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近年來,“保供穩價”一直是有色金屬行業的熱議話題,在原料供應緊張的大趨勢下,行業同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觸角伸向了海外資源開發和再生有色金屬綜合回收利用。
就海外資源開發而言,數十年的耕耘迎來了累累碩果,有色人不辭辛勞,地球上哪里分布金屬礦,哪里就有我們有色人的身影,如今產業遍布世界各地。從幾內亞來的鋁土礦、從南美來的銅礦、從印尼來的鎳和鋁土礦等等,有效保障了國內礦產品剛性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礦資源量和品位下降、進口礦資源來源國集中、國際形勢多變等不利因素依舊困擾著礦產品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在確保有色金屬產業安全和實現國際國內雙循環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屬回收產業幾乎在萬眾矚目中成長。國家積極鼓勵資源循環利用,近年來,大量政策相繼出臺;部分前瞻性企業已提前布局謀篇,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下游用戶對綠色低碳要求不斷升級。尤其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綜合回收再利用廢舊金屬資源可以節約能源、有效降碳,利于產業長遠發展。
“萬事俱備”,但“回收浪潮”的東風尚未來臨。
對鋰、鎳鈷、鉛等金屬而言,飛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給金屬回收產業吹來了蓬勃的春風。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我國已建成上萬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經國盛證券測算,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實際市場規模至2030年理論可達1406億元,鋰電回收整體市場規模至2030年理論可達2351億元。
人人皆談“靜待退役電池潮”來臨,上萬個回收網點已虛位以待,但往上梳理,政策體系尚未健全,回收源頭仍需規范,中下游來看,如今“雨后春筍”般的回收企業成長還需時日,商業模式還需探索,技術裝備亟待迸發活力。
就銅鋁等主要金屬而言,發展再生銅、鋁產業已成為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2022年年底,工信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提出,再生有色金屬“十四五”供應占比達到24%以上,明確指出到2025年再生銅、再生鋁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1150萬噸。2022年,國內再生鋁新投產、在建及擬建產能規模近1000萬噸/年,已成為投資熱點。
但目前再生銅、再生鋁產業發展仍處于爬坡階段,再生產業與原生產業相比規模體量均太小。獲取高品質再生原料仍是難題,拆解、熔煉水平難以匹配,保級回收進展緩慢,已成為制約再生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回收浪潮”真正來臨之前,我們并未“萬事俱備”,政策、技術、設備、人才、發展模式等等,依舊需要補足、更新、完善。苦練內功補短板,才能看潮頭奔涌,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