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潔 張照芳 商姣
摘?要: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信息化教學的新要求。以東南大學成賢學院“電力電子課程”為例,針對課程現狀,結合新工科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四方面進行改革研究。構建了項目化在線教學內容,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過程化評價手段進行課程評價。通過改革,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電力電子技術;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TB?????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88
0?引言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明確我國工科教育需要持續培養“新工科”人才,全力探索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以此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前“新工科”的建設要求、現代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疫情的常態化給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轉變,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育資源、改變教育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工程及系統概念,培養出基礎理論扎實、具有實踐經驗的與產業緊密結合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1?課程簡介
電力電子技術是由電力學、電子學、控制理論三大學科復合交叉而成,是采用電力電子器件對電能進行變換和控制的技術,其應用非常廣泛,如可再生能源發電、高壓直流輸電、柔性交流輸電等。在本校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中,電力電子技術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其中理論部分占32課時,實驗部分占8課時。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這門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傳統教學選用教材老舊、知識更新不及時。紙質教材更新周期較長,經常更換會給教學帶來不便。現代科技發展迅速,有些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不利于學生掌握學科最新知識,經常出現與企業要求脫鉤、遠遠滯后新技術發展等問題。例如,目前電力電子技術教材中,半控型器件——晶閘管占全書篇幅的1/3,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應用場合該器件已被全控型器件取代;然而,全控型器件相關的應用技術,如脈沖寬度調制技術、變頻技術等介紹很少。此外,很少有電力電子技術教材會對可再生能源、高壓直流輸電等新興應用進行詳細介紹。
(2)工科實驗室建設費用龐大,實驗設備陳舊落后,設備更新無法跟上技術發展腳步,以驗證性經典實驗為主要教學內容,導致學生無法將新技術與課程理論內容進行關聯。另一方面,實驗設備故障率高、維護周期長,實驗工位不足,組內成員過多導致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動手實踐能力嚴重缺乏。目前,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平臺大多僅能完成晶閘管觸發、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斬波電路等少數幾個驗證性實驗,而在實際使用較多的PWM整流等內容并無相關實驗。
(3)傳統課程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分析和推導,忽略了課程的工程性和實踐性,學生無法將所學理論聯系實際應用,缺乏對知識應用、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傳統教學受到地點和時間的限制,信息流動單向。課堂上,教師進行知識灌輸,學生難以跟上教學節奏、掌握知識重點;在課后,學生僅能通過教材和課件進行復習,遇到問題也不能及時有效解決,導致學生理論基礎不扎實,甚至喪失學習興趣。例如,電力電子技術課程電路類型多、工作狀態多、波形多,難度較大,傳統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處于云里霧里的狀態,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4)傳統課程評價主要綜合平時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期末考試成績,評價方式單一,無法準確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不能進行全過程評估,不利于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干預,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網絡教學平臺及計算機仿真軟件,構建了基于新工科培養目標的電力電子技術課程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2?電力電子技術課程建設基本情況
根據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要求細化教學目標,將課程思政目標融入教學,構建項目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成績評價體系。
2.1?教學目標
課程專業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電力電子半導體器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電能變換電路的結構、工作原理、控制方法和實驗技能,使學生對電力電子技術有較為系統的認識。
思政教育目標:引入與專業課程相關的實際案例,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科學哲理、人生態度,讓學生感悟學科交叉的相互作用規律,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形成終身學習習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2.2?教學內容
圖1?網絡課程內容截圖
采用網絡教學平臺——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育系統建設網絡課程,如圖1所示。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建立了網絡課程的資源管理、使用和更新機制,培養學生的系統意識,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
教學內容以實際項目作為載體,一共引入七個項目,分屬AC-DC、DC-DC、DC-AC和AC-AC四個具體的知識模塊,再將每個模塊拆分為若干子任務,建設相應的網絡課程,網絡課程結構如表1所示。網絡教學內容具體包括應用案例視頻、文獻資料、課程微視頻、教學課件、課后習題等,保證了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時效性。其中的案例均源自工程實踐,與教學目標相符,覆蓋理論知識點,關注理論知識的系統性。例如項目一以學生熟悉的調光燈入手,首先提出兩個問題進行項目探究,問題一調光燈亮度的改變是如何實現的?問題二控制調光燈點亮的電力電子器件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能夠極大的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下一步通過講解內部電路圖,引入電力電子器件的介紹以及整流電路的基本內容。在講解整流電路時從易到難,先是單相橋式不可控整流電路,然后是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再是單相橋式整流電路最后是三相整流電路。在教學內容安排上,從易到難,遵循認知規律,利用實際項目帶領學生一步步學習整流電路的內容。在每一個任務點后面配有測試題目,要求學生在學習完視頻內容后自行獨立完成,達到即時檢測學習成果的目的。在每一個項目的后面都安排了電路仿真環節,通過仿真能讓學生直觀看到輸出波形,更好地理解電路工作原理。
在進行上述教學內容的同時,還穿插了大量的課程思政元素,以達到教書與育人融合的目的。例如在講解AC-DC變換電路時,介紹我國的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為了解決我國能源資源與電力負荷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采取了西電東送的解決方案。在如此遠距離、大容量的電能傳送過程中,高壓直流輸電的作用功不可沒。目前,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特高壓直流規劃設計、試驗研究、設備研制、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等關鍵技術,并在國內國際上全面推廣應用,輸送容量和輸送距離不斷提升,先進性、可靠性、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得到了全面驗證,真正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學生在觀看相關內容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能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特高壓領域,中國標準就是世界標準,激勵學生現在好好學習,以后為制定更多的中國標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3?教學模式
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采用將網絡課程和傳統課堂相整合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師利用網絡課程以項目案例作為驅動,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參與交流討論;同時利用傳統課堂進行案例分析、重難點講解,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解答疑問;學生在資源模塊觀看應用案例視頻,閱讀文獻資料,學習在線課程微視頻,在交流模塊參與討論,根據任務要求借助計算機仿真軟件Matlab完成仿真。具體教學模式框架見表2。
2.4?教學評價
以往的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30%,期末占70%,由于期末成績占主要部分,很多同學為了取得好成績會考前突擊,不注重平時的積累,導致知識掌握不牢固,不能更好的應用。平時成績主要考察出勤、作業和實驗,由于存在“人在心不在”的情況,單純從出勤情況,無法對學生的課上學習情況進行正確的考核。平時的作業和實驗也很難保證是獨立完成的,所以平時成績里面水分還是很大的。
為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需要鍛煉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樹立過程化考核的思想,設立合理的考核機制,力求成績真正能夠反映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過程性的分析、評價,可以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和調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開課之初,教師向學生公布整體的課程評價體系,具體如圖2所示: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線上綜合評價成績、線下課堂表現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
其中線上綜合評價成績占20%,具體考察點有觀看微視頻(10%)、課后習題(5%)和在線互動談論(5%)。
線下課堂表現成績占30%,具體考察點有出勤(10%)、模塊測試(10%)和實驗(10%)。期末考試成績占50%,采用閉卷形式,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100分。
3?總結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以及疫情常態化的影響,借助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混合教學將成為一種趨勢。教師要合理利用線上資源,優化教學模式,細分教學評價標準。強化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培養符合新工科要求的合格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子赟,王艷,紀志成.面向新工科的《電力電子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20,(35):140143.
[2]李春菊.電力電子技術應用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20,(33):137140.
[3]王雪梅,胡素君,李鵬,等.基于問題驅動和過程性評價的SPOC教學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7,(1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