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紅線
摘 要:日前,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先后宣布,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經完成并公開發布,這是繼“18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引發群眾和媒體熱議。
人民政協報: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全新模式
2022年12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聚焦誰來監督、監督什么、怎么監督和結果應用,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制度安排和具體工作要求,規范和指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同時建成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綜合利用30余顆國內外衛星資源,聚焦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自動化掃描和識別地表的局部變化,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累計發現各類人類活動圖斑3萬余個,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黃河長江警示片拍攝等重大任務提供生態破壞問題線索2000余條,對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生態空間基本實現全覆蓋,形成了支撐和服務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衛星“天眼”。
“我們還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管試點。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出發,指導天津、河北、江蘇、四川、寧夏率先開展試點。聚焦重點人類活動,依托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將遙感監測提取的疑似問題線索移交有關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流域監督管理局進行實地核實,與地方開展會商,督促問題查處整改。”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負責人介紹說。
人民日報: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國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搞好國土空間規劃、建設主體功能區,是實現國土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嚴格保護的重要前提。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差別化的區域環境與發展政策,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有助于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要堅持保護優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在保護生態系統整體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劃定主體功能區是為了高質量發展、差異化發展、協同化發展。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重點是健全不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長效機制。比如,城市化地區要加強城中村、棚戶區等城市低效用地再開發和環境綜合整治,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治理精細化水平;農產品主產區要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嚴守耕地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確保守得住糧食安全、留得住青山綠水;生態功能區要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上,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確保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
中國環境報:讓生態紅線真正成為守護生態安全的護欄
近年來,各地不斷推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并加強“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國土開發格局不斷得到優化。一些地方對于生態保護紅線的剛性約束認識不夠,監管存在寬、松、軟等問題。
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對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作用的認識。生態保護紅線筑起了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其所保護的生態資源,承擔著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決不允許被任何人踐踏。各地要認清形勢,決不能抱僥幸心理,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真正擔負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要加強監督,杜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寬、松、軟等問題。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已投入運行,平臺綜合利用衛星資源,能夠及時監測預警生態破壞風險。各地要盡責履職,敢于動真碰硬,強化對生態保護紅線內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
要加快制度創新,為維護生態保護紅線提供制度保障。有了制度保障,各項監管舉措才能落到實處。各地要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不斷積累經驗、鍛煉隊伍,提升監管執法的有效性。
生態保護紅線是國家生態安全的生命線。守護生態保護紅線,事關子孫后代。各地要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讓其真正成為守護我國生態安全的護欄。
經濟日報:牢牢守住生態保護底線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只是第一步,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需要從多個角度穩妥施策。
首先,喚起公眾遵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意識。要加強對公眾生態保護紅線意識的培養。發揮社會組織在輿論宣傳、提供專業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企業形成集約環保的發展理念,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依靠科技創新賦能生態環境保護;通過政策優惠、購買服務等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紅線行動,將公眾遵守生態保護紅線的集體共識轉化為深化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守護生態安全邊界的全民行動。
其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智慧平臺建設。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數據庫和信息系統,以監管的智慧化、信息化助力高效監督。對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情況進行全方位監控,進一步加固生態安全屏障,切實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再次,建立各部門協同高效監管的工作機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管互聯互通模式,明確各部門和各級政府在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責任機制,明確生態保護紅線督察執法以及責任考核要求,及時發現生態破壞問題并監督整改落實,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
最后,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績效評價機制。發揮生態保護紅線在優化產業布局中的糾偏作用,持續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生產實踐的各個領域,將綠色GDP、環境承載力和改善生態環境等要素作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的績效評價標準,讓取得“生態政績”的干部得到重用。
微言微語
@黃花大怪獸:需要仔細研究,因地制宜,不能瞎搞“一刀切”。
@孤獨求單:嚴守生態紅線,建設美麗中國。
@小馮Crystal:生態紅線僭越不得,違法必究,守住青山綠水。
@克拉珊:我們不能污染了再來治理,這樣的成本會很高,而且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讓身邊的人引以為戒,樹立環保意識。
@lemon:建議各地自查自糾,是否還存在違法現象。
@劉兵天:對破壞生態紅線的違法行為零容忍。
@昵稱—名詞而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更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