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韋勝文 胡煬

非物質文化遺產型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生態化民風民俗記憶,亦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其不僅具有物質方面的村落建筑等文化遺產,也擁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因而在村落保護過程中,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自然整體,應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性的保護開發。本文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型傳統村落進行相關概念界定,其后進一步分析湖北省非遺型村落分布及特點,并對當前現狀做出分析闡述,并在整體上提出政府主導、活態傳承、激活動力、拓寬資金四個方面進行保護與發展的路徑探索。
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針指導下,我國許多傳統村落得到了集中式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遏制住了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快速消失的局面。雖然我國在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顯著,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沒有得到充分解決,特別是在健全保護機制、解決傳承危機、激發保護意識、保障資金支持等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表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還有不少歷史文化資源沒有納入保護名錄,歷史文化遺產受到破壞的現象仍有發生。”由此可見,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是鄉村振興工程的重要一環,對于鄉村的發展、建設、治理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同時兼具延續歷史文脈的重任,且涉及面較廣,在改造保護與發展過程中應該更為慎重,從而真正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提出了非遺保護的總體要求,系統性闡述了相關保護舉措,進一步指導了今后的非遺保護工作方向。同年9月,隨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該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在城鄉建設中要保護、利用、傳承好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遺產。非遺型傳統村落中存在著村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領域,應予以更多關注和重視,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豐富非遺型傳統村落領域的相關理論,從而為該類型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有益參考。
1 非遺型傳統村落相關概述
1.1 非遺型傳統村落界定
(1)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寶貴遺產,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特色,承載著中華兒女深深的故土鄉愁之情。中國傳統村落現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傳統村落遺產保護群。2012年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成立后,正式將“古村落”更名為“傳統村落”,以彰顯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傳承價值,并將傳統村落界定為“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保存比較完整,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2)非遺型傳統村落。中國傳統村落類型豐富多樣,按照所承載的文化遺產特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將傳統村落分為三類,即傳統定義上的古村落、保護著較為完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村落。本文研究對象即為第三種傳統村落類型。非遺型傳統村落可以理解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理念進行村落建設、生產經營和日常生活,在傳承發展中不斷強化其文化價值特色的傳統村落。
1.2 非遺型傳統村落分布概況
截至目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分5批將6819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湖北省有206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恩施州更被列為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市。如下圖所示,從整體上看,傳統村落集中于恩施州、黃岡市、咸寧市等主要城市,且恩施州數量最多。2022年,湖北省文化廳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確定了第一批10個非遺村鎮,在城市分布上分別位于武漢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鄂州市、咸寧市、黃岡市、恩施州、潛江市,在整體分布上具有分散化的特點。
1.3 非遺型傳統村落特點
在非遺型傳統村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相連的關系,其一般具有六個方面的顯著特點:①歷史性。歷史性指的是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非遺型傳統村落總帶有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記憶,具有不同時期積累出的深厚歷史韻味;②風土性。風土性指的是當地的生產生活、節日民俗、民間信仰等方面是非遺型傳統村落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③地域性。地域性指非遺型傳統村落的形成與地域環境息息相關的,是展示當地文化特色的重要表征;④民族性。民族性指非遺型傳統村落始終遵循著世代遺留下的族群文化記憶,在生活形態和價值觀上具有明顯的族群特征;⑤生態性。生態性指自然條件下的生態環境為非遺性傳統村落提供了賴以生存、延續的自然條件,因而對非遺型村落的傳承發展亦具有重要影響;⑥人文性。人文性指在物質文化體現上,非遺型傳統村落滲透影響到了民眾的方方面面。
1.4 非遺型傳統村落的現狀
當前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現狀既有積極的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國家更加重視文化強國戰略,突出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且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進一步強調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在整體上對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常規保護中,文化遺產工作者的保護中心傾向于村落的有形物質遺產保護,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兩者被區分開來進行研究與保護,目前尚缺乏整體性地將兩者融合起來進行保護與發展的理論研究及管理體系。非遺型傳統村落還面臨著城鎮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其原有社會機構發生變動,使得保護與發展面臨的阻力增多。
2 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保護機制尚未健全
在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因相關理論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涉及的政府分管部門眾多,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保護尚未形成統一的保護標準和規范,阻礙了保護工作的開展。健全非遺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機制應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整體上提高保護和發展水平,不斷完善保障措施,在政策法規、資金支持、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制度體系保障,以進一步解決當前該類型傳統村落中的突出問題。
2.2 非遺傳承面臨危機
村民是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主體,然而當前普遍存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出現斷層和村落文化逐漸弱化的現象。非遺傳承危機主要由三方面原因導致:首先,是傳承習慣的制約,受傳統思想影響,在非遺技藝傳承中仍然存在著地域、血緣、性別等封建傳承陋習的現象,束縛了非遺技藝傳承的主體;其次,是傳承人才缺乏,對于青壯年而言,傳承非遺技藝學習難度大、耗費時間長、經濟回報慢,他們更傾向于去往吸引力更大的城市發展,而老一輩的非遺技藝傳承者也逐步高齡化,由此加劇非遺傳承斷層危機;最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一些非遺技藝也遭受了時代變化的沖擊,在科技的加持下,實際價值不再凸顯甚至失去實際價值,使得傳承人本身生存空間減小,需要另謀生計來維持生活,進而也會影響到傳承人的傳承意愿和技藝傳承質量。
2.3 保護主體意識缺位
村落的物質空間環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要空間載體,其傳統風貌的延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落腳點。而村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核心主體,其生活在非遺型傳統村落的實際物質載體中,亦是非遺和村落文化傳承的主體。受價值觀念的影響,村民更加重視個人利益,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難以創造經濟效益,兼顧傳統村落文物保護也難以滿足改善生活的根本需求,于是在意識上對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缺乏重視,故而在行動上對現有傳統民居院落進行現代化的盲目改造翻新,從而破壞了原有的村落建筑風貌。
2.4 保護發展資金欠缺
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傳統建筑修補、村落風貌維護、非遺技藝傳承、開發建設投入等多個方面,因而需要強大的保護與發展資金支持。村落本身資金有限,而且保護見效慢、經濟效益低的實際情況也很難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因此民間資金來源也十分有限。雖然近年來政府方面逐漸加大了資金支持,但是對于保護與發展等眾多項目而言仍然遠遠不夠。
3 非遺傳承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路徑探索
3.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政府在保護機制的建立、完善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其充分有效的作為對于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意義重大。
首先,政府應加強立法和制度保障。在此之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政府多以指導性、規范性文件進行管理,并未完全發揮法律震懾作用。因此應從立法入手,完善國家和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法律法規制度,使得非遺傳承型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在保護與開發過程中還應發揮好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作用,科學規劃保護與開發戰略,制訂相關配套政策。此外還需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動態監管,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嚴格依法行政,加強執法檢查,及時發現并制止各類違法破壞行為。同時引入責任追究制,強化考核問責,重視普法教育,使得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工作能夠依法進行。
其次,政府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引導非遺型傳統村落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制訂相關的社會資本引入規章制度,進一步發揮社會資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保護和發展資金投入,通過定向自主、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遺型傳統村落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保護與開發創造良好條件。同時應制訂資金使用制度,使資金能夠在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中真正落到實處。
最后,要進一步拓展規劃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人才隊伍,積極推進人才庫建設,注重對非遺鄉土人才的培養,兼顧傳統村落的社會公共屬性,加強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合作,推動社會共同治理,吸引非遺、民俗、歷史、文物、建筑、規劃、修繕等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扎根村落,為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更多理論性、專業性、科學性的指導建議,提升村落基層干部管理服務水平,從而為非遺型傳統村落提供源源不斷的保護發展動力。
3.2 活態傳承非遺文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不加以創新保護,恐將難以遏制其逐步消失的態勢。
首先,應建立現代化、數字化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將當下的非遺文化財富可靠地保護起來。一方面,需要對非遺文化進行充分詳盡的調查收錄,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完善檔案制度,創建非遺傳承人的制度,妥善保存好相關非遺傳承資料,保障好非遺傳承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教育宣傳工作,在思想和行動上積極破除封建傳承陋習,創新傳承形式,近而擴大非遺傳承主體,解決非遺傳承中口耳相傳、耳濡目染、血脈親情等傳承機制帶來的弊端,防止非遺文化遺產進一步流失。
其次,青年人才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主體,解決傳承人問題的核心是為傳統村落留住人才。在城鄉經濟差異的現實考量和時代潮流的影響下,青年人更傾向于前往城市謀生,因而少有駐足村落的青年生力軍。因此,在思想上要加強宣傳教育,培養傳承非遺技藝的興趣,提高傳統村落青年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其內生傳承動力;在行動上則要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合理利用非遺資源延伸開發相關產業鏈,通過文藝設計和創作等方式提高非遺文化內涵,積極拓寬傳統村落就業和發展機會,盤活傳統村落經濟,保障青年人才生活質量,提高傳承人社會地位,從源頭上為傳統村落留住非遺傳承人才。
最后,要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社會功用,創新表現方式,激活內在生命力,推動非遺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對于在生活中遇到實際困難的國家非遺傳承人應給予一定經濟補貼,鼓勵幫助其通過展演非遺傳承技藝的方式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磨煉非遺技藝,進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質量。
3.3 激活保護內生動力
村民是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主體,是村落振興的活力源泉。一方面,要激活村民文化自覺性,提升村民主體保護意識,通過多層次宣傳教育的方式使村民明晰非遺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價值,進而融入到非遺和村落保護發展事業中去,使更多的青壯年自覺做非遺和村落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人。另一方面,要合理規劃村落建設,充分改善村落整體生態環境,開發非遺與傳統村落現有資源,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保障村民基本生產生活需求,真正留住傳統村落保護主體,解決好村民人口外流造成的村落空心化問題,進而引導村民科學改造修繕村落建筑,保持村落整體風貌,推動非遺型傳統村落的可持續性保護與發展。
3.4 拓寬資金渠道來源
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資金保障應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在“開源”方面,政府要進一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財政保障機制,加大保護發展資金投入。此外還可積極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村落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在開發經營過程中不斷積累保護和發展資金,同時還可通過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捐贈、資助等方式獲取資金支持,拓寬資金渠道來源。在“節流”方面,則需要相關部門制訂保護與發展資金使用規范,做好統籌規劃,明晰資金使用去向,將資金運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中去,合理利用每一分資金。
綜上所述,非遺型傳統村落在我國的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中,由于各種原因長時間未得到重視與關注,缺乏針對性的保護與發展路徑指導。基于非遺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面對的現實困境,本文對這一類型的傳統村落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分析,進而依據此類型村落文化特色提出了保護與發展路徑框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進一步拓展了原有的保護理論基礎,有利于實現非遺型傳統村落的可持續性保護發展。
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整體性治理視域下我省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與非遺保護互動發展研究”(項目編號:B2022327);漢口學院2021年校級科學研究項目“湖北省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028)的階段性成果。
通信作者:胡煬
(作者單位:1.華中師范大學;2.漢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