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露瑤
摘?要:研究在文獻分析和訪談的基礎上開發會展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量表,并在全國5所高校展開調研,同時探究專業認同內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①所開發的量表具有較好的整體結構和關聯維度,由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歸屬和專業行為四個部分組成;②專業情感和專業歸屬在專業認知與專業行為間發揮鏈式中介效應;③專業情感在專業認知與專業行為間發揮單獨中介效應。研究對于未來會展本科的專業優化、會展行業人才培養等均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會展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量表開發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35
0?引言
為滿足會展行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我國許多本科高校紛紛開設或加強會展專業課程,截至2020年,全國已經有132所本科院校開設會展專業。會展教育的發展為行業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一方面,專業培養方案與就業需求不匹配,學科建設與教學體系亟待完善;另一方面,會展本科生的行業流失率高,對本專業的認可度不斷走低。
專業認同是研究學習者自身價值認同和職業發展目標的重要衡量指標。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對專業認同與否,會對其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研究專業認同,對于專業建設完善、減少會展行業人才流失等具有重要的反饋作用和指導意義。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多集中于醫護學、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對會展專業認同的研究較少,且多關注專業認同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少有對內部機制進行研究。
為彌補以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通過文獻梳理和訪談指標提取來構建會展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量表,并探討專業認同構念各維度的內部聯系;且將樣本范圍擴大到5所不同層次、地域分布的高校,樣本數據將更具普遍性意義,旨在做出以下貢獻:第一,構建會展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量表,對專業認同進行維度的劃分;第二,探討專業認同各維度的內部聯系;第三,為會展本科的專業建設和會展行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建議。
1?文獻綜述
1.1?專業認同
關于專業認同的概念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學者針對自己的研究為其賦予不同的涵義。有學者認為專業認同是個人對自身專業能力和社會價值的肯定,是學生對所學專業接收和認可的過程。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專業認同是學生在認知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產生情感認同、社會價值認同,愿意進行專業學習并將此作為未來職業發展的忠實程度。
1.2?理論假設
綜合以上多位學者的觀點,本研究將專業認同的概念化為:學生在認知所學專業的基礎上,認可與接納本專業,產生專業歸屬感,并進行與專業相關的積極行為。且結合白凱(2012)等的研究,本研究將專業認同分為4個維度: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歸屬、專業行為。專業認知是分析學生對本專業行業發展、知識技能、培養方案等的了解情況;專業情感是學生基于專業認知所產生的積極的情感態度;專業歸屬是學生在感知來自教師、同伴、自主的支持下,對專業所產生的依賴或情感聯系,專業行為是學生為專業學習所付諸實踐的行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理論模型:H1:專業認知正向影響專業情感;H2:專業認知正向影響專業歸屬;H3:專業認知正向影響專業行為;H4:專業情感正向影響專業歸屬;H5:專業情感正向影響專業行為;H6:專業歸屬正向影響專業行為。
2?研究設計
2.1?問卷設計
問卷主要分為4個部分: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歸屬、專業行為。研究采用Likert?5分量表,由旅游專家進行指標的評估和完善,并根據具體專業背景和訪談實際進行調整。
2.2?數據獲取
本研究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法于線上發放問卷,設置問卷填寫獎勵與抽獎環節,進一步確保問卷數據的有效性。樣本覆蓋全國5所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高校,包括沿海211高校,內地211高校,北方一般高校,南方內地一般高校,南方沿海一般高校。預調研于2020年3月進行,根據預調研數據,對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與指標的增減,增加“會展思”“競賽實踐”“重視程度”等與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密切相關的指標。正式調研于2020年4月開展,篩選和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359份,樣本量符合要求。
2.3?數據分析
本研究運用多種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1.采用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檢驗;2.運用Varimax對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行為、個人適切、專業建設、前景地位、重要他人進行因子分析;3.運用Cronbachs?α對結構一致性進行評估;4.運用Amos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檢驗。
2.3.1?人口統計學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226%為男性,774%為女性,符合會展專業的男女比例現狀;大一至大四年級分布分別為273%、281%、251%和195%,總體分布均衡;文科占比618%,理科占比382%;211高校占比279%,一般院校占比721%。與樣本所覆蓋的5所本科院校會展專業本科生實際情況基本一致,說明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3.2?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
量表相關指標的KMO指標均大于080,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說明題項間關系良好,適合進行因子分析。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累積解釋方差為6753%,表明共同因子相當可靠。各指標的因子載荷在064和086之間,均大于050,表示潛變量能有效反映各指標變量。此外,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70,內部一致性極佳。
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歸屬和專業行為所含觀測變量的標準化因子載荷分別介于058~083、077~090、075~085、061~077、068~080,表明模型適配度良好,指標變量能有效反映所測構念特征;各估計參數的標準誤均很小,表明模型內在質量佳;分量表的臨界比均在1026之上,參數估計值均達0001的顯著水平。上述潛變量的平均方差抽取(AVE)依次為054、069、046、052,組合信度依次為082、090、077、081,基本達建議標準(AVE>05,CR>07),聚合效度良好。
2.3.3?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修正前后模型中題項的標準化回歸系數估計值均大于061,且均達顯著,分量表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基本大于050,臨界比均在077之上。修正前后模型的卡方值與自由度的比值分別為298和297(<3),模型整體有效性較好,模型整體適配性較好。
本研究用AMOS?210的極大似然法來估計模型的路徑系數。首先,“專業認知→專業情感”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401(P=6537>256),假設H1成立;“專業認知→專業歸屬”路徑不顯著,假設H2不成立,在模型修正時刪去;“專業認知→專業行為”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69(P=4749>256),假設H3成立。其次,“專業情感→專業歸屬”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513(P=7900>256),H4成立;“專業情感→專業行為”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373(P=5522>256),H5成立。最后,“專業歸屬→專業行為”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341(P=5125>256),H6成立。
3?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最終開發出信效度良好的會展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同量表,并探索出專業認同的內部機制為:專業認知→專業情感→專業歸屬→專業行為,且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所啟迪。
第一,拓寬專業信息獲取渠道,深化會展本科生的專業認知。可以創建并經營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單獨的公眾號,對本專業的相關情況進行及時的更新,定期發布專業與行業的前沿動態,讓會展專業的學生能及時了解專業的最新動態,養成關注專業前沿問題的學習習慣。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度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關中地區青少年‘同伴效應的實證分析與教育策略研究”(21JK0134)。
作者簡介:張姝然(1991-),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博士在讀,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第二,營造和諧融洽專業氛圍,加強會展本科生的專業情感。學院首先應該保證良好的硬件設施,例如修建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實驗室、自習室等,保證足夠的學習場地;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并
根據學習小組的性質,為其安排一定的課程實踐或者競賽項目,定期舉行學習成果分享,營造積極向上的總體專業學習氛圍。
第三,加強學科建設教學規范,提升會展本科生的專業歸屬。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改革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開展教師的定期的訓和考核,保證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教學水平;另一方面,合理分配教師資源,為大一新生安排對專業較為了解,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老師,提升學生對會展專業的歸屬感。
第四,提供多樣競賽實踐機會,推動會展本科生的專業行為。利用團隊參賽、專業實習、調研實踐等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同時將課堂所學的理論轉化為實踐,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競賽實踐,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強化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增加其畢業后進入會展行業的意愿。
4?研究局限與展望
首先,樣本范圍不夠廣泛,缺少985高校的數據,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大樣本的范圍,進一步降低誤差。其次,本研究僅收集橫截面數據,缺少時間上的動態性,未來研究可以對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本科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專業認同狀況進行動態追蹤,并探究其變化因素。最后,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對專業認同的測量,未來可以考慮融入一些中介變量、調節變量,讓研究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黃驛淳.“互聯網+”背景下文化會展策劃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1,(20):6769.
[2]白凱,倪如臣,白丹,等.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科認同:量表開發與維度測量[J].旅游學刊,2012,27(05):4148.
[3]張譞,沈伊如,余靈靈,等.實習期護理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溝通能力和壓力感知的多因素分析[J/OL].重慶醫學,17[20221223].
[4]陳奕榮,吳忠良.特殊教育師范生感知班級氛圍對學習投入的影響:專業認同的中介作用與未來取向的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2,38(02):244253.
[5]胡志海,黃和林.大學生人格類型與專業認同間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6,(06):14981501.
[6]安芹.咨詢師的專業認同對心理咨詢專業工作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07):499501.
[7]王頂明.對專業認同有關概念的理論述評[J].學園,2008,(02):3238.
[8]白海瑩,張輝.旅游管理類專業在校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前因及結果變量研究——以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旅游論壇,2022,15(03):99112.
[9]張志喬.高職學生專業認同度與就業滿意度關系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2,(06):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