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育涵
摘?要:我國《民法典》第127條通過一個宣示性條款確定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合法地位,但并未進一步確認虛擬財產的權屬問題、劃歸虛擬財產的保管責任以及解決虛擬財產的繼承難題,使得不同的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作出了不同的判斷。文章通過討論虛擬財產的內涵與外延來確定虛擬財產的范圍,并通過設定網絡平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來劃歸虛擬財產的保管責任,解決技術難題,最后按照虛擬財產性質來分別確定其繼承條件與繼承路徑,促進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
關鍵詞:虛擬財產;繼承;安全保障義務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54
隨著虛擬財產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司法實踐中也不斷涌現出請求繼承虛擬財產的案例。而目前,《民法典》繼承篇的司法解釋并未對網絡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以及繼承路徑做出回答。因此,厘清虛擬財產范圍,解決虛擬財產保管技術難題并尋找虛擬財產繼承的法律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虛擬財產的界定
1.1?虛擬財產的概念
虛擬財產,又稱“網絡虛擬財產”,是指一定主體對存在于網絡環境下、經一定的程序指令生成的、模擬現實事物的數字信息所享有的權利。我國《民法典》第127條通過立法明確了“網絡虛擬財產”的合法地位,肯定了其財產屬性。因而應當認為虛擬財產屬于“財產”這一概念范疇,與“財產”之間是種屬關系。
縱觀“財產”這一傳統概念的發展歷史,其在不同時期具有符合歷史階段特性的不同法律內涵與形式。大多數國家并沒有通過立法來對其進行固定。但無論其如何發展,英美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始終都認為“財產”應當與“所有權”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認定財產時,主要強調具有絕對支配地位的主體對物的支配權力,并對主體具有一定利益,并未對財產的流通性作出過多的要求。因此,在劃定虛擬財產范圍時,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1.2?虛擬財產的外延
結合學界的主流觀點和司法實踐,本文討論的虛擬財產的外延包括域名、網址、電子郵箱、網絡店鋪、社交賬號、網游賬號及其所包含的游戲裝備、虛擬貨幣。有學者將用戶在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中儲存的電子貨幣也認作是虛擬財產。實際上,電子貨幣只是法定貨幣的一種數據化表現形式,其本質上仍然是可以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普遍流通的貨幣而非物,具有購買力。電子貨幣無需考慮變現的問題,與寄存在信用卡、流通票據的貨幣沒有本質區別,在繼承上也應當視作一般財產予以繼承。
2?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
虛擬財產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和兼具財產和人身屬性的虛擬財產。
2.1?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
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具有一定的市場價格標準,有穩定的變現途徑,具備較強的流通性和可交易性的特點。如網絡游戲平臺中的游戲幣、游戲裝備等。這類虛擬財產有些是用戶通過法定貨幣充值購買得來的,與法定貨幣之間存在有一定比例的價值兌換關系,是被明碼標價的。基于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法定貨幣的獲取需要公民付出一定勞動。所以被明碼標價的商品也應是公民合法勞動所獲取的,應當被視作具有價值予以保護。
部分虛擬貨幣可由玩家完成平臺關卡后賺取得來,其在最初生成時不具備價值,但通過玩家在時間、精力和智力方面的付出,會使該虛擬物件的品質變化,市場價值提升,玩家在過程中始終在創造價值。不論是通過法定貨幣購買來的還是游戲過程中掉落的裝備,都可以流通和交易,應承認其存在有真實價值。
《民法典》第1122條第一款規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是公民通過合法途徑、手段取得的個人財產,應當被準許繼承。
2.2?兼具財產和人身屬性的虛擬財產的可繼承性
兼具財產和人身屬性的虛擬財產指抖音直播賬號、社交賬號等。如今這個流量當頭的數字時代,有大量粉絲的社交賬號暗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直播帶貨、平臺打賞、廣告推銷等各種途徑使得流量變現,人們對其繼承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這些賬號里面包含有大量的個人信息,以及照片等個人隱私。《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定,個人信息具有人格利益性和財產性特征。社交賬號中存儲的聊天記錄、文檔對個人具有利用價值,在其過世之后對其親友具有紀念價值,這類虛擬財產對主體存在有較強的利益,符合財產的利益本質。
(1)司法實踐中的保護。
司法中,有法院將社交賬號、手機號碼等認定為虛擬財產。如朱琳繼承糾紛案中法院認定手機號碼具有財產利益,隨人的使用逐漸具有人身屬性,是一種用益物權。支持將手機號碼的使用權過戶到朱彬名下。由于立法沒有明確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學界也無統一標準,導致法院認定和判決標準不一。
在顧光超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可雙方將QQ號作為買賣標的物的行為并認定該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真實有效。該判決尊重當事人意思,承認賬號的財產價值以及可以進行所有權變更。對于社交賬號能否買賣,法官主要考慮的是其交易目的是否違反強制性規定。例如在趙春飛與程衛紅買賣合同糾紛案中,買賣標的物是微信賬號,法院認定其買賣合同的目的是獲取賬號內大量的個人信息,構成非法買賣個人信息,應當歸于無效。實踐中也存在有當事人要求繼承親屬社交賬號的情況,但因為涉及當事人隱私等原因并未公開。不過從各個媒體的報道推斷,這類案件的數量逐年增多。
(2)學界的不同觀點。
傳統學術觀點認為網絡賬號只是一種身份識別手段,或是用戶的一種操作權限,是基于合同關系由網絡平臺經營者向用戶履約的依據。但這并不影響社交賬號類虛擬財產因具有財產利益而可以被繼承。
有學者認為死者自去世后不再享有民事主體資格,因而不再享有隱私權。死者由于已經去世,不再需要隱私權所保護的不被侵擾的權利。只有行為人對死者的隱私侵害造成了其近親屬的強烈痛苦,或是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時才被認為是侵權行為。不得以社交賬號涉及逝者隱私權而拒絕其近親屬進行繼承。
因此,社交虛擬賬號的繼承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就應當被準許繼承。接下來是虛擬財產繼承的技術障礙問題。目前用戶虛擬財產的保管是用戶與平臺因使用協議引發的保管義務,平臺對用戶財產無償保管,只需做到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即可無需承擔賠償責任。這顯然是一種薄弱的關系。因此應當設定平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來明確平臺的保障義務。
3?網絡平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3.1?安全保障義務的來源與內涵
安全保障義務是指為了使特定的人免受人身與財產的損害,而由特定的人所負有的義務。這一學術概念來源于德國法上的“一般交往安全義務”,并廣泛應用于交往安全領域。主要目的是在交往的過程中防止和避免危險發生,安全保障責任人應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防止給他人造成損害。安全保障義務的實施需要經營者或管理者的積極作為,要求其主動提供具有合理保障功能的配套設施和管理人員進行維護。
3.2?網絡平臺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法理依據
(1)危險控制說:網絡平臺具有公共性和經營性。根據學界提出的危險控制說理論,即經營者因經營活動開啟了對進入其經營場所者的危險,故負有控制該危險以避免其實害化的義務。經營者在開啟經營活動時享有了獲取收益的權利,也應當承擔防止危險發生的義務。該學說強調公眾進入到經營場所領域,會引發經營者對危險管控的義務。網絡服務平臺的進入一般不具有特殊的限制,具有面向不特定多數人的非排他性、非禁用性性質。用戶僅需注冊登錄后即可瀏覽網頁內容、發表評論、進行交易,由此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網絡平臺作為交流活動的載體,應當被視為具有公共屬性。另一些網絡平臺如淘寶店鋪、抖音直播間等,平臺本身的流量經濟和用戶借助平臺這一工具進行交易并向平臺支付報酬都體現出了平臺的經營屬性。因此網絡平臺也屬于經營場所,用戶進入網站瀏覽、交易的行為屬于進入經營場所領域,由此引發平臺的安全保障義務。
(2)控制力學說:平臺具有較強的控制力。控制力學說認為公共場所或活動的經營者、管理者或因對服務設施、設備及場地的實際控制,或因對直接造成損害結果的第三人具有管控能力,負有對損害的防控義務。用戶在登錄使用平臺時,需同意平臺擬定“一切解釋權歸平臺所有”的條款。用戶的行為也會受到平臺的嚴格限制,只能在平臺設定的情形下活動。而平臺作為經營者,比用戶更加熟悉平臺的操作系統,對系統進行操控,及時修復系統漏洞便可保障用戶的虛擬財產安全,且平臺對可能造成的侵害結果具有更強的預防和控制能力。用戶可以做的僅僅是設置安全強度較高的密碼,無法對防止虛擬財產被技術黑客竊取或者平臺漏洞導致的虛擬財產丟失作出更加有效的防護措施。虛擬財產的維護一切都有賴于平臺的積極作為,因而從控制力大小的維度來看,平臺應當擔負起用戶財產的安全保障義務。
(3)依賴性學說:用戶行為對平臺設置的高度依賴。依賴性學說是學者依據網絡平臺與用戶之前的密切聯系提出的專門針對網絡平臺安全保障義務的法理依據。用戶基于對平臺的合理信賴,相信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利益不會受到侵害。因此平臺有義務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這一學說包含了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思想,很好地解釋安全保障義務中“經營者或組織者應防止自身行為對特定的人的人身和財產利益的侵害”。
4?虛擬財產的繼承路徑
4.1?建立與完善網絡平臺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1)安全保障義務的立法啟示。《民法典》的第1198條明確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并給出了安全保障義務的一般性適用主體和范圍。第1038條也規定了安全保障義務存在的特殊情境,規定了信息處理者的信息安全保障義務。由此認為安全保障義務的客體可以是本質為二進制代碼的虛擬物和電子數據,安全保障義務也可以存在于網絡虛擬空間中。
網絡平臺經營者對用戶虛擬財產的保護同樣可以借鑒信息安全保障義務的立法模式。《民法典》第1038條給信息處理者設定了不得泄露或篡改個人信息、未經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采取技術措施和手段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以及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的義務。這符合安全保障義務“防止特定主體自己以及第三人對特定的人的人身和財產上的侵害”的設置思路。對比來看,網絡平臺的管理者對存放在其平臺中的虛擬財產也應承擔不隨意封號、刪除、篡改的義務,并采取必要技術措施和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來保證虛擬財產的安全。另外,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第15條第一款的規定,基于個人同意處理個人信息的,個人有權撤回其同意。網絡平臺經營者在管理兼具人身和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時,還同時作為虛擬財產包含個人信息的處理者,因此平臺安全保障義務還應當包括允許用戶撤回或刪除已提供的個人隱私或個人信息,不得擅自保存或恢復用戶的歷史瀏覽記錄等。
(2)司法實踐中平臺安全保障義務適用的啟發。司法中,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早已擴張到了網絡虛擬空間。例如在牛某某網絡服務合同案中,牛某某在某GAME游戲平臺上寄存了一批游戲飾品,后平臺以STEAM市場政策和規則變動引發為由封禁了牛某某的賬號,導致游戲飾品無法取出。平臺提出將牛某某的游戲飾品進行市場價格評估,以等價的游戲幣補償,但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法院認為平臺作為管理者,應負有保障用戶虛擬財產不受其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從司法實務中看,平臺的安全保障義務還應包括“不得擅自變更、修改”,在無法恢復原狀的情況下應當由無過錯方來選擇賠償的方式。
(3)平臺安全保障義務的變通。不容忽視的是網絡平臺與傳統實體場所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如安全保障義務時間長短的不同。現實中,用戶一旦在平臺上注冊賬號,即被視為長久地進入到了該領域活動,成為平臺的長期使用者,直至賬號注銷。而“一旦注冊便不會刻意注銷”是網絡服務行業一種商業習慣。在此期間,平臺始終負有保障用戶虛擬財產不受平臺直接損害以及防止或制止第三人實施侵權行為的義務。網絡服務平臺的用戶數量比傳統實體場所龐大,因此其保障難度也就相對更大。
用戶在網絡服務平臺上的活動通常不面臨人身危險性,還可以通過設置高強度密碼對自己的虛擬財產進行保護,且大多數平臺是無償提供虛擬財產的存儲服務的。為促進虛擬財產可繼承的發展,可以通過限定網絡服務平臺的安全保障義務責任限度來解決我國目前安全保障義務內容泛化導致的管理者義務過重的問題。
4.2?不同類型虛擬財產的繼承方式
(1)具有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繼承。具有一般財產屬性的虛擬財產可以同其他財產一樣被全部繼承。結合司法實踐發現,這類虛擬財產在侵權損害賠償中無法采取恢復原狀等補救措施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市場成交價格,考慮偶然因素和交易對象的締約能力后折算為法定貨幣賠償。被繼承人可以通過立遺囑的方式,將自己的虛擬財產贈予他人或由法定繼承人繼承。網絡平臺可以收取一定手續費,將虛擬財產直接轉移至繼承人賬號,由于其不涉及人格利益,也可以將被繼承人賬號交由繼承人自己轉移。
(2)兼具財產和人身屬性虛擬財產的繼承。這類虛擬財產涉及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個人信息等權利,在倫理上存在一定障礙。社交賬號要求注冊人以其個人的身份在網絡平臺上活動。賬號平臺也要求用戶實名認證,并聲明賬號僅對其本人開放使用。如果繼承人以被繼承人的身份在網絡上活動,會違背社交基本原則和公序良俗,其在網絡上做出的民事行為也很難認定有效,存在有欺詐的嫌疑。司法中社交賬號繼承糾紛案件的解決方法是將社交賬號的本身的控制權與社交賬號內容分離。繼承人只能繼承賬號中的內容,不得以被繼承人的身份進行網絡活動。這與人格權篇中規定的“身份是不得被繼承的”具有一致性。
繼承上,還應注意尊重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網絡平臺應當允許用戶自主決定是否保留其去世后服務器中的數據。
參考文獻
[1]林旭霞.虛擬財產權性質論[J].中國法學,2009,(1).
[2]李威.論網絡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J].河北法學,2015,33(7).
[3]岳林.網絡賬號與財產規則[J].法律與社會科學,2016,15(1).
[4]李雅男.民法典視野下社交網絡賬號的繼承[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22,24(01).
[5]王利明.人身賠償損害疑難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