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林

摘要:新媒體時代,作為新聞延伸補充的報紙副刊,沖擊與機遇并存。新媒體具有獨特的個性化、互動性、移動化等特征,有傳統媒體不能媲美的優勢。在此情形下,諸如傳統媒體報紙副刊等陷入不斷萎縮的困境,不僅閱讀率大幅度下降且市場占有率大打折扣。報紙副刊需要在融媒體改革中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精準定位并在轉型中確立存在價值。本文以菏澤日報社為例,淺析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報紙副刊;地域文化
互聯網絡時代,民眾異常喜愛新型傳播方式,這種方式讓閱讀更加生動有趣。然而,報紙副刊在這種環境下面臨重重困難。在新媒體如火如荼的擴張態勢下,報紙副刊如何順應時代潮流對優質內容進行深耕挖掘,如何與時代思想相融合,在發展中求創新,如何在努力堅守中勇于突圍,如何與時俱進實現新媒體時代的品牌影響力,是每一個傳媒人值得思索的問題。
傳播困境
長期以來,副刊作為新聞延伸的補充,需要依附報紙發展。近些年,媒體融合日新月異,民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報紙不再占據主要地位。同時,新媒體便捷及時、畫面豐富、信息廣泛,緊抓閱讀群體的眼球,副刊遭遇生存瓶頸,進退維谷。為了更好融入新媒體環境,全國報紙副刊積極嘗試改革轉型,但卻因為受限于固定運行機制、運行體制,既缺乏與讀者的有效互動又沒有清晰融媒思路,大多只能淺嘗輒止、功虧一簣,依然陷于困境無法自拔。
內容困境
報紙副刊以刊登創作為主,比如優美的詩歌、意境深邃的散文等,在不同時期都一貫堅持文學性。然而,在新媒體時代,民眾的需求普遍多樣化,副刊局限于視野格局,愈加凸顯形式單一、內容單調之缺點,即便對熱門話題進行關注也顯得有些脫節,不能引起讀者共鳴,更不能吸引年輕受眾群體的目光。
定位困境
傳統副刊將文藝愛好者作為主要讀者群體,該群體生活閱歷豐富、閑適且時間充足,所刊登的內容相對偏小眾?;ヂ摼W絡近些年發展迅猛,早已滲透于民眾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人們習慣享受網絡的便利甚至產生依賴。比如,觀看抖音視頻、進行網絡閱讀等,更喜歡在移動端瀏覽各類新聞。副刊的內容與閱讀方式似乎與民眾格格不入,致使受眾銳減。
內卷困境
在傳播過程中,傳統報紙副刊內容與作者圈子化傾向較重,只局限于圈內傳播文章,不能與圈外進行密切互動?;诖?,致使同質化內容層出不窮,很多作者傳遞出感春悲秋的個人情緒,一味沉迷且自娛自樂。在新媒體時代,這些作者不能積極與讀者互動交流、不能轉變固有情緒,即便內容再有趣,也無法擁有更多受眾群體。
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副刊要改變發展策略,穩抓機會、準確定位,立足自身優勢深入挖掘,轉化危機為有利時機。
立足根本提高品質,深入挖掘特色文化
報紙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在新媒體時代,副刊要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積極與讀者交流,讓文字作為溝通的堅實橋梁,迸射出激情洋溢的火花,走入內心深處而產生情感共鳴,讓更多人在這里吐露真情。同時,我國很多城市都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濃郁的地域特色文化、厚重的歷史質感,在創新中可以對上述文化條件進行靈活運用,讓報紙副刊擁有自己的顯著特色,促使其成為地方文化名片。
深入生活,服務群眾
新媒體時代,廣大讀者受眾群體最關注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內容,比如文化教育、娛樂購物、衛生保健等,報紙副刊要結合當下,深入生活服務群眾。改變以往一貫堅持的純文學作風,立足實用性、知識性、功能性,為讀者推出豐富的文史、生活妙招、娛樂等內容,真正服務于群眾。
注重參與性,提升互動性
以往,編者與讀者采用直接互動方式進行投稿,這種方式在新媒體時代顯然行不通,因為當下民眾更注重參與性與互動性?;诖?,報紙副刊要通過創新逐步轉變辦報方式,有力依托副刊版面,積極組織策劃諸如詩歌會、主題征文以及改稿會等活動,不斷提升報紙黏合度。
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要與時俱進努力革新,主動承擔其文化職責,并抓住時代賦予的機會與新媒體融入,創新內容并突出鮮明的地域性。
運用真情實感,彰顯內容價值
與報紙正刊相比,副刊在新媒體時代更能展現自己獨有的特性,可通過集中凸顯新聞感染力吸納更多讀者。比如,在對某個社會熱點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可從事件本身入手深入挖掘,并適時拓寬報道領域;在編排整合新聞內容時,可結合新聞性與文藝性,引導讀者對新聞的前因后果清晰了解,并讓讀者在幽默的語言中體味文學的魅力,以此有效彌補新聞報道的不足,充分體現副刊的內容價值;在報道某個事跡時,可結合主要人物凸顯時代意義,用真情實感引得讀者共鳴。
近些年,菏澤日報社立足媒體融合發展背景,對旗下的菏澤日報、牡丹晚報副刊等進行科學整合,從時代性、統一性、傳承性等入手,將新媒體作為重要傳播介質,以此打造集中凸顯特色品牌的刊物。在對具體事件進行陳述時,力求真實、深刻,以此找到最佳契合點并給予濃厚人文情懷關注。
例如,2018年7月3日,菏澤日報文學副刊(5版)《曹風》刊發了文章《書記的耳光》,記述了老共產黨員伊巧云的故事,以此激勵黨員、領導干部時刻謹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假如只對這一事件進行簡單報道,根本無法彰顯共產主義精神的傳承意義。菏澤日報文學副刊將主要人物作為核心,通過側面描繪讓我們了解到老共產黨員曾經為革命事業作出的貢獻,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并結合周書記的語言、心理變化讓更多共產黨干部樹立為黨、為國、為民的擔當,突出了刊物特色。雖然不足千字卻感人至深,刊登后不僅被菏澤本地媒體紛紛轉發,菏澤微友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積極推送,更是被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部官方微信“學習小組”、《半月談》官方微信轉發,因為它真的讓人“讀著讀著流淚了”。
深度挖掘本土歷史,展現地域文化輝煌成就
地域文化才是地方報紙競爭的重要點。在此基礎上,地方報紙可穩扎穩打,向民眾介紹本土經濟、特色文化以及歷史傳承等,從本質上給予支持認同,并自覺承擔維系讀者情感與精神的黏合劑,對本土媒體市場駕輕就熟,推進地方報紙穩步發展。
菏澤為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存有堯王墓、蚩尤冢、仿山遺址、劉邦登基壇、水滸故里等名勝古跡,是文化交流重地,更是著名書畫之鄉。新媒體時代,菏澤日報社集思廣益,為民眾不斷推出具有深度的地域新聞及特色文化欄目。同時,充分圍繞地域文化開展選題策劃,既與讀者保持熱烈討論交流又引發其情感共鳴。
菏澤日報就對菏澤這個文化名城的豐厚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對其本土歷史設置多個主題版面深度挖掘,并積極展示菏澤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濃郁的文化底蘊、別具一格的地域特色等,將菏澤歷史文化與城市韻味融入其中,追尋文化脈絡并逐步強化文化符號,吸引更多讀者主動了解菏澤。比如,牡丹晚報副刊(10版)在2022年5月13日,刊登《春風十里人民路》的文章,以點帶面,對菏澤城區道路交通的變遷進行報道。該內容為讀者介紹了縱跨菏澤全城的人民路40年來一系列的發展變化,展示了人民路在菏澤的重要地位:它既是體現新菏澤建設成就的亮麗名片,又是為其輸送資源和動力的康莊大道。由人民路的發展,體現菏澤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展現了菏澤大地的蓬勃生機。
在菏澤日報中,讀者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到各項重要政策的變化與重大會議精神,還能了解到地方紅色文化、水滸文化、名勝古跡,更能欣賞到書法大家的作品與詩詞歌賦及非遺文創作品,讓菏澤文化更加活泛,在發展創意中加深菏澤美好印象并譜寫美好菏澤故事,讓本地讀者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經過奮力開創,菏澤日報為讀者展現了文藝新風貌,讀者可通過閱讀刊物上的時代故事感知平凡人的真實生活經歷,形成積極向上的教育風氣。
突出融合思維,用高品質強化引導力
新媒體時代,副刊在發展中有必要結合報紙整體定位突出融合思維,用高品質強化引導力。在具體報道中,主動肩負正面輿論導向,在保持自身格調與品位的基礎上展現文化立場與價值觀。比如,菏澤日報各紙質媒體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進行宣傳,不僅向廣大讀者征文,還以專版等形式發表大量對黨熱情洋溢進行頌揚的書畫作品、散文作品等,讓民眾深刻感受到我黨奮斗百年路的艱辛歷程。
新媒體時代,作為新聞媒體的報紙副刊要及時向受眾反映時代精神。媒體人要從根本上意識到,副刊要改掉以往格調,抵制無病呻吟作品,與大眾貼近,對時代變化進行真切反映。同時,報紙副刊要以文化為內核,讓更多讀者對新時代的人或事有充足了解。
新媒體時代,副刊要對現實生活給予密切關注。媒體人要深入社會感受普通民眾的酸甜苦辣,貼近實際、下足功夫,積極反映發展變化中的社會現實,真實報道百姓的生活,力求實用性,促使副刊在眾多刊物中脫穎而出。媒體人要時刻將讀者裝到心中,準確判斷廣大讀者群體的興趣愛好,耐心調查組稿并精心編寫優質稿件,將更多有思想、有特色的作品推送給讀者。單篇稿件,報道得要有深度,可聚焦社會熱點并結合歷史文化完整呈現,這樣讀者在閱讀后才有深刻印象,才能通過閱讀對變革的新時代有更全面的了解。
積極拓展新媒體空間,滿足傳播便捷化
新媒體在近些年如雨后春筍般保持旺盛的發展勁頭,傳媒人在這種態勢下紛紛倒向新媒體,致使紙媒受到冷落。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雙面性,新媒體也一樣。遵循辯證思想,紙媒不可能因為新媒介的出現而消亡殆盡,因為二者擁有不同的受眾群體與陣地。紙媒有自己的顯著特色,雖然是白紙黑字,但版面語言或犀利或幽默,設計合理且能體現公信力,識別保存價值較高。同時,紙媒在以往發展中積累了一眾忠誠讀者,這些讀者多為中老年群體,長期保留讀報習慣,因此對報紙等有一定依賴。
即便紙媒有一定影響力,報紙副刊也要結合受眾思想不斷拓展新媒體空間,滿足廣大讀者的碎片化閱讀需求。 報紙副刊可借助新媒體優勢進行革新。紙媒可從傳播趨勢上完成轉型,既要及時向受眾播報重大新聞等,又要向少數固定受眾保留慢閱讀的體驗方式。菏澤日報社為了滿足受眾的“快”與“慢”,在副刊具體采編流程中合二為一,有快有慢,讓不同讀者有所收獲。
經過不斷改革創新,菏澤日報社編輯部已完全具備新媒體思維習慣,能夠在策劃環節、采編環節以及傳播環節中進行融會貫通。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數都有生動的視頻、豐富的圖片為標配,而且還在部分文章中配以吸引眼球的漫畫。同時,菏澤日報社還通過學習實行一稿多發的方式,即在紙媒中刊登稿件后,還可以在報社的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終端進行積極推送,讀者在閱讀后,可以在留言平臺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獲取相關鏈接進行分享,從而做到全面覆蓋并增加了讀作編三方互動。菏澤日報社編輯部認為,副刊觸角要隨著受眾進行延伸,這樣才能在發展中完善。
報紙副刊是紙媒的重要構成部分,但在波詭云譎的新媒體時代,副刊遭遇發展軟肋與瓶頸。基于此,報紙副刊要利用新媒體優勢,培養更多具備高媒介素質并對新媒體技術掌握扎實的骨干編輯,充分與網絡相融合、與社會熱點相結合,逐步豐富素材內容、不斷拓展傳播方式,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快”與“慢”節奏的調試,在堅守優質品質的同時穩步創新。副刊人在新媒體時代要保持積極進取心,堅持初衷勇于突圍,積極探索網絡化生存發展之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并保留報紙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梁真鵬.在媒體融合中彰顯地市級報紙副刊的特色[J].今傳媒,2018(4):
123-124.
[2]黃穎.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價值與重塑[J].中國報業,2021(11):84-85.
[3]趙曉夢.“順勢”與“逆勢”下新一輪報紙副刊熱剖析[J].中國報業,2017(8):25-26.
[4]黃蔚.淺談如何增強地方報紙副刊的地域文化特色[J].新聞研究導刊,2019(1):
178-179.
[5]王素娟.新媒體環境下地市級報紙副刊創新策略[J].傳媒論壇,2020(9):19-20.
[6]高衛兵.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文本化探索——新媒體時代地方報紙副刊轉型路徑[J].中國報業,2022(4):72-74.
[7]吳小英.論新媒體時代報紙副刊的價值重塑——以茂名日報社文藝副刊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21):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