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霖 張淑萍
2021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這表明我國統籌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進入了實質性實施階段。2021年8月3日,《江蘇省“十四五”消費促進規劃》正式出臺,強調江蘇必須推動實物消費提檔升級、促進服務消費擴容提質、培育發展新型消費、全面激發消費潛力、加快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消費載體建設、打造良好消費環境等多項任務。南京、蘇州、徐州和無錫四個城市紛紛制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案,江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已經步入正軌。結合貫徹落實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江蘇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需要把握“國際性”“消費性”“中心城市”三大特質及其關聯問題,平衡“買全球”和“賣全球”關系,抓住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后消費恢復性增長的機遇,在頂層設計、地域特色、消費供給、消費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一、江蘇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取得的成效
城市消費集聚能力提升,消費吸引力增加。一是消費市場穩健復蘇。全省持續深入開展“146消費提振”行動,以“品質生活·蘇新消費”為主題,突出省市縣、政銀企、線上下、內外貿“四個聯動”,實施“六個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常態化促消費活動,“以建促創”,激活消費市場。2022年,江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52.1億元;2023年1—4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82.7億元,同比增長11.2%;4月份,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4.4%,比3月份增加10.6%。2022年全省網絡消費保持快速增長,限額以上企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2745億元,同比增長19.1%。2022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0782.8億元,比上年增長7.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5.2%。二是城市消費資源持續集聚。南京、蘇州、徐州和無錫四市充分運用政策手段,重視挖掘和整合區域性、全球性消費資源,對區域消費吸引力增強。例如,南京注重培育本土品牌和中華老字號品牌創新,新街口核心商圈加大引入國際高端品牌,2022年德基廣場進駐高端品牌率達95%,實現銷售額210億元,同比增長3.8%。蘇州率先出臺《關于支持發展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以首店經濟為導向,促進本土消費品牌創新,2021年首店達到158家,2022年首店落戶“熱潮”持續。三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2022年3月,《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實施后,江蘇各市優化營商環境再提速。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指數藍皮書2022》報告顯示,江蘇營商環境指數居全國第3位,南京、蘇州營商環境指數居全國第7、8位。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提升了消費吸引力。
新興消費勢頭強勁,消費創新力增加。一是注重線上線下融合,挖掘“商貿+互聯網”“商貿+大數據”新業態。蘇州不斷完善線上線下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家政等重點領域服務消費統計監測,探索建立全面反映服務消費發展水平的消費大數據平臺。無錫深入開展“數字賦能新零售”行動,引導和支持商家對銷售、管理和服務等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平臺功能,增加數字服務,推動傳統經營模式向“線上+線下”“銷售+體驗”“展示+交易”等新零售模式轉變,加快建設智慧商圈、智慧街區、智慧商店。二是緊密融合數字經濟,引導發展商貿新模式。南京支持商貿流通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倉儲、采購、運輸、訂單等環節管理水平,探索應用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無人終端,全面提高企業的智能化水平,推廣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電子標簽等技術在商貿流通領域的應用。蘇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培育跨境電商消費市場,支持本地企業在主要商圈開設跨境電子商務“O2O”(線上線下)體驗店,拓寬國際中高端消費品購買渠道。三是培育地方特色品牌及品質消費載體。南京打造升級版“中華第一商圈”,“蘇州之夜”著力發展2.0版夜間經濟,徐州依靠地理優勢打造淮海經濟區跨境商品集散中心,無錫利用創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契機,將沿河景區和街區“串珠成鏈、閉合成環”,加快建設12.8平方公里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
“中心城市”作用彰顯,消費輻射力增加。一是服務業發達,城市消費功能增強。2022年,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為62027.5億元,同比增長1.9%,占GDP比重為50.5%;全省文旅消費總額3830.79億元,占全國10.3%,位居全國第一。二是區域產業組織能力提升。各市加強了消費載體和平臺建設,消費基礎設施硬件和配套服務軟件建設加速,提升了消費便捷性和通達性,拓展了消費輻射半徑。三是鏈接全球消費資源能力提升。2022年,江蘇實現進出口總額5.4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12.9%,穩居全國第二位,比上年增長4.8%。江蘇擁有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2021年全省“鐵公水空管”等五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比上年增長6.5%,貨物周轉量增長7.8%;全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32.1億噸,增長8.2%,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5.9億噸,增長6.6%,集裝箱吞吐量2180.1萬標準集裝箱,增長15%。2022年交通運輸業受疫情影響有所放緩,但2023年快速恢復向好。
二、江蘇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突出問題
省域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缺失,消費資源整合度不高。一是省域戰略規劃和統籌協調不足。全省對統一消費市場、城市商業規劃、消費載體平臺、消費環境、主導性消費產業等內容和環節缺乏通盤考慮和配套政策跟進。圍繞流通促消費、消費品牌、消費載體平臺和消費環境等重點任務,省市層面都出臺了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但南京、蘇州、徐州和無錫四市實施方案設定的重點任務、重點項目、關鍵舉措和組織實施等方案相對獨立,政策措施缺乏省域互鑒共享機制,各項舉措還處在磨合期,相關政策操作細則落地不夠實。二是消費資源整合度偏低,資源碎片化現象較為明顯。目前江蘇消費資源分散在各行業和各城市,受市場自發性、城市行政邊界和要素流動壁壘等制約,未能充分整合和共享;整合主體缺位,商務、文旅、交通、市場監管等部門和商貿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各自為戰,缺乏在角色定位和功能延伸基礎上的主體協作;整合機制不暢,部門條塊分割和行政壁壘造成整合利益分化,部門分散發力增加了市場監管難度,統籌整合合力亟待形成。另外,從區域發展看,“超大城市”上海的“虹吸”效應吸聚了周邊城市的消費資源,客觀上給江蘇各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帶來了難度。三是單體城市消費集聚力不強。因江蘇各市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起步較晚,傳統消費提檔升級側重點不明晰,特色不足,新型消費發展同質化嚴重。四市對國內消費重點群體、國際消費群體的消費潮流、消費趨勢、消費行為、消費心理缺乏深入追蹤和研究,導致國內及國際消費吸引力不足,中高端消費逃逸現象較為嚴重。
消費供給體系不夠健全,城市消費國際國內影響力有限。一是消費產業不夠壯大。江蘇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制造業為主,消費產業相對薄弱,先進制造業與高端服務業融合程度偏低,將工業制造優勢轉化為服務經濟優勢的平臺和路徑尚未形成,消費產業的綜合性、專業性和地域特色不夠強,部分富有特色的消費支柱產業競爭力不強。四市國際知名消費類會展不多,商旅文體聯動不夠密切,特色消費節慶活動影響力不夠大。二是本土消費品牌影響力不足。江蘇在國際和國內叫得響的消費品牌不多,在國際和國內知名消費品牌引入和中華老字號品牌現代化開發上略顯不足,培育本土消費品牌與新技術、新場景運用融合度不高,缺乏對消費升級、消費潮流轉換等現象的實時有效跟蹤。三是商貿龍頭企業少,競爭力欠缺。除少數綜合性商貿集團和餐飲企業外,在百貨零售、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等消費領域的領軍型企業不多,尚未形成規模上聯動發展態勢,其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還不夠充分,制約了“以流通促消費”的預期目標達成。
消費環境亟待提升,消費輻射力和消費創新力不夠。一是消費環境不夠成熟。消費硬件設施的通達性有待改進,四市在核心商圈、商業綜合體、特色商業街區、居民社區的服務質量和商業配套設施銜接,特別是國際化銜接上尚有較大提升空間;消費軟環境不夠優化,體現在消費信用體系、知識產權保護、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和開放貿易規則建設上較為滯后;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公平競爭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消費輻射力不足。剔除上海的消費“虹吸”效應,主要受到交通便捷性、商圈覆蓋面、消費促進方式和國際傳播力等因素影響,四市對周邊城市消費輻射帶動作用比較有限。四市國際化傳播相對不足,未能充分將自身進出口能級、城市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城市文化國際交流與傳播優勢成功轉化為國際消費影響力、競爭力、輻射力。新型城鎮化戰略強調城鄉一體、產城互動、規模集聚、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對這一戰略背景下提升消費輻射力重視不夠。三是消費創新力不夠。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綠色低碳消費需求和供給尚未被有效激發,四市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移動通信、電子標簽等技術在商貿流通領域的應用還不成規模,缺少有國際影響力的消費載體平臺,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還未普及,對新型消費觀、消費潮流的追蹤不成體系,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還很大,還需挖掘推動消費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江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
協同推進路徑
重視區域頂層設計,強化配套措施協同。一是強化省域交流合作,做到“政策協同”。在省域層面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目標和措施的協同機制,鼓勵南京、蘇州、徐州和無錫四市在制定政策時結合本地特色優勢差異化發展,同時互通有無,互相借鑒,形成“優勢共享、劣勢互補”的態勢。在省域層面發展一流大型綜合展會及專業性展會、跨境電商和國際化大型商品交易平臺,構建全省消費信息管理平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政府主導、市場運營方式,引導各市縣消費資源管理平臺接入省級管理平臺,實現全省消費管理協作聯動。二是增強市域交流合作,做到“部門協同”。成立由發改、財稅、土地、規劃、交通、商務、文旅和市場監管等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協同推進機制,綜合施策,強化部門協作,明確各部門職責邊界和激勵約束考核機制,進一步實施體制機制開放,重點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健全流通體系、接軌國際標準、強化信用體系等方面的合作機制。三是有序銜接擴大內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做到“城鄉協同”。四市城鎮化率都較高,要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超越主城區邊界和城市行政轄區的限制,緊密結合城鄉需求、城鄉供給和城鄉資源流動的共性和異質性,順應城鄉消費結構升級趨勢,著力增加城鎮低收入階層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縮小城鄉之間以及農村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和消費差距。同時著力消除農村商貿流通體制障礙,完善農村商業流通網絡,釋放農村消費潛能,繁榮城鄉消費市場。四是同步聯動宣傳,做到“傳播協同”。強化省域一體,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推進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宣傳四市特色及江蘇文化,使江蘇成為更高人氣的國際文化交流舞臺,以獨特文化魅力帶動消費增長。要積極參與海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的熱門話題,用虛擬現實、全息影像技術等多種現代傳播形式講好江蘇故事,讓外面的人能“走進來”,里面的文化能“走出去”,不僅讓海內外受眾“看得見”,還要和他們“聊得來”,更要讓他們“愛得上”,依托話語共識提升文化影響力,提高江蘇文化傳播能力和水平。另外,還要主動對接上海及長三角其他城市,同步聯動宣傳,以期共同發展和繁榮。
突出江蘇地域特色,提升消費國際影響力。一是依托四市特色文化,做到“品牌特色化”。南京的金陵文化、蘇州和無錫的江南吳文化、徐州的楚漢文化以及融江蘇各地文化于一體的“水韻江蘇”文化獨具特色,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江蘇文化特色品牌。應進一步深度挖掘江蘇特色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將本土歷史文化和時尚元素融入新興國際消費品牌,建立具備江蘇文化特色的新興消費品牌孵化體系,推動江蘇特色知名品牌“走出去”。將本土歷史文化和時尚元素細化在本土品牌設計和營銷上,重點做強老字號,制訂老字號企業目錄,推動其新品研發、數字化轉型和營銷模式創新,構建老字號企業聚集區。二是培育消費龍頭企業和商貿龍頭企業,做到“企業特色化”。要推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特色消費龍頭企業,對流通領域重點龍頭企業和品牌核心企業給予優先支持,支持商貿、金融、物流、會展、信息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和融合化發展,支持文化、體育、康養、醫美、旅游、休閑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結合地域文化提質升級。加快服務業集群化發展,增強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務休閑、都市娛樂、旅游觀光、國際會展等城市功能。引導江蘇服務業深度參與國際產業鏈合作,促進以國際旅游、國際貿易和跨境網絡消費為核心,以跨國金融、物流、會展、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為支撐的服務業全方位對外開放。三是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做到“城市國際化”。要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將城市文化標識融入商圈、步行街、綜合體等物質載體,賦予城市鮮明奪目的文化符號。要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提高外來消費者便利度,增強多語言服務能力。加快國際社區建設,完善涉外醫療機構、出入境服務站、外籍人員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圍繞社區全生活鏈需求,打造以眾多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要提高城市文化國際傳播力,堅持以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格局推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與海外主流媒體合作,用多種現代傳播形式展現城市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國際影響力,進而提升消費國際影響力。
引導時尚潮流,推動消費供給創新。一是優化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做到“老的出新”。要加快核心商圈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商圈商貿功能精細化治理,圍繞金融、科技、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核心內涵,沉淀特色優勢,提升綜合體市場化運營管理能力。加快建設國家級、省級試點特色街區,統籌商業街區建設,特色消費街區和現代消費街區齊頭并進,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復原”消費街區,建議南京開發明清風格集市,徐州建設文旅商融合的元宇宙街區,蘇州打造江南風情水韻街區,無錫提升現代化商業綜合體入駐率。二是拓展新興消費,做到“新的出彩”。要重點發展數字經濟、首發經濟、夜間經濟。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商業數字化融合和改造,在智慧零售、直播電商、云會展和商務信用等領域增強數字技術在商業場景的深度應用,強化“實體商業線上化、零售終端智慧化、物流配送及時化、生活服務數字化、生產消費個性化”五大示范,推動商業主體、品牌、活動數字化更新。利用“全球新品首發季”、首發經濟示范區等平臺載體,推動各類首秀、首映、首展、首演、首發、首店登臺亮相,打造集新品發布展示交易于一體的首發經濟生態鏈。以夜間文化旅游項目和夜間品牌塑造為重點,增加常態化、標志性實景演出,打造一批有較高影響力的夜購夜秀夜游夜娛等跨界融合項目。三是積極對接國際時尚產業,做到“引領潮流”。江蘇是外貿大省,易于對接國際潮流。要深入開拓時尚經濟,各市應積極引領進出口產業深度參與國際時尚產業鏈合作,引培知名設計師及工作室,建立時尚品牌孵化機制,建立時尚產業展示平臺,建設時尚產業園區,打造全球性時尚高地。江蘇是教育大省,省內各高校相關專業應加強時尚產品研發及對時尚產業、時尚潮流的跟蹤研究和評價,培養更多時尚產業相關人才。
提升消費環境,促進消費開放。一是加強消費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做到“通達全球”。就傳統消費而言,應優化高鐵、公路、水運等立體化交通網絡,增強對跨行政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提高省域內交通便捷性,加快建設連接全球主要城市的“空中走廊”及連接長三角、輻射全國和全球的交通網絡,加強核心商圈、特色街區、重點場所、旅游景點等公共區域配套消費設施連接便利性。就新型消費而言,要加快新型消費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如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智能交通基礎設施、5G新型云化業務應用平臺、算力中心等,強化信息技術創新與應用,滿足在線服務峰值需求。二是加快消費軟環境建設,做到“激發活力”。重視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動合理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放寬外匯政策,穩定和擴大消費投資,建立和完善社會資本投融資合作對接機制,通過項目對接等方式搭建有利于消費投資項目與金融機構溝通銜接的平臺。加強商務誠信體系建設,統一商務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開和使用制度規范,引入專業資信評級機構開展企業和消費者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建立“江蘇商貿流通企業誠信指數”,形成獎優罰劣的消費氛圍和舒心的消費環境。建立與接軌國際消費服務標準、消費者保障準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創新國際貿易監管模式,探索便捷高效的快速通關模式和一站式窗口服務,試點開展特定品類進口商品備案制管理,對國外權威第三方檢測報告予以互認。完善離境退稅政策,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優質商戶加入“即買即退、異地退貨”試點,提升離境退稅服務便利度。優化消費市場監管模式,對消費新模式、新業態采取更加開放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釋放消費市場活力。
〔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社科應用精品工程項目“江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協同推進路徑研究”(22SYA-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