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妹 高玲
摘?要:習近平用典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大學生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利于大學生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契合性、適度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可采用故事教學法、視頻教學法、探究法以及競賽促學法等教學方法將習近平用典中的“理想信念、立德、法治、實踐觀、群眾觀”等方面的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關鍵詞:習近平用典;高校思政課教學;原則;內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66
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談話、文章、著作中頻繁使用典故,形成極具特色的“習式風格”。習近平用典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意義、內容、原則及其方法,有重要意義。
1?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1.1?有利于大學生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善用典故,通過運用典故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立場、觀點,也體現了習近平對治國理政的深邃思考。2012年他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等場合多次引用清朝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體現了習近平的人民立場,表達了他要求領導干部要重視群眾利益,明白“群眾利益無小事”,要重視老百姓的“冷暖安危”,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思想。通過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1.2?有利于大學生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典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典故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理念、法治理念等,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向世界發出了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習近平善于引用典故,不僅重溫歷史典故、闡釋典故的含義、賦予典故新的時代內涵;而且向世界講好典故,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大學生了解典故的內涵,理解典故的意義,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并自覺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3?有利于構建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常常引用典故,而且常常使用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典故,例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這些通俗易懂的典故的引入有利于人們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深刻的道理。這樣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獨特話語。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推動構建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
2?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內容選擇
習近平所引用的典故數量繁多,從時間維度上看,跨度長,跨越先秦至近現代;從內容維度上看,涉及面廣,僅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兩輯《習近平用典》和《習近平喜歡的典故》就涉及了敬民、為政、廉政、法治、修身、篤行、勸學、天下等眾多內容。時至今日,習近平用典仍在不斷豐富和拓展。結合高校思政課課程內容,可以將習近平用典中的以下內容融進教學。
2.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的“鈣”,昭示大學生的奮斗目標,為大學生提供人生道路的前進動力。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才能始終不渝地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才會盡最大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標。習近平非常重視理想信念,首先他強調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例如2014年他在《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引用清朝金纓的《格言聯璧·學問》“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其次,他還強調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例如2022年他新年賀詞引用唐代韓愈《柳子厚墓志銘》《禮記·中庸》“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大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是青年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大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增強堅定的信念,才能成功戰勝困難和應對各種挫折。大學階段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2?立德教育
道德是一種意識形態,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協調人們之間的關系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都講述過道德問題,重視道德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時引用管子的《管子·牧民》“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來說明道德對一個國家存亡的重要意義。習近平也強調道德對于個人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015年他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時引用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周紀一》的“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來告誡干部要注重立德。大學生的發展是包含“德”在內的全面發展,大學生要不斷錘煉良好的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道德。
2.3?法治教育
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制度基石,習近平強調法治的重要作用,努力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加快進行,頒布了系列法律,社會主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2014年他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時引用東漢王符的《潛夫論·述赦》中的“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來闡明法律、依照法律辦事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科學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習近平于2014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時,引用北宋王安石《周公》“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來強調科學立法的重要性。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僅僅有法律,如果不執行,那么法律就是一紙空文。習近平十分重視法治的實施。2014年他在《關于<中共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引用唐朝王勃的《上劉右相書》中的“法令,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以此告誡大學生不僅要知法,還要守法,做尊法守法護法的時代新人。
2.4?實踐觀教育
實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人的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習近平強調實踐的重要性,2014年他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會上講話時,引用明朝劉基的《擬連珠》的“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來強調要深入實踐,才能了解實際情況。2015年他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引用西漢劉向的《說苑·政理》的“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見之”來鼓勵干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才能獲得一手的資料,才能做出更正確的決策。因此大學生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重視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知識的真偽,通過實踐來推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5?群眾觀教育
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方法論,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首先,習近平時刻強調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2019年習近平在《增強推進黨的政治建設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的講話中引用南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的“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其次,他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他曾引用“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典故,強調領導干部要重視群眾的利益,要幫助群眾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今日作為人民群眾的一員,他日或許就是領導干部中的一員。想問題,辦事情也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
3?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原則
習近平用典內容豐富,許多用典中都蘊含著高校思政課課程要素,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時要堅持以下原則。
3.1?契合性
習近平用典數量眾多,覆蓋面廣,但不是所有的用典都適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堅持的原則首先就是契合性,即習近平用典與高校思政課課程內容是有緊密聯系的。例如習近平用典中有關于法治的內容,這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第六章“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的內容是相通的。在進行“法律及其歷史發展”教學時,可以導入習近平用典中的“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道私者亂,道法者治”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章“實踐與認識及其發展規律”關于實踐的重要性的內容的授課時,可以引入習近平用典中的“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和“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等典故來幫助學生理解該內容。
3.2?適度性
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來說,并不是融入典故越多效果越好,應該掌握適度原則。太少了,達不到效果,也展現不出習近平用典的魅力;太多了,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如果學生理解了該知識點,一個用典足矣;如果沒掌握該知識點,可以再列舉一兩個典故,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理論。
3.3?靈活性
習近平運用典故,具有靈活性,他不是守舊僵化地引用典故,而是融會貫通、巧妙應用。習近平用典并非為了典故而使用典故,所引用的典故帶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使用已形成、耳熟能詳的典故,借助典故言簡意賅、委婉含蓄的特點來闡明自己觀點,闡述道理,幫助人們理解問題,向歷史典故尋找解決當前問題的智慧。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靈活、巧妙地將習近平用典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中,而不能生搬硬套。
4?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方法
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講究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根據筆者三年來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總結出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4.1?故事教學法
典故是故事、古語,是古代的東西。某一典故的形成,往往寓意著一段故事。例如習近平引用的“一枝一葉總關情”,該典故出自鄭板橋的《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講述了鄭板橋在濰縣鬧災時間,搞基建、土建,災民百姓只要參加土建,就給其錢、管飯的故事。“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出自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之中的第四首,該典故講述了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三年多,重回成都,想到如果惡竹影響到他親手種下的小松樹成長的話,那么長出來多少竹子就砍掉多少竹子的決心,表達了他想要重整家園,建設新生活的信心。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可以講述典故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講述習近平引用該典故,踐行該理念的故事。例如“一枝一葉總關情”,可以進一步講述習近平在梁家河修建了沼氣池,解決當地老百姓照明、做飯問題的故事。“惡竹應須斬萬竿”,可以講述習近平加強黨的建設,出臺系列規章制度,以零容忍、高強壓的態度堅決反腐的故事。通過講述習近平踐行典故理念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在聆聽故事中學習典故,進而理解課程內容,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
4.2?視頻學習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興媒體不斷涌現。新媒體以多媒體、超文本、信息豐富等特性深受大學生喜愛。由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制作的《習近平用典》微視頻,每個微視頻由釋義和解讀兩部分構成,時長為3分鐘左右。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專題片《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以及專題片的視頻書選取能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典故,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及其重要意義。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時可以采取這些視頻來輔助教學,這些視頻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有助于大學生理解用典中所反映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4.3?探究學習法
探究學習法,首先即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探究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提高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其次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采用探究學習法。例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第十五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可以先呈現習近平用典中的“萬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讓學生思考這則典故的含義,接著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探討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表現。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探究情況進行總結,例如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可以講述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其他國家提供醫療設備、物資、疫苗援助,派出醫療團隊遠赴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國家支援抗疫工作,展現了“中國擔當”和“中國溫度”的實踐。
4.4?競賽促學法
競賽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鍛煉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等作用。將習近平用典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舉辦以“學經典,悟思想”為主題的競賽活動,旨在通過學習習近平用典,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該知識競賽可以在教學班進行,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也可以以專業、院系為參賽單位舉辦全校性的競賽。該競賽活動不僅考察習近平歷年來在講話、文章、著作中所引用的典故,還考察典故的內涵、出處、意義,并結合習近平的講話、文章來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7,233,75,269,279,117,119.
[2]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EB/OL].(20220101)[20220103].https://m.gmw.cn/baijia/2022-01/01/35421813.html.
[3]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二輯)[M].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85,221.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