國站穩在世界的東方。新時代面臨新課題,如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有助于打好新時代的戰爭,打出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面對困難不低頭的勇氣,堅定我們度過困難、取得勝利的信心。
2.發揚敢于斗爭、勇于斗爭的精神,汲取中國智慧
抗美援朝精神,植根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實踐。1950年,戰火燃燒到我國的邊境,危機就在面前,繼續妥協退讓只會讓新中國喪失尊嚴。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前,我國堅持底線思維,善于斗爭,對美方提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越過三八線。在美方對我國的警告置若罔聞的情況下,我國敢于斗爭,在新中國經濟尚未恢復的情況下,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赴朝作戰的決定。當前,世界形勢錯綜復雜,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尚存,威脅我國和平與發展的因素從未消失。對于任何國家的蓄意挑釁,中國都予以堅決應對。70多年前,中國“鋼少氣多”,并未畏懼各種挑釁,新時代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絕不會稱霸,但在國家利益面前絕不會退讓半步。我們應從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斗爭的智慧和勇氣,堅定歷史自信,砥礪前行。
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堅定理想信念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征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源。在“顧小家”還是“為大家”的選擇中,無數年輕的志愿軍戰士選擇了后者,奔赴戰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可愛、可敬,來自于在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生與死、血與火的洗禮后依然會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來自于在冰天雪地的考驗中寧可成為冰雕也不放棄陣地的英勇無畏,來自于打贏這場仗讓后代不再經歷戰爭的執著夢想。人民軍隊支持黨和國家的事業,對黨信任、對國家忠誠,而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這才使得我國日漸強大。在新時代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黨的執政理念的理解,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二、抗美援朝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應用的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抗美援朝精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高中時期是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唱好主旋律,守好主陣地。抗美援朝精神中包含的愛國、奮斗、樂觀、奉獻等精神,可以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讓人們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思想政治課在應用抗美援朝精神這一精神財富時,以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結合英雄人物故事,再現一代人的熱血青春,可以點燃學生的愛國熱情,指引學生傳承革命文化,幫助學生理解革命精神的實質,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認識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強大須靠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奮斗,從而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品德修為,提升本領。
(二)有利于豐富課程資源,豐富教育教學素材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利用抗美援朝精神,可以豐富教學素材,使課堂教學更加真實和生動,使教學更具有魅力。如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提到,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故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重新詮釋抗美援朝精神,對新時代的青少年依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有助于青少年增強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加深對教材相關內容的理解。
(三)有利于推動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創新學科發展思路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生硬灌輸抗美援朝精神,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積極開展議題式教學,構建活動型學科課程。同時注重增強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和現實生活的聯系,組織學生排練抗美援朝小劇目、游覽抗美援朝展覽館、開展抗美援朝紀念日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的實踐性體驗,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的育人目標,提升思想政治學科的吸引力、感召力。
三、抗美援朝精神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策略
學生深入學習抗美援朝精神的內涵有助于其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將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教育教學中。
(一)采用議題式教學,于價值引領中驅動思辨
議題式教學主要由議題、情境、活動和素養四大要素構成。其中,議題是紐帶,情境是載體,活動是路徑,素養是目標。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有助于改變單一的講授式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議題式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搭建支架、開展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議題討論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思辨中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例如,在教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教師先設置總議題“和平年代英雄精神的價值在哪里?”,然后設置問題:為什么邱少云在身體著火后能保持靜默?為什么楊根思與他的戰友在數次擊敗敵人的進攻后沒有撤退?為什么新時代人們仍然會敬重、崇尚這些人民英雄?教師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為國家和人民獻身的英雄永垂不朽。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現實中扶不扶、救不救的社會問題,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如何讓見義勇為者敢為?為何要鼓勵見義勇為與見義智為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分析生活中的道德沖突。
(二)運用人物角色沖突,于情感體驗中涵養家國情懷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應用抗美援朝精神時,可借助經典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沖突,使學生理解英雄人物的偉大是從平凡中造就出來的,引導學生思考平凡的生活中如何成就偉大。例如,在教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三框“價值的創造與實現”時,教師引用了電影《長津湖》中的經典臺詞:“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在是否同意毛岸英入朝作戰時,毛主席身為父親與國家元首的雙重角色作出了何選擇?《長津湖》的主人公伍千里作為軍人與哥哥,在兄長已經犧牲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同意弟弟一起奔赴戰場?學生在角色沖突的探究中理解了家國情懷是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毫不猶豫地服從國家利益;是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平凡的人生一樣可以不凡,而實現不凡人生的動力來自完成祖國與人民賦予的使命,來自對祖國與人民的無限忠誠,從而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創新表達方式,于活動參與中提升思想政治課的魅力
新時代青少年對教師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如要求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上增加趣味性、藝術性的表達。傳統課堂上采用的講授灌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在課堂上創新表達方式是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的必然選擇。如在應用抗美援朝精神時,可以借助電影《長津湖》等,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可以借助唱紅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如讓學生歌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使學生真切感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膽魄與勇氣;也可以以數字化賦能教育,如利用VR技術讓學生云游抗美援朝紀念館,感受鮮活的革命歷史,增強政治認同感,提升學習獲得感,使思想政治課入耳、入腦、入行。
抗美援朝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課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之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挖掘這一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嘗試運用新的科技手段與教學策略,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趣味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提升思想政治課的魅力與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 沈春雪.議題式教學簡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2018.
[2]? 王小芳.基于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參與式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 ? 袁? ? 妮)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