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湘玲
摘要:文章結合傳播學領域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從角色置換視角對高校現行的教學信息傳播活動進行分析,與“教而后學”的傳統教學模式相對比,明確踐行“以教促學”新型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并從學生群體的角度,探討其在“使用”教學信息以“滿足”自身需求的過程中,學習內外驅動力的成分構成。由此,提出如何在高校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有效獲悉、掌握學生群體的學習驅動力呈現,論述提升其學習驅動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學習驅動力;角色置換;教學信息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8-0141-04
基金項目:本文為“長春財經學院2021年度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課題“‘使用與滿足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學生的學習驅動力研究”(XY2021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自21世紀初期開始,我國便已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規模上已然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國,但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上來看,并非是高等教育強國。究其原因,傳統的教育理念已不再適應當下全新的教育形勢,高度同質化、同構化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如今追求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生群體。因此,如何轉換教學思路,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切實提升其學習驅動力,使其自發、積極地參與到教學環節中去,將是高校落實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依據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發展三階段論,高等教育發展不僅意味著“量”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在“質”上實現高等教育變革。在高等教育“質”的變革中,闡釋“高等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是一個基礎而且重要的議題。基于國情,結合實際,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人才培養的落腳點主要集中在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上。而在培養此類人才的進程中,傳統“教而后學”的模式已然呈現出刻板、陳舊的弊端。長久的被動性學習使學生群體極易產生依賴心理,一旦脫離教師的約束、支撐,部分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目標,或在學習過程中茫然四顧。從長遠來看,這對我國所要實現的人才培養目標極為不利。因而,轉換固有教學模式已是大勢所趨。當下,唯有踐行“以教促學”的新形式、新路徑,才能在昔日的教學樊籬中尋得突破,對契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新型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從學生切實需求的角度促進其發展。
以往奉行的“教而后學”遵循的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思維。在固有的教學信息傳播過程中,教師是“主動”的傳播者,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收者。教學信息的傳播效果檢驗主要借助于最終的統一性考核,缺乏過程性的反饋,效果的呈現往往存在滯后性、唯指標性等問題。特別是在學生體量相對較大的情況下,教師往往只能通過后期的結果性呈現,從整體層面泛泛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此情境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反饋自發性往往處于缺席狀態,難以同教師形成有效交流。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師生存在溝通障礙,極易形成“沉默的大多數”。
“以教促學”講求的是以教師為“引領”、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互動式教學邏輯。教學信息不再是單純的線性傳播,而是以教師為“邊際”導向、學生為“探尋”核心進行的循環性傳播。教師之于學生更多地是在發揮塑造教學信息傳播與交流環境的作用,充當的是“議程設置”與“指點迷津”的引導性角色,學生則化“被動”為“主動”,成為教學信息的探求者。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是有利于其學習的條件,以及適當的指引,是學習途中避免學生迷路的“引路人”,學生才是開拓路徑的規劃者,延伸路途的踐行者。教師和學生這二者的互動與反饋行為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將進一步推動教學信息的有效傳播,從而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教促學”模式下的教學信息傳播,傳播活動不再以教師為核心,而是以學生視角為著力點。基于學生對教學信息的“使用”目的與偏好,“滿足”其切實需求,統籌衡量高校的頂層設計,以實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在這種“使用與滿足”的過程中,學生并非一無所知,而是帶有明確意圖參與到教學信息傳播環節中,這種意圖就是促使他們能夠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的驅動力,即內部驅動力和外部驅動力。其中,內部驅動力主要受學生自身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學習興趣、成就愿望和對學習成績歸因的影響。知識價值觀涵蓋學生對獲取教學信息的目標明確程度、對教學信息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教學信息獲取形式的認同程度。學習興趣涉及學生對教學信息與內容上的個人偏好、教學信息的接收主動性和接收的參與度。學生的成就愿望包含其在接收教學信息后所要實現的目標和自我效能感。學習成績的歸因則取決于學生將接收教學信息的收效歸于自身的能力還是努力。學生如果將這種收效大多歸于能力,那么當結果未能達到其預期時,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對其日后的學習活動產生負面影響;學生如果將收效主要歸于努力,那么當預期落空時,就會自我反思,激起繼續努力拼搏的心性。外部驅動力主要受個體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周邊氛圍、競爭程度、獎懲措施、利益牽扯、就業形勢、名譽地位等諸多因素。這種外在條件的構成是復雜且盤根錯節的,無法僅憑一己之力對其進行整體干預,只能在行為主體能力范圍之內進行局限性建構。
在驅動力的綜合作用下,學生會在現有的教學信息獲取形式中進行抉擇,并更樂于接受、主動配合那些契合其自身驅動力和現實境況的教學形式。其間,出于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學生能夠在使用現有傳播形式獲取教學信息后,形成相應反饋,并將成果性信息反饋給教師。
1.學習驅動力的群體特征掌握
高校要完善自身的頂層設計,實現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就要從學生視角審視其“使用”教學信息的根本意圖,明晰其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成就愿望。通過對學生群體進行客觀、真實且具備時效性的調查,借此整合學生群體所呈現出的學習驅動力特征,在集體性教育環境與背景下,從大方向上進行統籌把控,立足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學生的成長愿望為施力點,將有助于高校擬定與修正未來的發展走向。當然,即便是身處同一個集體當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需求也是有所區別的。因此,對于這種群體性特征進行內部劃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了解學生學習驅動力群體性特征的基礎上,高校下轄的各教學單位,可以根據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細化掌握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呈現狀態,再以此為依據制定差異性方案,開展個性化教學,使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特質與優勢各展所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平臺,充分激發其個體潛能,以培養涉獵各領域的高層次頂尖型人才。
同時,這種群體特征存在逐步變遷的可能。學生的學習驅動力是動態的、變化的,其對自身成長目標的樹立,對所接收教學信息的態度,都會隨著其認知與觀念的發展,以及所處環境的改變而遷移。因此,高校對學生學習驅動力的情況掌握應該是系統化、常態化的。只有保持同步跟進,實時了解學生群體的當下境況,設立合理的調查周期,階段性開展復核工作,才能進一步明確學生學習驅動力的最新動態,并以此對培養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有針對性地推進教學信息的傳播。為保障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行政體系需同各教學單位緊密聯系、協手共進,至上而下,從“頂層”到“基層”,層層落實,以形成體系化、立體化的運作模式。
2.驅動性價值觀的正向引導
在掌握學生學習驅動力群體特征的基礎上,高校要注重對學習驅動性價值觀的正向引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知識價值理念,從教學信息獲取目標的明確,到對教學信息價值的重視,再到對教學信息獲取形式的認同,全方位地為學生成長助力。學生自身獲取教學信息的目標明確與否,決定其踐行學習活動的根本趨向,左右其對所接收教學信息的價值衡量,并最終延伸至對教學信息獲取形式的評判。這從根本上牽動著學生接收教學信息、投身學習活動的原動力。為此,高校可以在學生初入校園時,便設立專門的素質教育類課程,結合實例、時事帶領學生分析自身的發展志向,制定未來的人生規劃,了解為之所需付出的努力。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這一重要的人生轉折期,進行這種深入性探索尤為重要。同時,在其他門類課程中,各負責教師也應發揮輔助性作用,從對應的專業領域,聯系自身課程特點,適當融入相應環節,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
價值觀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特別是當今社會正處于信息化時代,依托于現代化、技術化的傳播渠道與手段,信息的傳播速度迅猛飛快,內容包羅萬象,質量參差不齊,由此所形成的外部社會環境難免會對學生的觀念塑造產生影響,且這種影響是逐步內化、滲透,連綿不斷的,其中參雜的負向作用,給教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因此,高校要做好長期“攻堅”準備,保有持之以恒的態度,在能力范圍之內,輻射領域之中,盡可能地引領學生打造符合自己特質、個性鮮明的知識價值觀體系,充實自我,完善自我,為其日后的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教學信息傳播的指向性規劃
為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中,教師在教學信息的內容規劃方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所在,在遵循教學目標、培養方案的前提下,結合自身課程特點,盡可能地將基礎知識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結合起來。特別是教學設計中的示例性內容要求新、求異,適時進行調整,隨學生、隨時代發展更迭,結合時事,貼近當下,而非一成不變。其間,所使用的課件等教學輔助材料的樣式、展現手法也應盡可能豐富多樣,綜合運用各種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以達成更好的視覺、聽覺感官效果,力求賞心悅目。
同時,現代化教學信息的傳播途徑也應有所突破,不再局限于投影和板書相結合的傳統形式,而應進一步積極探索,逐步轉向多媒體、多平臺的靈活搭配。投影和板書雖然在當今高校課堂中依舊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其運用場合受限,形式單一,無法同課下學習情境產生有效聯動。一旦學生脫離課堂環境,教師對其后續教學信息的接收動向所能施加的引領作用就會被削弱,甚至消解于無。因而,結合當下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將視線投于形式愈加繁多的教學媒體和平臺,擇其優者合理運用在教育領域內就成了高校的必然選擇。當然,在媒體與平臺的選用上,高校要格外注意不能盲目跟風,流于形式,止于表面,而要注重其實用性,在充分調研、了解其功能屬性和操作技巧的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力爭做到既能保障課程教學所需,又能保障學校整體在踐行、落實使用時的兼容性與一致性。
在傳遞教學信息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內容的規劃上,還是在傳播途徑的使用上,高校教師都要不斷學習摸索,革新思想,及時了解教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方式、新思路,為課程“推陳出新”,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唯有師者保有積極進取的心態,才能帶動學生于學海中認真求索。
4.基于反饋性信息的教學規劃
在教學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呈現會直觀地反映在課堂環節當中,并通過其對課程學習后的效果反饋給教師。因此,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完全可以在課堂環境中借由直接與學生交流的機會,獲悉學生的最新動態,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
其間,教師能否有效接收到相關反饋信息,將成為能否切實提升學生學習驅動力及學習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包括其于課上接收教學信息時是否具備堅定的成就目標,在接收教學信息后自我效能感上的變化,是更趨向于積極,還是反而轉向消極,以及將自身學習成果歸因于能力還是努力。這種種信號呈現,能夠最為直觀地反饋出學生對一門課程學習的目標界定和成效認知。教師可借此掌握學生情況,而后通過對課程的深刻內涵與蘊含意義進行剖析,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身學習的成就目標,激勵其朝著既定目標繼續努力。為此,高校教師要注重對自身職業品格和人格魅力的培養。要善于觀察學生群體,樂于與其進行交流,并具備與之溝通的能力,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
教師在接收到反饋信息后,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提煉分析。首先,從微觀角度凝練出所任課班級學生群體的學習驅動力特征,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的教學方案進行匹配性調整,合理布局,為學生設立更加符合其實際情況的考核目標。在此期間,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學習時的過程性體現,適當調整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其次,再從宏觀視角著手,將自身所歸納的反饋性信息整合至一門課程、一個專業,直至最終傳遞至整個學校層面,“自下而上”地與學校的頂層設計相呼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通過積極參與培訓與研討活動,拓展知識儲備,革新教育理念,全方位磨礪自身的教學能力。
5.校園環境的外部驅動性建構
于學生而言,其對“使用”學習信息的核心驅動力,不僅是其由內而外的內源反應,同時也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反向影響,這種覆蓋性環境可以延伸至整個現實乃至虛擬社會。其間,高校的輻射范疇是有限的,無法獨立對學生施加外在影響。但至少在校園范圍內,高校可以建構相對有利的學習環境,以調動學生獲取學習信息的外部驅動力,發揮校園環境自外向內的協同效應。
首先,基于課程建設這一基礎層面,高校便要立足實際,從課程的屬性出發,設立相應的考核目標,踐行靈活的考核方式,并將考核目標與方式清晰地傳達給學生群體,進一步與其在校內的評優評先等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所學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實現自身學習愿望的驅動力。同時,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校內、校外的活動。這既可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可以磨礪其實踐能力,激發其斗志,促進其個性發展。其次,在教學信息的傳遞環節設計中,教師可借助翻轉課堂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自學及相互交流、配合的機會,讓學生在面對新的教學信息時,能夠自行摸索,主動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體悟,并有機會進行主觀表達,與他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再次,教師要對其間的知識信息進行補充、擴展、糾偏,為學生塑造良好的自學環境和互學環境,使學生能夠真正沉浸到學習的各項設計與環節中去,深入挖掘學習的本質,而不再停留在教師的單方面規劃當中,局限在簡單完成任務的層面上。
這種對于學習環境的塑造,不僅需要“軟件設置”,也需要“硬件支持”。學校不僅要在教學方面進行合理規劃,還要在基礎設施方面進行適當投入。課堂、圖書館、討論角作為學生學習與交流的主要場所,要力求在環境層面上舒適、靜謐,技術層面上便捷、多樣。學習場所的硬件建設,將會于有形或無形之間,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心境。基于此,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力所能及地為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活動多方位、多角度地創造和提供條件,為提升其學習驅動力營造有利環境。
高校之于學生,是人生路上的中轉站。無論是在觀念的塑造上,還是在知識、技能的培養上,都是關鍵性的一環。教師之于學生,是行進途中的指引者,重視學生的現實關切,踐行職能使命,不墮師者之名。二者共同施力,從學生角度,探知其內心所需所求,才能真正發揮“教育之功”。
參考文獻:
[1]靳培培,周倩.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人才觀的重塑與踐行策略[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06).
[2]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夏風琴,孫崇勇,白素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常靜.大學生多維學習力影響因素研究———以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樣本[J].高教學刊,2022(29).
[5]邱嶺,周玲,蘇露,李慶本.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
[6]安冬.群體動力學視角下大學生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實踐[D].山東師范大學,2018.
Discuss on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uan Xiangl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21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se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replace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teaching model of"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groups, it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us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 compos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for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how to effectiv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earning driving force of student groups in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useand satisfaction;learningdriving force;rolereplacement;dissemination ofteaching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