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軍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大勢,立足于國內國際新情況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既立足當下,又謀劃長遠,為我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前進提供了重要遵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完成“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強調,“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由此可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又在于“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換言之,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正確把握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離不開國內大循環的“以我為主”和國際循環的“高質量和高水平”。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這既是我們應對驚濤駭浪的底氣所在,也是一往無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必須全面、系統、整體加以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所作出的戰略決策。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充分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積極推動“內循環”與“外循環”相互促進,能夠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更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越是形勢復雜、挑戰嚴峻,越要確保黨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總體上看,只有發揮好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為經濟發展全局把關定向,強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工作保障,才能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充分表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從基本特征來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是一致的。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為了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是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安排相一致的,兩者存在內在統一的關系。國內經濟大循環立足于國內市場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以當前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內需市場優勢為基點,疏通供需不匹配、體制機制不活、要素市場流動不暢、創新活力不強等堵點,破除國內經濟循環存在的結構性障礙,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形成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這完全符合我國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息息相關。
新發展格局著眼于宏觀發展整體布局,更加強調“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和“要牢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堵點”,進而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分別從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入分配體系、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等具體路徑去建設,這些不同的體系是構成新發展格局宏觀布局中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具體路徑,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重要依托。而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起來的標準,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只有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國民經濟循環暢通,達到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現代化經濟體系才算真正建立起來。
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了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了變化。勞動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無論是推動國內大循環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都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是通過自主創新突破尖端科學技術,充分解決關鍵核心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不斷優化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精準對接機制,使先進的科技創新成果及時順暢地轉化為強大的綜合競爭力,從而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掌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為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不斷提高對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要求,在做好基礎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但當前我國產業基礎能力發展仍相對薄弱,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發展尚存在體制機制障礙。一方面,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存在短板。一是核心零部件的產業基礎能力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二是數字化基礎技術體系存在不足,基礎科學建設較為薄弱。另一方面,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不暢。我國對于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與主導權較弱,產業鏈“斷點”“堵點”較多,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殺手锏”技術。國內市場對于創新內循環的牽引作用有限,產業化協同創新鏈有待進一步暢通。總的來看,缺乏關鍵核心技術,仍然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筑“安全可靠有韌性、動態平衡有活力”的產業鏈供應鏈,已成為挖掘我國經濟發展潛力的當務之急。一方面,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在一些已經形成國際競爭優勢的領域,進一步鞏固提升其國際領先地位,形成體現我國優勢產業的“殺手锏”技術。另一方面,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產供應體系。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縱觀當今世界發展大勢,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發展的客觀要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自主創新,絕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創新。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只有開放合作、海納百川,才能形成創新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增強產業鏈的韌性。構建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實行高水平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是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充分挖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內需潛力,按照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要求,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全球資源要素參與到國內經濟循環中來,全面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在開放合作中形成創新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進而增強產業鏈的韌性,從而實現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補鏈擴鏈強鏈,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隨著全球范圍內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國際合作的加強,我國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同國外的聯系更加緊密,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加強與國際高端產業鏈對接的同時,也加快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我們要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能力,在國際產業合作中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一方面,加快推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布局,提升我國企業“走出去”的能力,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戰略規劃上的對接,加強政策標準上的聯通,深化產業鏈供應鏈互補性合作。另一方面,構建國家應急預案和預警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增強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積極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能力建設合作,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人民日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新發展格局》一書,是“新時代新思想標識性概念叢書”之一,系統論述了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一本通俗理論著作,既有學術性又有學理性,為廣大讀者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充分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實踐要求提供了有益參考。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