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彪 李墨菲 費情緣 王延明
摘?要:在繁簡分流的改革背景下,民事審判中獨任制的適用擴張取得一系列成就,同時也遇到一些運行困局。本文主要對民事審判中獨任制擴張適用后的問題進行完善研究。實踐中,民事獨任制的改革困境具體表現在獨任制擴張適用的標準模糊、程序轉化機制不暢以及獨任審判的監督與制約不足等方面。此次在兼顧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益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司法實踐現狀,提出明晰獨任制的適用標準、規范審判組織轉化機制和完善獨任制審判監督等建議,以期從民事獨任制擴張適用的內在邏輯出發,構建更合理的適用機制。
關鍵詞:獨任制;審判組織;配套機制;繁簡分流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63
在獨任制擴張適用以前,獨任制與簡易程序掛鉤,合議制與普通程序掛鉤。然而隨著人們的司法需求日益增大,較為刻板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民事訴訟審判現狀。為深化民事訴訟制度改革,推進民事案件審判工作繁簡分流,2020年1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獨任制的擴張適用是本次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擴張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提升審判效率保障司法審判的正義。
獨任制擴張適用的條款從正式實施到現在已逾一年,加上之前成都進行的試點改革工作,相關實務案例較為充分。我們通過調研相關實務案例與閱讀文獻,發現獨任制擴張適用后還存在標準模糊、程序轉換與銜接不暢、監管不到位等配套制度缺失的問題。司法的產品是正義,而不是案件本身,僅僅擴大獨任制的適用范圍是不夠的,還需要相關制度推動并保障獨任制的有序進行。因此,下文在分析獨任制面臨困境的基礎上也嘗試從多角度給出完善建議。
1?獨任制擴張適用所面臨的困境
1.1?獨任制擴張適用的相關標準模糊
從調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獨任制的擴張適用存在標準模糊的問題。具體來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獨任制適用范圍的規定是比較模糊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通過在法院的調研,筆者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采用何種審判組織形式常常由立案庭或者法官簡單劃分。大部分法官為了減輕積案壓力會傾向于將符合標準的案件適用獨任制,但也有部分法官過于保守、擔心承擔責任,采用合議制進行審理。這樣可能出現審判組織的選取不恰當,最后需要進行轉換的情形,反而會增加審判的時間和困難程度。
而標準化的審判可以避免當事人產生“差別待遇”之感,實質上也可以縮小高度相似案件之間審理結果的差距。不管是程序法還是實體法,其最終目的都是對公正的追求,公正包括公平和效率。類似的案件采取相同的審判方式可以提升審判的標準化與一致性,推動“同案同判”的進行。因此,制定普通程序獨任制明確的適用規范可以達到實質公平與形式公平最大化的效果。“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審理時間過長會給當事人帶來較大的負累,造成時間和金錢上的損失。適用獨任制時采用要素化的方式判斷可以盡量避免因為判斷失誤導致適用程序錯誤帶來的后續問題。
1.2?獨任制的程序轉化機制不暢
除了要明確獨任制的適用要件,還應著力解決獨任制程序轉換與銜接不暢的問題。這樣即使分流的環節出現疏漏,也可以通過及時的程序轉換來解決,實現公平與效率的最大化。
1.2.1?程序轉換制度實施不規范
使用大數據檢索等方式對成都市二審中發生過程序轉換的案件進行檢索與分析,可以發現法院在審判組織的轉換上擁有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在對每個案件進行逐一閱讀和篩選并排除重復案件后,共得到85個發生了獨任制向合議制轉換的有效案例。對這些案件中程序轉換的啟動主體、啟動時間、啟動原因、轉換結果等要素匯總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案件轉換為合議制的原因似乎是隨意的,僅以“案件審理需要”“依法適用普通程序”等理由籠統表示,并未明確啟動轉化程序的主體,這反映出審判組織的轉化并不規范。
1.2.2?程序轉化制度規定不完善
我國立法中并未對獨任制與合議制之間的轉換作出明確規定,獨任制與合議制在相互轉化中存在模糊不清和法律空白的問題。一方面,部分當事人只是為了延長審限而對獨任制的適用提出異議,該種情形客觀上會損害他方當事人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我國立法中并未對于“案情復雜”進行明晰,所以法官在其中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往往也會導致審限被不當延長。此外,在審判組織形式轉化后,之前審理案件的獨任法官對案件已十分熟悉,但其能否繼續加入合議庭的審理、能否對其進行申請回避亦無規定。實踐中存在的這些情況值得立法機關注意,通過健全法律規定為司法實踐運行提供堅實的法律依據及程序保障。
因此,盡管《民事訴訟法》承認了當事人的異議權,但實踐中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仍然非常有限。例如,如果法院決定改變法院組織形式,當事人無權提出抗議,只能被動接受法院送達的相關判決文本。
1.3?獨任審判的監督與制約不足
權力的運行需要監督,與獨任制相關的權力也不例外。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2021年全國法官人均辦案數已達為238件,成都市高新區人民法院員額法官的人均辦案數更是已經突破600件。如此龐大的基層法院一審民事案件中,更是有超過80%的案件依法適用獨任審理,數量龐大的獨任案件與簡單模糊的監督規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沖突。”十三屆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吳玉良也指出:“與合議制相比,獨任制審判效率會更高,但法官受到的約束較小,滋生司法腐敗的風險更大。”
相較于合議制,獨任制審判由于缺乏合議庭其他成員的監督與制約。僅僅依靠法官一人的經驗與知識進行裁判,盡管一個優秀的獨任法官勝于一個平庸的合議庭,然而合議庭存在的意義不僅在于運用群體決策促進裁判公正,同時還發揮著吸收當事人的不滿、促進服判息訴、減少司法腐敗的作用。在此情況下,亟需出臺相應監督措施以進一步落實這些價值。
2?獨任制擴張適用的出路
2.1?明晰獨任制的適用標準
前文提到獨任制的擴張承載著繁簡分流的任務,因此適用獨任制審理案件應當有明確的標準,適當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空間。從邏輯上看,設立標準不存在困難,獨任制能否擴張適用,應當就特定案件本身進行具體分析。若案件事實復雜、法律適用模糊,或現有法律規定存在瑕疵,不適合由法官獨任審理,就不應適用獨任制。
采用客觀的正負面清單明確案件是否適用獨任制,使得從立案到審理的各個環節都有明確的標準進行參考,提升各個流程中的決策和監管效率,讓律師和當事人對訴訟相關事項形成合理的認知。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使用的分類處置當事人異議的方式中便有“設立案件類清單”的思想。武侯區人民法院將當事人提出異議權的6種法定情形細化為5大類32項具體內容,明確當事人對審判組織適用提出異議的時效,更好地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然而,實務中的案件紛繁復雜,僅僅采用案件清單一種方式較為機械,獨任制普通程序的適用應兼顧不同的價值取向。在調研中可以發現,很多法院以標的額作為分離獨任制與合議制的標準。誠然,標的額大的案件法律關系往往更復雜,但這并不是絕對的。一個標的額很大的案件的法律關系可能是簡單清晰的,而一個標的額很小的案件可能基本事實不夠清晰。標的額僅是案件的一個客觀構成部分,由其承擔其判斷案件適用什么審判組織不夠合理。
案件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是否復雜、特殊等實質性標準決定了案件的繁簡程度,判斷是否適用獨任制的標準應當關注案件法律關系的復雜程度,可以將法律關系復雜的案件如涉法律問題具有原則性意義和社會影響力大排除獨任制的適用。
2.2?規范審判程序轉化機制
2.2.1?規范審判組織轉換機制
實踐中,成都市的院長、庭長基本都具備了依職權轉換審判組織的職權,當事人享有的申請權仍然相對受制于法院的審查判斷,因而法院在審判組織轉換時,給出的標準應當是明確的。若法院仍以模糊的理由予以駁回,顯然不利于對當事人程序利益的保障。
就法院主導審判組織轉換而言,可以嘗試通過當事人的申請權對法院的程序轉化予以適度限制。改革前當事人有協商一致選擇審判組織的權利,改革后卻失去了這一權利。應用依職權與依申請并存的二元格局替換現存的依職權的一元格局,法院在程序轉化時也應當明確審判組織轉換的理由。
當前《實施辦法》僅對“應當轉換為合議制”的情形進行了規定,但對于“可以轉換為合議制”的相關規定卻是空白的。可以增設相關規定,彌補現行空缺,減少適用混亂與模糊,構建起標準化的轉換流程。
另外,要對審限被不當延長的情況進行處理,將審判組織分層轉換有序銜接。明確審判組織轉換不同情形的審批程序,屬于審判組織應當轉換的情形,現行改革案例189號中的做法是:承辦法官立即做出書面裁定,報庭長備案;屬于“其他”情形的,報庭長審批后,做出書面裁定;院庭長依照個案監督職權提出轉換審判組織的,報院長批準。審判組織轉換前已確認的事實可不再舉證、質證,防止因審判組織的轉換而拖延訴訟、變相延長審理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審判組織和訴訟程序是兩種不同的制度,但實踐中卻將獨任制和簡易程序一一對應,二者的邊界十分模糊。應當將獨任制與簡易程序進行嚴格區分,制定各自的法律規則,將二者解綁。
2.2.2?加強當事人審判組織選擇權的精準保障
當下審判實踐中當事人之間存在對立的緊張關系,訴訟目的與訴訟利益不同,在程序選擇權行使不能妨害對方當事人的正當的程序性權利的前提下,可以將訴訟雙方在程序適用方面達成合意作為程序選擇權的基礎條件。當然也要注意司法實踐中存在著當事人以合意之名,行虛假訴訟之實的現象,而當事人合意選擇獨任制審判可以一定程度上規避法律風險,從而最大可能實現其虛假訴訟的目的。為防范當事人惡意串通選擇適用審判組織的情況,法院應在事先予以審查,法官在對當事人惡意串通的事實排除合理懷疑后方可同意適用。另外,如果案件涉及國家、社會利益性質,出于維護公共利益的要求,法院也應進行合理性審查。
其次應當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知情權是公民基本權利在程序法領域的延展,作為一種請求權,公民知情權需要法院積極對當事人基本訴訟信息進行告知,才能保障知情權權利內容得到充分實現。當事人審判組織選擇權行使的根本基礎在于當事人享有充分程度的知情權,所以法官的闡明義務顯得尤為重要,在進行程序選擇前,當事人有權充分了解自身的程序權利,法院應當給予當事人適當的幫助和說明。
最后應給予當事人主張異議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問答口徑(二)》中明確規定,法院適用獨任制進行審理時,涉及當事人的重大程序利益時應當允許當事人就此提出異議。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在立案時往往難以判斷應該適用何種審判組織,隨著案件進展,案件性質與審判組織不相匹配,可能會對當事人訴訟利益產生影響,所以應當賦予當事人程序救濟的權利,允許當事人對審判組織適用提出異議,并進行合理回應和及時處理。
2.3?獨任制的監管完善
2.3.1?增加監督主體、明確監督內容
目前司法體系中缺乏針對獨任制的監督措施,使得數量龐大的獨任案件依法僅僅靠院長與庭長進行監督;且相關規定缺乏對監管內容的明晰與違規審判的處罰,如此匱乏的監管對比獨任制的重要性是明顯不足的。
加強對獨任制的監督,首先應當明確監督主體,基層法院可以按需設立相應的獨任制討論機制,由院長、庭長牽頭進行縱向監督,通過專門的獨任法官討論組進行橫向制約,通過雙重保障更好地防范司法擅斷和司法腐敗。采用獨任制專門討論組這一機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獨任審判的效率、減輕法官的壓力。在具體的監管內容上,可以通過落實回避制度、組織專門力量對審結案件進行定期抽查等措施,更好地吸收當事人的不滿,彰顯程序正義。
對于獨任制的監督問題,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的有關改革措施值得借鑒。武侯區人民法院推出了“智能+人工”的全程監管制度,通過前端精準識別、中端實質監管與后端專項評查等措施建立全過程的充分監管。例如其在辦案系統內單獨設立“獨普”標識并專門建立了普通程序獨任制案件討論機制,促進獨任審理更好地發揮應有的效果。
2.3.2?落實司法責任制度
獨任制的擴張適用是在繁簡分流改革的大背景下推進的,從改革試點的落實情況不難看出修法的原意是對案件進行“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在此基礎上,審判的效率決定了要給法官放權。大陸法系國家普遍認為,當審判權得到足夠的監管與約束時,適當的放權并不會為司法腐敗提供發育的土壤,因此國家將審判權交予獨任法官一人時,法官不僅得到了更多自由裁量權,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讓審判權始終在陽光下行使。
在普通程序獨任制案件中落實司法責任制,“讓審判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通過責任來約束法官的裁判,讓法官的自我監督去預防司法腐敗。具體可從對法官資質的審查到對審結案件的抽查,同時通過不斷完善法官終身負責制等方式,健全審判全過程的監督,更好地助力獨任審判司法公正。
3?結語
獨任制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目前實踐中“形合實獨”“合而不議”的情形出現頗多。為改變這種情況,整合與重構獨任制的相關配套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擴張適用獨任制,一是要通過完善立法,確定其適用于普通程序的一般標準;二是賦予當事人充分的程序權利以及強化相關監督機制,通過相關配套措施的保障為其運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能將獨任制改革理解為訴訟爆炸背景下的權宜之計,應當結合相關配套保障措施,發揮獨任制改革本身在程序保障、司法效能方面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寶山.民訴法第四次修正,民事審判質效如何再提升?[J].中國人大,2021,(22):3637.
[2]董儲超,方瑜雪.繁簡分流背景下的獨任制改革:邏輯探源與實踐檢視[J].社會科學動態,2022,(04):4254.
[3]龔成,張引千.獨任制改革試點的發展路徑與思路探索[J].法律適用,2021,(06):118123.
[4]楊秀清,謝凡.普通程序適用獨任制的理論闡釋[J].法治研究,2022,(04):10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