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瀟嫻


在頂崗實習環節,高職院校將德育融于技能教育,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探索“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構建了頂崗實習管理體系,改善了考核評價方式,提高了頂崗實習人才培養質量,真正做到了“德技并修”。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深化產教融合的改革任務,是建設現代職教的重要內容之一。當今社會新型產業不斷發展,產教不斷融合,高職教育亟須調整與改變。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和任務。“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的確立,也必然對頂崗實習期間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賦予特定的內涵并提出新的具體要求。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對這一環節不斷地完善,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和素養。筆者在推進實施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的過程中,探索并初步構建了德技并修視域下“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
1 研究現狀述評
在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在完善的法律體系的保障下,產教融合開展較好,企業紛紛樂意服務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頂崗實習。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盟通過一系列的條款來加強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間的緊密聯系,進一步推進并完善了“學徒制”。職業教育體系最發達的德國,在相關法律中強調職業教育“雙元制”里企業的義務和責任;日本構建了一整套系統有效的合作教育機制:“官產學”。所謂“官產學”就是指職業院校必須與產業界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雙方共同承擔培育人才的責任;瑞士給予以企業為主導的學徒培訓理論極高的重視,在職業教育中,這樣的學徒制學習占到了2/3以上的時間;美國的新職業主義也要求實現協調學校本位和工作本位兩者之間的“聯結活動”。國外職業教育的頂崗實習環節通過政府立法給予了充分的保障,鼓勵學校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為學生從學習階段順利走入工作階段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國外相關的研究為我國的職業教育提供了許多可借鑒之處。國內專家對職業教育頂崗實習的探索還處在初級階段。如殷翔文提出了以理論、政策和實踐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頂崗實習。指出頂崗實習要遵循教育與勞動制度相協調,多主體廣泛參與、各規則系統明確以及校內外機制聯動的原則來規范、健全、完善這一環節的全過程;胡同德提出:為更加有效地對頂崗實習學生監控和管理,要建立有實習基地、企業領導參與的管理組織機構,企業人員必須從決策層到執行層都要參與,定量和定性地對學生頂崗實習的評價指標進行創新完善。各高職院校研究人員對于頂崗實習教學的組成、評價、質量反饋等各個方面的研究也頗多,雖然這對研究頂崗實習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但以下幾個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與探索:(1)頂崗實習整個過程中對實習學生立德樹人方面的教育措施如何進一步完善,且如何進行實時反饋。(2)在對組織頂崗實習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如何系統地對整個過程進行全面的研究。(3)監控評價體系如何不局限于分段監控,如何貫穿全程。(4)如何完善反饋激勵機制,使其具有時效性。
2 “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
所謂“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是作為培養方的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將德育融于技能教育,而不是把德育、技能教育視作兩種并列且分離的教育,不能把德育孤立于技能教育之外;技能教育則必須蘊含德育的元素,不能是“純化”的技能訓練?!暗隆薄凹肌毕噍o相成,人無德不立、無技不成。二者之中以“德”為本,“德”是學生健全發展和增強職業教育適應力的基石,也是職業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技”是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可觀察的明顯標志,是學生勝任工作的硬核本領,也是養成學生職業道德的基本途徑,但須以德行與價值觀為基礎。
2.1 德技并修視域下“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的提出與含義
1918年,陶行知先生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系統闡述了“發展職業教育就應該正確把握職業教育目的,并對職業學校的師資、指導思想和教學設備、課程設置和畢業生的擇業問題做了全面的闡述,發展卓有成效?!甭殬I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技并修”之人。在今天我國的職業教育改革中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學指導思想和教育目的。只有把握好這一主旨,我們的職業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職業院校才有可能增強聲譽度和吸引力。
“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指的是頂崗實習的“保障體系”“運行體系”“評價體系”和“課內課外有機協同”“校內校外融通協同”“線上線下互補協同”“師生同向互動協同”“雙管齊下家校協同”。
2.2 “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的實踐過程
(1)保障體系:在高職院校成立校企合作管理部門,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階段實施過程性指導。地方各行業協會牽頭成立校企合作行業指導委員會,形成高職院校、企業和行業協會三方聯動的保障機制。設立頂崗實習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更新行業技術發展現狀、行業動態與行業前景預測、行業技能人才標準與行業人才需求等信息。不斷完善現場巡查考核機制、實習條件保障機制和激勵學生及企業的表彰機制。制訂相關政策使高職院校和企業、行業的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推動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多元協同育人機制體系的構建及有效持續的快速發展。
(2)運行體系:校企協同,對接產業,實施“園—校”工程。將相同或相近專業群內的學生集中在同一科技園內進行頂崗實習,在園區建立學生會、團支部、黨支部等學生社團,實現學校、企業實習學生的互聯互通。使“園—校”工程作為運行體系,學校與科技園內的企業共同制訂頂崗實習教學計劃,把學生實習工作任務計劃納入企業生產計劃,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實習工作崗位,企業給頂崗實習學生的指導師傅制訂考核制度,把學徒制視為企業生產任務的一部分,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一體化,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職業道德為主線的具有高職校特色的教學模式。
(3)評價體系:頂崗實習的評價體系應包含頂崗實習單位的專業評價,頂崗管理滿意度(如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制訂頂崗實習計劃等保障學生頂崗實習質量的規范化措施)、育人成效滿意度(如學生在頂崗實習崗位表現出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發展能力、崗位競爭力等在崗位學習的產出狀況)、課程設置與崗位對接度等,這樣完備的評價體系才能有效強化學生頂崗實習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奉獻精神的培養,促進達到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全面提升。為構建一個多維聯動,充滿人文關懷的貫穿頂崗實習始終的開放性育人體系奠定基礎,以適應高職教育中實習主體的多元化、實習場地的分散性、實習內容多樣化的特點。
(4)課內課外有機協同: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政治修養以及職業能力為導向,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積極構建多層次綜合性教學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融合為抓手,實現協同育人的作用。
作為第一課堂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學校也非常重視第二課堂建設,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訓基地平臺,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有益的指導。
(5)校內校外融通協同:加強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四者之間的相互貫通,將企業的項目引進學校課堂,將學生的實踐課程貫穿到企業的項目中去,實現校內外融通協同。
(6)線上線下互補協同:線上通過頂崗實習信息平臺如學校各級各類網站、網絡社區、網絡課堂、微信或QQ群等網絡媒體和網絡空間實現學生對頂崗學習學生的線上管理。線下實習指導老師和企業指導師傅每周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每周召開心得交流例會。將實習管理工作落到實處,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技能發展和德育發展,將剛性約束和柔性應對結合起來,雙管齊下,做到線上管理與線下管理無縫鏈接和有效協同。
(7)師生同向互動協同: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實習指導教師要耐心且細心地引導頂崗實習學生的思想、輔導學生的學業、疏導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這個“守護”的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實現育人目標。另一方面,要有效推進導師制和助管制度,形成相關條文來保障教師導向作用的有效實施。
(8)雙管齊下家校協同:家校協同是提升教育質量,改革學校管理的措施之一。“家校協同”是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家長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只有家長與老師攜起手來,共同參與到教育中,雙管齊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三體系五協同”育人模式如圖1:
3 “三體系五協同”育人體系的實踐效果
本研究基于多元協同育人視角,從分析在新發展格局德技并修視域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影響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教學質量的因素展開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揭示多元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構建更契合經濟社會市場需求的多元協同育人的保障體系、運行體系和評價體系;開展德技并修背景下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多元協同育人體系的實踐探索;最終形成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多元協同育人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的總體路徑思路和保障機制,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具體技術路線如下(如圖2)。
“三體系五協同”頂崗實習育人模式初步取得了以下成果:
(1)頂崗實習育人模式的創新。構建基于“三體系”機制下的“五協同”育人體系?!叭w系”:保障體系、運行體系和評價體系;“五協同”:“課內課外有機協同”“校內校外融通協同”“線上線下互補協同”“師生同向互動協同”“雙管齊下家校協同”,實現職業學校頂崗實習育人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2)實踐探索的創新。通過學生頂崗實習,不斷加強與產業、行業、企業的對話與合作,找到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連接點,深度融合、精準督導,與企業建立“教學改進共同體”。
4 結束語
高職院校實現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就是頂崗實習環節。這一環節是有效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關系到學生專業技術能力與職業道德的培養,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為此,高職院校要切實加強校企合作,創新頂崗實習管理模式,完善頂崗實習的評價方式,構建有效的頂崗實習管理體系,真正做到“德技并修”。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鎮江分院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