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儒
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為方針,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為導向,2022年在全省率先創新開展工業集聚區環境治理,重點實施環保規范化建設、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錨定靶向,緊緊抓住工業集聚區治理“牛鼻子”
工業集聚區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國家、省市高度重視工業集聚區的環境監督管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還將工業集聚區落實污染防治情況納入督察范疇。加強工業集聚區環境治理既是落實法律法規要求的政治需求,也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的硬招實招,更是推動工業立市、制造業當家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2022年,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高度重視,自加壓力,印發實施《深圳市工業集聚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深圳市工業集聚區環保規范化建設指南(試行)》《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工業集聚區生態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系列文件,率先開展工業集聚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由于工業集聚區沒有法定的概念,且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工業集聚區的概念定義、現實狀況大不一樣,珠三角地區大多屬于村鎮級工業集聚區,幾棟一園區甚至一棟一園區。因此,圍繞“治理誰”的問題,深圳生態環境局深入調研、查找文獻、借鑒參考,因地制宜確定環保領域工業集聚區的基本概念與分類標準,分成Ⅰ類、Ⅱ類、Ⅲ類。圍繞“如何治”的問題,堅持“分類施策、內外發力、試點示范、逐步推進”原則,細化建設指南,明確監管要點,實施環保規范化建設、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等措施,創新探索、勇于闖出一條符合深圳實際的治理路徑。相關經驗做法得到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同志的高度評價。
“內”夯基礎,穩步提升環保規范化建設水平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結合關于做大做強“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大力實施“工業上樓”計劃的要求,實施工業集聚區環保規范化建設,首批將20個工業集聚區納入試點,試點內容包含硬件軟件建設2項內容,涵蓋廢水集中治理、廢氣污染治理、固廢收運處置、健全管理制度4類任務,推進環保規范化園區建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打造“環保規范”“工業上樓”一體示范園區。衛光生命科學園瞄準全球生物技術前沿,結合環保規范化建設與“工業上樓”的相關要求,以創建“專業程度最高、公共配套最全、區域優勢最佳”“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三生融合)”“合成生物轉化為特色”的生物醫藥專業園區為目標,建成運行處理能力1000噸/天的廢水集中處理、集中供蒸汽、危險化學品中間倉等基礎設施。試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委托時代高科公司在園區整體運營管理、污染治理設施運維等方面實施第三方治理。目前,園區成功吸引深圳醫學科學院進駐發展,引入深圳灣實驗室、唐頤控股等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并與深圳灣實驗室共建“光明科學城國際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多措并舉構建環保規范的黃金珠寶產業發展高地。龍崗區作為黃金珠寶生產加工核心區,為建設綠色低碳、環保規范的黃金珠寶產業發展高地,李朗國際珠寶產業園、中和盛世珠寶產業園相繼成立環境保護管理辦公室,由個別部門人員兼職管理變為由人員裝備齊全的環保辦專職管理,落實園區的制度建立、企業準入、集中治污、環保信訪、應急處置等“全過程”環境管理要求。建成廢水集中治理設施、固廢收集暫存場所,統一收集、集中處理、達標排放進駐企業的生產廢水,解決進駐企業單獨設立危廢倉庫選址難、處置難、成本高問題與減少環境安全風險隱患。
加快推進集中治污助力行業企業集聚高效發展。坪山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作為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的“核中之核”。坪山區建設運營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一期二期、深港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產業空間,配套建設處理能力1萬噸/天的工業廢水集中治理設施及其污水管網,整體工程進度約80%,打造形成了生物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三大領域為核心,上下游產業鏈完整、集群效應顯著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此外,寶安區加快建設江碧環境生態產業園,配套建設10余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的生產示范園與處理能力5000噸/天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整體工程進度約85%,推動半導體、電鍍等行業集聚發展、集中治污。
“外”強監管,不斷增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從嚴格源頭防控、推進集中治污、加強監測監控、嚴格環境執法等方面發力,持續增強污染治理能力,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加強生態環境源頭管控。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綠色標尺要求。印發《深圳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遵守管控規定,優化產業布局,嚴格項目準入。對區域環評范圍內且區域環評的評價深度符合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要求的,產業園區規劃可科學合理、充分應用區域環評成果。加強區域環評、園區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銜接。印發《深圳市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在產業園區規劃環節,將“三線一單”成果作為編制產業園區規劃的重要依據,強化園區選址與“三線一單”銜接,督促落實污染集中治理等要求。在建設項目準入環節,實施分類管理,對完成區域環評并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清單的,納入重點項目審批名錄的嚴格審批,納入清單管理的執行清單管理規定即可開辦。對未完成區域環評的,按照環評審批管理名錄依法辦理手續。推動先進制造業園區完成區域環評。基本完成龍華九龍山數字城、沙井街道暨國際會展城片區、寶龍科技城、燕羅石巖街道等區域環評。寶安區深化區域環評結果的應用,打造區域環評“智能選址”服務系統,成功入選全國“2022智慧環保十佳創新案例”,推動傳統審批向主動服務轉變,減少辦理環評時間至幾十分鐘,95%建設項目可簡化豁免環評手續,預計一年為企業減少環評費用3000多萬元。
大力推進污染集中治理。建設廢水集中治理設施,解決小微企業廢水處理難問題。在光明區,依托光明水質凈化廠,整合水處理工藝,建設處理能力500噸/天的污水處理設施,以低于市場價的費用處理小微企業的清洗廢水,累計服務光明轄區企業600余家次,處理廢水4萬余噸,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緩解了廢水處理難題。在寶安區,鼓勵至清環保公司建設污水治理設施,收集處理寶安轄區小微企業的工業廢水。建設噴涂工藝“共享車間”,推動揮發性有機物高效治理。寶安區、光明區堅持源頭、過程、末端管控,采取龍頭企業自建公用的方式,探索建設10個機動車維修行業噴涂工藝“共享車間”,充分發揮共享公用、集中管理的優勢,減少汽修噴涂廢氣處理難、擾民投訴多的問題。建設工業固廢集中收貯場所,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水平。全市累計建成15個(規劃建設24個)服務片區的危廢收集處置場所設施,推進工業集聚區建設200余個工業固廢集中貯存場所,初步形成“片區+集聚區+企業”固廢閉環管理體系。龍崗區引導9家有技術優勢的固廢處置企業入駐集聚區開展“直營式服務”,規范收運收集貯存,減少環境安全隱患。
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執法。創新“環園碼”管理制度,強化數字科技管控。龍華區建立“環園碼”管理機制,將工業園區的環境信息集成到園區二維碼。監管人員登錄后可進行執法檢查留痕、問題整改下發、環保信息核對;園區管理登錄后可進行園區信息更新、固體廢物申報、佐證材料上傳。龍華區已完成177個園區信息更新,完成張貼66個園區“環園碼”。打造“點線面”監測體系,實施精準監控溯源。在寶安、坪山等重點工業集聚區的關鍵管網節點、水質凈化廠進水口等點位安裝60余套自動監測設備,并與600余家排污單位的自動監控設備上下聯動,構建形成嚴密的“點線面”水質監控系統,進行水質監測監控、智能溯源分析。2022年以來開展溯源執法行動10余次,排查企業200余家次,監督性采樣40家次,立案查處1宗違法排放重金屬的典型案件,刑拘2名嫌疑人。
加強“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嚴厲打擊環境違法。定期抽查檢查老舊工業區與環保投訴較多的工業集聚區,2022年以來排查整治314家“散亂污”企業。充分利用無人機、VOCs走航設備、在線監測等科技設備,加強非現場執法力度,辦理非現場執法案件260余宗,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