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孝巖
摘?要:為了促進廣西農業經濟的增長,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測度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通過對廣西2012-2019年間的農業數據進行測度進而測量出廣西農業要素生產率(TFP)。通過實證分析測量分解得到的各項指標表明,農業技術的進步是促進廣西農業生產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廣西14個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波動較強;此外,影響廣西14個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因素具有地域性、時段性差異。為提高廣西農業生產力水平,可以采取提升農業研發投入,合理化投入要素規模,發揮各自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等政策。
關鍵詞:農業全要素生產率;DEA-Malmquist指數;廣西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01
0?引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能夠更好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對農業進行生產效率的研究很有必要。
國內外對于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的分析,大量學者進行了不同方面的探討。全炯振使用的SF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詳細的測算并分解了中國各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結論指出1978到2007年期間,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為0.7%且增長主要來自于農業技術進步;王玨等運用Malmquist指數方法對中國各地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算并通過空間計量模型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到結論:地理因素、土地利用等影響因素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影響;杜江等通過GML指數和Tobit模型測算農業技術進步、環境技術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分析以上三種因素的對環境全要素效率的影響,結論表明農業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技術進步,存在一定的倒U關系。對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個是DEA-Malmquist指數方法,還一個是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張樂等應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測度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及其分解并通過也納入配置效率變化來分析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影響因素,結論表明配置效率變化是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促進因素,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且配置效率變化是其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來源。馬海良等通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出三大經濟地區的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從而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分解的各指標對能源效率的影響。
國內文獻對于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分析較少,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并分解廣西14個行政市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對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為廣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1?模型的構建與理論基礎
1.1?數據包絡分析法
數據包絡分析法是國內外學者常用的一種效率評價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在解決存在多項投入和產出要素問題上有很強的適用性,該方法的優勢在于:一是可以直接采用統計數據進行運算,不需要對不同量綱的相關指標進行處理;二是它僅通過線性規劃的方法,而不需要具體的函數形式來得到前沿函數,也就是說只需要知道投入要素和產出要素之間存在關系,而不用知道其準確的量化關系便可以使用。因為該方法的上述優點,在存在多項產出和投入要素的問題中具有很高的適用性。
1.2?Malmquist指數
Malmquist指數方法是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的基礎上提出的,Malmquist指數方法首先由Malmquist提出用來分析各時期的消費變化,此后逐漸發展用來測算生產率的變化,Malmquist指數方法將生產率的變化分解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的變化倆個方面,該方法彌補了DEA模型不能對動態數據進行研究的不足,其主要數學公式如下:
MTFP(xt,yt,xt+1,yt+1)=Dt(xt+1,yt+1)Dt(xt,yt)×Dt+1(xt+1,yt+1)Dt+1(xt,yt)(1)
Malmquist指數是利用距離函數的比率來計算的DEA模型,公式(1)計算出從t時期到t+1時期的Malmquist指數,用全要素生產率(TPF)來表示,xtyt分別表示t時期投入和產出。當M大于1時,TFP上升,反之則下降,當M=1時沒有變化,為了進一步研究TFP的變化,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可將TFP分解為技術進步(techch)和技術效率變化(effch),如公式(2):
MTFP(xt,yt,xt+1,yt+1)=Dt+1c(xt+1,yt+1)Dtc(xt,yt)×Dtc(xt+1,yt+1)Dt+1c(xt+1,yt+1)×Dtc(xt,yt)Dt+1c(xt,yt)=effch×techch(2)
若effch和techch等于1,說明兩者沒有變化。在規??勺兊那闆r下,技術效率可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ech)和規模效率(sech),如公式(3):
MTFP(xt,yt,xt+1,yt+1)=Dt+1v(xt+1,yt+1)Dtv(xt,yt)×Dtv(xt,yt)Dtc(xt,yt)/Dt+1v(xt+1,yt+1)Dt+1c(xt+1,yt+1)Dtc(xt+1,yt+1)Dt+1c(xt+1,yt+1)×Dtc(xt,yt)Dt+1c(xt,yt)=pech×sech×techch(3)
1.3?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廣西壯族自治區14個地區2012-2019年近8年的基礎農業數據,以廣西農林牧漁生產總產值作為產出指標(萬元)。根據廣西的農業生產特點和數據的可得性,投入指標選取有農用化肥使用量折純量(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千公頃),以這些投入指標來反映廣西農業發展階段。本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2012-2019年的《廣西統計年鑒》。部分數據如表1所示。
2?結果與分析
2.1?實證結果
依據2012-2019年的《廣西統計年鑒》的投入產出的數據指標,運用DEAP2.1軟件對廣西14個地區農業的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從而得到廣西各地區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全要素生產率等于techch×effch,而effch可以進一步分解,effch=pech×sech。通過指標分解所得各項數據如表2、表3所示。
2.2?結果分析
2.2.1?整體分析
由表2的結果來看,在2012-2019年期間,廣西農業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為1.048、技術進步效率1056、規模效率1001且大于1,純技術效率和技術效率小于1,可以表明廣西14個地區農業生產中純技術效率和技術效率出現退步現象而規模效率有所增長,技術進步。此外,廣西14個地區TFP2012到2019年每年平均增長率為48%,經歷了比較快速的增長,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波動性較強;從更進一步的分解指標來看,技術效率退步,技術進步是廣西TFP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12年到2019年近8年,廣西14個地區農業技術進步效率年均增長56%,但是農業技術效率年均降低08%,農業技術進步效率在8年的期間里均大于1,農業技術發展較快實現了快速增長,而技術效率總體上是下降的,進一步將技術效率分解,由表2可以看出,純技術效率年均下降008%,而規模效率年均增長001%,實證結果說明廣西技術效率呈現下降狀態主要是由于純技術效率下降引起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技術效率的下降。
2.2.2?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的區域性差異
(1)北海市、防城港市、欽州市這三個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呈現上升趨勢且與全要素生產率相關分解指標均大于1,其中防城港市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年均8.4%的增長。
(2)廣西14個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均大于1,其中上漲速度較快的有北海市、防城港市、崇左市,其中防城港市年均增長高達8.4%,但是14個地區中有8個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而在14個地區中只有防城港市、河池市、崇左市3個地區實現了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共同增長,這說明廣西地區農業技術的使用效率還有待提高。
2.2.3?逐年趨勢分析
(1)2012-2015年廣西全要素生產率雖有波動但還是保持增長,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技術進步。
(2)從2015年開始一直到2019年,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效率指標均大于1,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較快,技術進步和技術使用效率的改進一同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其中技術進步是主要推動力。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本研究使用廣西14個地區2012-2019年近8年的農業相關數據,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測算并進一步分解了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廣西14個地區在2012年到2019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了年均4.8%的增長,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不是主要驅動因素,并且技術效率在部分地區出現了倒退。第二,廣西省內14個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差異較大,其中北海市、防城港市、賀州市、崇左市增長較快。第三,廣西14個地區中有9個地區規模效率下降或不變,阻礙了全要素生產率的上升,說明廣西各地區規模化生產有待改進。
3.2?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結論,為提高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重視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建議。
(1)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首先,科技進步是廣西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因素,因此應該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發揮科技進步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其次,應該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推動農業科技的研發以及對于農業科技的使用效率,因為在研究中顯示廣西技術效率并不是全要素的主要驅動因素,其中部分地區在2012年到2019年期間技術效率不變甚至下降,說明技術的適用性和效率改進有發展的空間,所以推動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才能更好的引導個人和企業對于農業科技的實用性研發,進而提高農業科技的使用效率,從而更好地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2)因地制宜,按各個地區不同地域特色發展特色農業。廣西各地區農業稟賦不同,對于農業科技的適用性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可以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各地區特色農業,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因地制宜實現特色農業的規?;a,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提高農業作物的附加值。
(3)促進農業經濟規模化發展。要繼續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合理化投入要素規模,實現投入要素的最優配置,實現農業的規?;a,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參考文獻
[1]全炯振.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實證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隨機前沿分析(SFA)方法[J].中國農村經濟,2009,(09):3647.
[2]王玨,宋文飛,韓先鋒,等.中國地區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基于1992-2007年省域空間面板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0,(08):2435.
[3]杜江,王銳,王新華,等.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與農業增長:基于DEAGML指數與面板Tobit模型的兩階段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6,(03):6581.
[4]張樂,曹靜.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配置效率變化的引入——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3,(03):415.
[5]馬海良,黃德春,姚惠澤,等.中國三大經濟區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數[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1):3843.
[6]余學林.數據包絡分析(DEA)的理論、方法與應用[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2,(09):2733.
[7]汪建,趙馳,周勤,等.前端創新、研發績效與新興產業成長——以中國風電產業為例[J].現代經濟探討,2012,(0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