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整體應用與整合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第二階段,搭建了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建立了數據交換機制,數字技術貫通更多業務流程,師生可以在同一網絡空間辦理不同業務。
從技術層面上看,搭建并完成了統一身份認證平臺與訪問控制系統,通過交換型的數據匯聚,將數據整合到統一身份認證平臺,以統一的“人人通”網絡空間的形式展示給師生,解決了統一身份認證與第三方應用系統賬號不一致問題,從而整體推進了多部門應用系統。
從業務層面上看,整合后的系統建立了中心數據庫,不同系統間異構信息能夠共享傳遞,數字技術貫通了更多業務流程。用戶以賬號、手機號、電子郵箱及二維碼等多種形式單點登錄后,便可在個人空間實現多個應用平臺之間的無縫切換,通過數據交換,匯聚數據,能夠顯示統計信息,如學生出勤率、學業成績、就業情況等,打破了各應用系統間賬號不統一造成的壁壘,建立了人與崗位組合的授權模式。當用戶崗位發生變化時,系統能夠及時響應變化,根據用戶新的崗位調整其能訪問的第三方應用,避免人為操作。這種用戶、角色、崗位的靈活授權,建立用戶賬號的生命周期管理,能極大地推動部門間的業務協同,在提升部門業務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跨部門業務效率。
從人本層面上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師生已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可以在統一的網絡空間獲得各種軟件的入口服務,通過不同的應用系統,辦理不同的業務,大大簡化了登錄操作。這個階段,師生的網絡空間是基本一致的,每個用戶的網絡空間都是各種應用系統的入口鏈接,各個系統并沒有實現實質整合,師生使用的還是一個個不同的業務系統,需要在不同系統之間進行切換。學校、區域等開始培訓教師如何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問題,要求教師具備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能力,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突破傳統教學結構,豐富學生的學習與認知。
目前,絕大部分學校處于學校整體應用與整合階段。
部門局部信息化應用
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第一階段,往往是個別部門建設局部的信息化系統,對已有業務流程的部分環節數字化,師生獲得的是某些單一部門、單一環節的數字化服務,核心關注還是技術本身。
從技術層面上看,以計算機、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開始進入教學領域,受外部技術及其變革思潮的影響,學校內出現一些部門以單個事務處理為核心的局部性信息化應用系統,如獨立的財務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系統、教學資源系統、后勤系統等。各系統采用報送型方式匯聚及存儲數據,能夠獨立發揮作用,但每個系統需要獨立注冊,系統和系統之間相互隔離,不同系統由不同企業開發,功能、界面、數據格式各不相同,技術路線基本上都是模塊化開發,部分還是單機系統。
從業務層面上看,這個階段的數字化大多聚焦在已有業務流程中,選擇幾個容易進行信息存儲、檢索、發布的環節,進行信息記錄與管理,如學生通過注冊教務系統可查看個人課表、成績、教師評語等,通過注冊選課系統可實現選課、退課等操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部門業務效率。由于只有局部環節業務實現數字化,因此對需要多個環節、多個崗位支持的業務,還是需要頻繁地導入、導出數據,部分環節還需要打印各種文件,走線下報送、傳遞流程,業務操作過程煩瑣,如數據錄入、統計、更新,報表制作、導出都需要額外的人力介入彌合,不僅影響效率,且還會帶來額外的人為差錯。
從人本層面上看,學校按軟件、平臺進行了一系列信息技術培訓,核心是掌握不同軟件、平臺的使用方式,提升信息技能。但是由于各模塊是獨立、靜態的,很難形成動態信息鏈,導致信息不能很好地為教學實踐服務。教師、學生在辦理流程化業務時,需要頻繁在不同系統進行登錄、填表、審核、打印等額外操作,反而付出了比非信息化環境下更多的努力,增加了負擔。信息化教學主要是多媒體教學形態,依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導,技術核心發揮的作用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未將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應用到探究、協作學習中,教與學的互動結構未發生實質變化。
目前,相當一部分學校還處于部門局部信息化應用階段。
業務流程服務化重構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第三階段,各種軟硬件設施轉變為“以服務為中心”,各種能力形成服務組件,根據業務流程和相關關系智能化重組為教育服務架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專屬服務,核心關注是個性化的服務。
從技術層面上看,基礎設施逐漸云化,統一用戶工作臺系統,建立以數據中臺為核心的校園服務集成樞紐系統。各部門應用系統均要進行服務化改造,各種能力形成服務組件,通過插件式框架結構和適配器技術接入數據中臺。各種業務流程均可基于數據中臺進行服務組件的智能化編排,低代碼快速實現。建立了規范的應用數據采集標準,在符合倫理道德、統一教育數據標準的框架下,各類數據通過中臺進行采集、交換、匯聚,并在不同業務環節中自動流轉。各種業務流程及其關鍵環節可根據用戶角色配置到用戶的個性化工作臺,面向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業務流程服務,摒棄無關軟件功能。這一階段的核心技術是數據中臺,用戶進入后看到的不再是千人一面的網絡空間,而是千人千面的數據中臺,每個用戶面對的不是一個一個的系統,而是一條一條的辦事業務流程。其核心的技術特征是數據中的微服務化架構,把所有軟件的關鍵性功能變成一個一個可以獲得的服務,并通過數據中臺進行動態編排,形成一種服務化的架構。它是集成數據環境的應用體系,打破了以軟件模塊為中心的思路,以業務流、數據流為核心推進系統建設,不再是一個軟件對應一堆模塊,它是以數據中臺為核心進行數據驅動,把實現多系統數據流轉和共享作為核心目標。
從業務層面上看,這個階段是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通過業務組件化促進應用與業務場景的深度融合。業務組件化是從現有的信息系統中剝離出來的一組穩定、通用的細顆粒度的服務組件,它們遵循標準化的服務規范,每個組件都能通過標準接口與其他組件結合,形成整體的業務應用系統,這使得系統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適應性、可維護性和可擴展性。這種可擴展的組件實現了關鍵教育業務的數字化,集成了協同的流程重構能力,既可以實現單項業務職能只有一個管理部門,做到了機構不重復、業務不重復,又可以實現業務環節之間無障礙、緊密的協同,而且還能夠實現跨越多個部門的業務流程的重組與創新,真正做到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設計教育業務的模式。業務流程創新是這個階段的核心特征,一些不適應數字化的老舊流程將被淘汰,一些更人性化、更高效率的業務模式將會被創生。
業務流程化階段的核心特征有兩點。其一,低級信息化只關注靜態要素的建設,沒有建立起流暢的信息鏈,使得信息在整個系統中的流通和交換出現中斷,信息流通不暢,信息所到達的每個節點不符合教學實踐的流程,而是偏離實踐的情況。普通教師獲取有效信息困難,需要付出大量實踐的努力,才能拉近信息化與教學實踐的偏離,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非但沒有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負擔,導致很多教師在實踐中對信息技術有非常強烈的抗拒感。其二,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業務流程創新,始終將系統進化的驅動力指向人的實踐,將人的能力通過實踐活動滲透到其他種群,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將每一個節點的能量都帶動起來,促進信息按照實踐需求平衡流通,人的實踐活動是信息生態進化的驅動力。
從人本層面上看,業務流程化階段更加強調用戶體驗,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師生通過專屬的密鑰登錄后,進入到千人千面的個人化工作臺,獲得與其角色相關聯的在線服務。不同用戶享有跟自己角色相對應的服務,用戶只需關心可獲得的服務,而非各種應用系統。各類服務形成流暢的業務流,用戶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系統切換,而是一項項可以解決具體業務問題的服務以及服務對應的資源。以人為中心而非技術為中心成為這個階段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導觀念,推進教育數字化從關注計算機、網絡、軟件、平臺等代表性的“物”,轉移到以“人”為中心的用戶體驗、可獲得的服務、無縫的業務流程等。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價值是生命環境觀: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將從以“物”為中心轉移到以“人”為中心。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為學生和教師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生命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將教育信息化的這種發展觀稱為生命環境觀。生命環境觀強調教育信息化“以人為本”,突出“學生和教師的生命質量”,站在生命的層面上研究和處理教育信息化的各個要素。
目前,少部分學校開始進入業務流程服務化重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