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花花 潘娟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思想深厚,是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沃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銜接起來,巧用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養成,可從重視對教材文言文的解析運用、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學情境、布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開展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等四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07-0049-0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思想深厚,是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沃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積極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心田,助力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是初中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巧用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對教材文言文的解析運用
文言文素材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要的教學資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存在著大量語言簡潔、富含哲理、語意深長的文言文素材,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重視對教材中的文言文的解析運用,并借助靈活多樣的形式使學生充分理解文言文中蘊含的深意,將有利于學生從中汲取成長的養料,培養積極心理品質。
例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一框“家的意味”中有節選自《朱子家訓》的一則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筆者在教學這一框時先跟學生分享教材里這則家訓所蘊含的道理:即使是一點粥一點飯也不能浪費,應當想到其來得不容易;就算是半根絲半根線也不能糟蹋,要常常想到這些物資得來的艱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我國還有哪些優秀的家規家訓。接著請學生在小組內分享一則在我國廣為流傳的家規、家訓,或通過錄制短視頻等方式采訪自己的長輩,了解自己家的家規家訓。在這一活動中,有學生分享了諸葛亮《誡子書》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一家訓。該學生在理解了這條家訓的文本意思“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閱讀過的毛澤東、鄧小平等名人的傳記指出,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政黨,如果要發展,就必須要學習,同時要樹立遠大理想并執著追求。也有學生通過采訪自己的外婆了解了自己家的家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在采訪視頻里,該學生的外婆先講述了我國在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老百姓餓得不行,被迫吃樹皮、吃草根、吃觀音土的往事,然后發出號召:即使今天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也要拒絕餐桌上的浪費,努力踐行“光盤行動”……學生在分享與傾聽中對優秀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形成了一些相關的積極心理品質。
在解析運用教材中的文言文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分享活動,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廣泛查閱書籍、搜索網絡信息,提高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正確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中國“家文化”的認識,提升學生個人品德。
二、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情”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境”是指教學環境,“情”因“境”而生,“境”為“情”而設,“情”與“境”的統一方為情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初中學校德育的主陣地以及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平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能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心理品質。
例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框“以禮待人”,為了讓學生明確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巧妙地將“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置于“探究與分享”欄目中供學生閱讀與思考。該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天,楊時(北宋時期的哲學家)與游酢一起去老師程頤家請教問題。時值隆冬,朔風凜冽。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在爐旁閉目養神。他們擔心驚擾老師,就在門口靜靜等候。過了良久,他們雖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程頤覺察時,門外的積雪已經有一尺深了,于是趕忙起身迎他們進屋……”筆者結合該故事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將“程門立雪”的故事以情景劇的形式演繹出來(需再現拜訪前的準備、拜見時的請教、拜別時的道謝等場景)。學生的興趣被調動,心動則行動,進而情動。有的小組精心為表演者梳妝打扮,再現當時學生及老師的模樣;有的小組用心設計了楊時要請教程頤的問題和程頤給出的解答;有的小組將楊時、游酢與程頤見面時的語言、動作進行了生動演繹……最后,筆者邀請學生對各小組的表演進行點評,指出他們的表演的亮點與不足,并評選出最佳禮儀組……這樣的表演和點評,使學生對“如何做文明有禮的人”這一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中華傳統美德——以禮待人。
又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時,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學情境。首先筆者給學生播放了李子柒的視頻作品《千年長安千年紙,原來最原始的紙張是這樣造出來的》。視頻中李子柒完整地演繹了將樹變成紙的整個過程,她在日夜輪回、季節更替中完成了砍樹、剝皮、晾曬等幾十道造紙工序。紙張造出來之后,李子柒還在上面寫下了“念念不忘 必有回響”八個字。接著筆者向學生說明播放該視頻的理由:李子柒不僅借助信息技術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家了解了源遠流長的造紙技藝,而且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信念、積極心理品質等融入視頻中,這樣就從技藝操作層面轉到了品質養成層面,恰到好處地撥動了觀眾的心弦。課堂上,雖然視頻很快就播放結束但余音裊繞,實現了積極心理品質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
無論是通過情景劇表演的方式演繹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禮文化”,還是通過李子柒的短視頻創設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情境,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造紙技藝,都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養成積極心理品質。
三、布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
課后作業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另一方面,它是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寒暑假期間的作業,更是能很好地體現這兩個功能。在寒暑假期間,布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地接觸優秀傳統文化,加深自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例如,寒假期間,適逢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筆者讓學生完成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體味最美年味”。該作業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時間,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走進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挖掘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因子,以微視頻的形式將自己體味的年味記錄下來。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完成“體味最美年味”這一作業,有學生在媽媽的指導下學習制作“非遺”年貨廣西富川粿條。該生全程參與粿條的制作,并且深度挖掘粿條制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勞動智慧。視頻的具體內容為:材料準備——糯米粉、白糖、芝麻、花生油;工序演示——做熟粉糍粑、泡芝麻、芝麻去皮、揉粉團、搟粿餅、剪條、盤條、上芝麻、下油鍋;文化探尋——粿條是稻耕文化的產物,它反映了人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生活的智慧;傳承意義——做粿條的人傳承著民族的技藝,吃粿條的人感受著民族的傳統,大家一起守護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該學生的視頻演示和解說中,其他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用心用情體驗中華傳統美食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熱愛勞動、勇于實踐的新時代好少年的模樣。
布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文化體驗過程中,探尋文化的具體內涵和意義,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養成熱愛勞動、勤于探究的積極心理品質。
四、開展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是多樣化實踐作業的一部分,引導學生參加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例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在“相關鏈接”欄目中以圖片的形式為學生展現了“中華文化絢麗多彩,穿越時空煥發現代活力”。筆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關資源,開展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并將探究結果以PPT形式呈現匯報。有學生去桂海碑林博物館探究石刻上的文化,體會“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的深意;有學生去靖江王府參加祭孔典禮,探尋古代科舉文化,表達對先賢的尊敬和紀念,用實際行動延續崇文重教的傳統美德;有學生去桂林臨桂區六塘鎮探尋麻布從收獲苧麻到織成布所要經過的“剝、刮、漂、泡、曬、績、繞、牽、梳、刷、織”11道工序,了解古代手工織布的縮影;有學生去到了漓江“非遺”文化村——東漓古村,獲得了一個沉浸式的人文體驗……
開展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融入社會,增強親社會的意識,還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信、自強等積極心理品質。
總之,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的內心。今天,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效果,助力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養成,就必須重視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教師可以從重視對教材文言文的解析運用、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學情境、布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作業、開展文化實踐課外探究活動等方面著手,在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之間搭建橋梁,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
[? ?參? ?考? ?文? ?獻? ?]
[1]? 孟萬金,張沖,Wagner.中國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測評量表修訂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16(2):69-73,79.
[2]? 孫佳璐.《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文言文素材的有效運用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3]? 何惠珊,張連春,付秀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8):167-168.
[4]? 李華英.更新教學理念 傳承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思考[J].文理導航(上旬),2021(2):62-63.
(責任編輯? ? 袁? ? 妮)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