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毅 馬文君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及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到2.64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8.7%,
2021年底,我國已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了老齡社會,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的新階段,
與此相適應的養老服務將會關乎每一位老年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并對加快我國老齡事業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在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健康老齡化是積極有效應對我國目前人口老齡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發展路徑。其將有助于中國特色老齡科研事業發展,對于做好我國老齡工作、加強老年健康領域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深遠主編的《中國新養老》一書,系統闡釋了關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執政理念,把建設健康中國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基礎上,首次針對我國養老發展新需求、養老模式新變化、養老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等領域進行了學理化分析與探究。此書是深入落實黨中央關于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戰略部署,促進老齡科學研究領域基礎理論及政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其基本特征體現在集學術性、理論性、實踐性為一體,是符合“健康中國2030”戰略之需和人口老齡化研究者期待的“應時之作”。
一、響應國家關切,聚焦重點亮點
《中國新養老》作者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要求,著眼于新發展階段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系統研究,通過援引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并將這一重要論斷作為研究契合點,強調養老問題已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民生大事和民生工程,也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進程中,黨和國家將養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從書名上就凸顯出一個“新”字,即在新時代,養老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亦是一種新經濟發展的方式,更是一種新文明價值的體現。編者高屋建瓴地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健康老齡觀的研究視閾全面系統地梳理新時代中國養老研究工作,理論架構合理,言語表達流暢,研究內容翔實,重點剖析我國居家社區養老的新發展、機構養老(養老院養老)的新定位、中國健康養老保障的新探索、養老產業發展的新進展、農村養老的新格局、多元養老的新業態、養老政策法規的新趨勢。編者已審慎回答眾多讀者聚焦的四個問題為研究重點和撰寫亮點:第一,青壯年如何“備養”?第二,老年人怎樣“樂養”?第三,家庭如何“孝養”?第四,社會怎樣“助養”?讀者和相關領域研究人士通過仔細研讀此書,可以全面了解養老問題,會更加理性地看待養老問題,正確地選擇養老模式;亦可從社會學視閾出發正確地認知老齡社會,更加積極地適應老齡社會,主動參與并建設老齡社會。
二、深刻詮釋理論內涵,凝聚社會正能量
《中國新養老》編者以歷時性研究視角系統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厘清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初期機構養老及單位養老狀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居家及社區養老逐步形成發展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新模式。該書
把養老與世情、國情、民情緊密結合,將養老作為一種新文明、新文化、新生活進行闡釋。編者關注養老問題,但并不拘泥于養老問題本身,而是從深度與廣度上分析對如何發揮老年人的余熱,各級政府應注重發展“銀發經濟”,鼓勵低齡老年人群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將老有所為、老有所養二者有機結合。編者認為,一方面,低齡老年人可以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社會治理現代化及治理體系完善、社區衛生健康防疫等領域做志愿服務活動,凝聚社會正能量。另一方面,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應倡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老齡觀,關愛老年人。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面講,需要全社會攜手營造關愛老年群體的社會環境,在老年節(重陽節)等重要傳統節日積極倡導尊老、孝老、敬老成為優良社會風尚和正能量,逐步形成城市—鄉村—社區—家庭(四級)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友好型鄉村、老年友好型社區、老年和睦型家庭,全社會理應共同尊重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照顧老年人。
三、案例分析詳實合理,實踐路徑整體展現
《中國新養老》一書在實現“三全”(全社會動員、全要素聚集、全人群參與)的前提下,重點分析了我國養老服務模式變遷過程中的案例。例如:在大都市居家老年人養老服務方面,北京市依據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位一體”發展理念,探索出“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服務體系,即圍繞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三邊”)+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計劃、建設養老照料中心行動計劃、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在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及信息技術實現精準高效助老方面,編者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通過大數據構建集當地老年人動態管理數據庫、老年人能力評估等級檔案、養老服務需求及設施為一體的養老“關愛地圖”。借用編者話語將其便捷服務模式稱作“按圖索驥”,運用此模式(“關愛地圖”)依照就近原則實現了精準對接相關養老服務機構、虛擬養老院、老年人群日間照料中心、營養套餐服務網點、便民診所等。在關愛獨居高齡老年人方面,重點分析了自2013年起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中荷新村開展為高齡老年人發放“福利包”活動,其涉及醫養、康養等十項具體內容。此外,在鄉村養老模式方面,編者選擇分析了河南太康“五養”模式,認為它是將當地特困老年人的集中供養、親情贍養、社會托養、居村聯養、鄰里助養相結合而形成的家庭養老模式,亦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具體舉措。
四、思讀者之所想,言讀者之欲聞
編者通過“多維聚力養老新探索”、“居家社區養老新展現”、“機構養老發展新定位”、“健康養老保障新探析”、“養老產業發展新趨勢”、“農村養老格局新突破”、“多元養老業態新呈現”、“養老政策法規新趨勢”8章32節展開詳盡論述。通讀本書,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在每章開篇設有導言和漫畫,通過此方式來吸引研究者關注重點內容,激發其研讀興趣和拓展思維,從而增強對相關內容的可讀性和對前沿研究領域的知識梳理和信息捕捉。各章結尾附有延伸閱讀內容二維碼,在信息化時代,讀者或研究者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書中二維碼可即時閱讀相關主題的海量電子書籍,實現數字化、便捷化閱讀。書中第一章“多維聚力養老新探索”,告訴讀者全球首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于1982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并制定通過《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旨在推動世界老齡事業發展,有助于研究者較為清晰地把握世界老齡問題的形成與發展,彰顯出中國在全球老齡事業發展中作出的重要貢獻和發揮的積極作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更是我國從老齡化社會轉向老齡社會的重要窗口期。《中國新養老》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將有助于深化讀者對人口老齡化、健康養老、智慧養老等發展路徑的理解,助力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進我國老齡科學研究事業穩步發展。
[責任編輯 武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