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函潮 雷楚燕



主題“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新增亮點。本文以教材中“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為例,探討在跨學科教學的視域下,如何實現生物學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以便為學生傳授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調動學生勞動熱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一、跨學科教學的意義
1.新時代“人才觀”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加快建設好人才型國家對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趨向于綜合化、實踐性。學校教育是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面對社會對高標準人才的需要,學校教育如果僅僅滿足于對單一學科知識的講授而忽略綜合素養的提升,將很難培養出全面化、創造型的交叉人才。因此,學校內的學科教學要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融合各學科知識,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
生物學學科屬于自然科學,它的發展離不開其他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上的多項革命性突破,促進了人們對多種生命現象的深入探索。所以,在生物學學科上開展學科融合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和基礎。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將“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作為重要的學習主題,其中涉及了日常生活中勞動在內的多項活動。
2.新時代“考試評價觀”的關注熱點
STEM從課程組織形式上強調團隊合作,通常以基于項目學習或基于問題學習等方式展開,通過跨學科融合解決真實世界中的現實問題。2020年修訂的高中生物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將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STEM)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在實踐活動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跨學科知識和能力間的橫向聯系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的關注熱點。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教學是高中生物學教學的鋪墊,教師在教學時要著眼學生的未來發展,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利用各種直觀的手段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實踐過程中,在實踐中把多個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地加以運用,以便應對難度逐漸提升的學業質量水平考試。
二、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教學價值
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腳踏實地的勞動能夠創造出源源不斷的價值。隨著新課改教育理念的持續深入,勞動教育逐漸受到重視,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了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勞動課程作為國家課程。
勞動教育具有潛在的育人價值: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在參加集體勞動活動中,學會團結協作、樂于助人,在具備了一定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精神觀念。勞動教育要注重實踐引導,學生需要在課本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在做中學、學中做。從學科特點出發分析生物學教材可發現,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中關于勞動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尤其是七年級上冊教材中,有很多和農業種植相關的內容,為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學課堂提供切實可行的素材。
三、跨學科視域下勞動教育實施的探索過程——以“種子萌發形成幼苗”為例
艾倫·雷普克曾用“水果拼盤”和“混合果汁”來描述“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不同。真正的跨學科是混合果汁式的融合,要避免強硬地將各學科割裂,嘗試尋找學科共通之處,在學科之間建立起動態、暢通的聯系紐帶。筆者今年任教學段為初中一年級,所授學科為生物學,在講授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材中“被子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時,發現學生對植物的生命周期只是簡單的記憶,沒有感性的認識。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反復研讀教材,關注到教材中“植株的生長”這一節課外實踐的內容是“對某種植物進行無土栽培”,這與勞動技術課程中“種植技術”的教學不謀而合。利用這一契機,筆者帶領學生學習完種子的結構后,聯同校內勞技課程的教師,共同完成“長草娃娃的種植”單元教學,設計了一系列課前、課上、課后的教學活動,探索學科融合視域下如何有效滲透勞動教育。
1.借助生物實驗開展勞動實踐
生物實驗是一種區別于其他科目的學習方式,也是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本單元的第一課時首先以農業上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為情景,提問學生:為什么要選擇清明這一時節進行播種?由此引出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環境因素這一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組探究,實驗用到的種子為情思草種子。該種子即市面上售賣的成品長草娃娃里包含的種子。教師提醒學生在觀察種子萌發時,如實記錄種子萌發過程中的具體變化,為后續“植株的生長”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在參與實驗設計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掌握實驗設計原則(重復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等),通過實驗結果的記錄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情思草萌發需要的環境因素為: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高效實施最終得到實驗結論,在班級內分析交流。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其探究合作意識和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逐漸提高。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影響因素開展研究,成為實驗研究的主體,掌握了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很多技術要點,切實提升了動手能力,這將是勞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學學科教育的有效體現。學生將自己實驗過程中得到的實驗結論與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農業種植諺語進行比對,更加堅信勞動人民的智慧來自生活,經驗來自勞動。這種讓學生親身參與生物實驗的方式,無論是對生物實驗教學效果的深化還是對勞動教育目的的達成都具有顯著作用。
2.跨學科知識遷移促進勞動教育教學
將學習遷移理論應用到跨學科融合視域下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并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勞動實踐活動。在生物學學科中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打破學科壁壘。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生物學知識和能力的提高仍然是課堂的主線,僅在課堂中穿插其他學科的能力和知識素養。本單元的第二課時,結合勞技學科中“無土栽培”技術,完成長草娃娃的設計和制作。
“被子植物的一生”這一單元涉及的知識點繁多,教師應帶領學生跳出死記硬背模式,通過創設實際的勞動情境,促進學生理解生物知識,合理利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下表所示內容即是生物學學科和勞動技術學科之間搭建起來的知識遷移橋梁。學生先利用生物學課上所學的種子萌發相關知識和勞動技術圖紙繪制等相關知識,繪制長草娃娃設計圖(如圖1),突破種子挑選、擺放、培養等一系列難題。當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激發,主觀能動性也被調動起來。構建解決實際問題的跨學科拓展活動,學生更容易接受。
利用“被子植物的一生”和“種植技術”跨學科遷移下的主題教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現“做中學,學中思”,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體驗無土栽培的魅力,提升勞動素養,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
學生完成長草娃娃的設計制作后,教師繼續延伸課堂內容,豐富作業類型,從注重知識立意、方法再現向更注重學習思考能力培養與提升轉變。學生把長草娃娃放置于第一課時實驗探究所得出的適宜環境條件中,定期觀察植物生長情況,完成長草娃娃養護并將長草娃娃設計、制作、養護過程書寫報告。學生在本單元第三課時進行班級內交流分享,意識到自身在種植過程中生物知識和勞動技術方面的不足,不斷積累經驗,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體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逐漸形成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圖2為學生長草娃娃作品種植前后對比圖,圖3為學生作品。
四、總結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提出是我國新課程改革取得新進展的重要標志。生物學學科是初中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生物學課堂上開展聯合勞動技術的跨學科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知識網絡,逐漸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直觀地面對事物的本質,提高將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在生物學理論知識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步熟練勞動技術步驟,從而樹立勞動觀念、傳承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