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強?傅錦洪
初夏已至,萬物并秀。行走在茂名信宜市銀湖含章橋段,含章橋橫跨河兩岸美景爭相輝映,錦江河如綠色玉帶穿梭而過,岸邊行人三三兩兩悠然自得。沿著河岸,可以看到河里碧波蕩漾、銀光閃閃,兩岸的樹木、現代建筑倒映其中,融為一體,每走百步,都可見迷人的小景,美不勝收。
今年開年,信宜市城區東江河水生態治理項目獲評為2022年茂名市縣域發展最滿意的“生態環保”項目,這給信宜市在水環境保護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美景已成為信宜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
“信宜市堅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全面深化治水體制改革,打造了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推進科學治水、精準治水、依法治水,推動全市水環境‘長治久清向‘長制久清轉變。”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探索新機制
智慧賦能治水聚合力
俯瞰信宜城,大江奔流,內河蜿蜒,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信宜市共設楊梅河爽底坪斷面、鑒江高垌橋斷面、黃華江荷塘斷面、羅定江茂名出境斷面4個國考斷面,鎮隆斷面1個省考斷面和信宜水廠斷面、北界河斷面2個市考斷面。
“信宜市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但河道眾多,入河排污口也多,沿河多為居民區,這些都給河流生態帶來了壓力。”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相關負責人說。要保障整個生態系統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推動水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對水質和各類污染排放進行監測。而這些涉及水務、住建、城管等多個部門,需要多部門交叉管理。怎樣才能站在信宜共同體的角度,整合所有信息條線和資源力量,實現全局綜合保護?
針對信宜的實際情況,去年以來,信宜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探索現代化水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實施地方水環境治理和智能技術相結合新型治理模式,推進水污染防治智慧化、智能化監測和預警系統建設,打造了全省首個縣級水環境治理智慧模式。
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由信宜市政府和中山大學共同打造,以信宜市包括治污水、保供水、防澇水、美好水在內的“四水聯治”為目標,整合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等單位與水環境相關的所有數據,打破行政數據壁壘,解決數據孤島問題。
據中山大學——信宜水環境治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將相關部門的數據接入大數據中心,打通共享渠道,將各部門數據信息納入全盤“棋局”中,改變了以往數據分散、割裂的局面,這是平臺建設很關鍵的一步。還有一個亮點是,除了外部數據的全面接入,平臺物聯網應用中收集到的所有數據,也會經過智能分析、合并,實時補充進入數據中心,與外部數據融合成為更廣維度的超級數據庫。該負責人表示:“集成數據的智能化監測、分析、比對和應用,對我們全面掌握流域現狀,從而高效分析水生態環境的演變規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該中心現有專家技術團隊49人,有了技術的力量,信宜市在精準治污、專業治污上更有底氣。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的建設破解了信宜水環境綜合治理的諸多難點,“一盤棋”被真正下活了。
精準科學治污
讓源頭更澄凈
在2022年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曾發出警告,高垌橋國考斷面檢測到水質超標。隨即,一條告警信息發送至管理人員移動端應用終端上。
“通過移動端應用系統能查看接入平臺的所有實時監測數據和歷史數據、接收告警預警信息、查看數據統計分析結果、水環境事件上報、事件審批和統計結果查詢等,大大提高了便捷性和效率。”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相關執法人員說。
據介紹,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搭建了主要以水質監測無人船、水質監測分布式儀表、固定式小型水環境監測站等形成相對完整的感知系統;以排水管網水力模型和機器學習等先進方法和手段進行污染溯源和預測預警;同時,平臺將監測與監管相融合,做到分清責任、定位問題、解決問題這一監管閉環,并配套微信小程序提高業務便捷性,實現對信宜“污染源-管網-污水廠-河流-流域”的水環境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了信宜市水環境監管水平,成為政府工作上的良好助手和典范。
以信宜市境內鑒江流域為例,在2022年,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為高垌橋國考斷面提供水質超標預警告警共計70次,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實時消息,相關單位可及時了解斷面超標基本信息,并依托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提供的水質、水文、河道視頻等各類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定位污染來源。中山大學駐信宜團隊對超標斷面上游進行污染溯源調查共計17次,幫助查明水質超標原因并提出科學對策,及時使斷面水質恢復正常水平。做到水源保護區現狀全掌握、問題全知曉、管護全智能。
據了解,擁有借助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及相應的縣級水環境治理模式,信宜市的4個國考斷面、1個省考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大幅提升。據信宜市4個國考斷面地表水2022年月度采測分離考核數據顯示,4個國考斷面中,高垌橋、羅定江茂名出境斷面分別由2021年的年均值Ⅲ類提升至2022年的年均值Ⅱ類,而爽底坪、荷塘2022年的年均值在保持2021年年均值Ⅱ類水平的基礎上,減少了超標次數,說明了信宜市水環境治理工作穩中向好的趨勢。
“這是數字賦能、探索智慧監管的新成果。”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信宜市已在全市流域安裝2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6個水文流量站;鑒江流域沿江鎮(街)安裝了23套流域分布式在線監測設備;20家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口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全市安裝了33個水文三要素(水位、雨量、視頻監控)監測設備。這些設備的實時監測數據均上傳至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
“以前是單兵作戰,通過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我們現在可以對區域實行網格化監管。”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相關管理人員介紹,通過平臺自動定位和預警分析水質異常河段,從源頭上便能實現有效整治。
把好入河“閘門”
守護一泓碧水
2022年,信宜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檔升級,規范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開展設施裝備配套情況核查。充分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和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扶持規模場完善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4.59%,規模場糞污處理設備配套率達99.36%。同時,加強畜禽養殖排污監管,落實專人巡查制度,持續推進散養戶清理整治,嚴防禁養區已關停養殖場死灰復燃和非禁養區不經處理達標的養殖污水直排。2022年完成禁養區內331戶養殖場的規范整治。
信宜的治污探索,彰顯了政府以更大決心力度優先守護青山綠水。“以前養豬場的污水還排放到河流里,河水十分渾濁,經過治理,現在河道垃圾減少了,水更清了,空氣也清新了不少,把我們的城市襯托得更美麗了!”信宜市市民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概地說。
借助水環境網格化智慧監管平臺及相應的縣級水環境治理模式,信宜市實現水環境質量的顯著提升。據茂名市生態環境局信宜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研究總結了典型的縣域水環境治理特征,現有業務系統和架構對縣域水環境治理、配套縣域水環境治理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等具有普適性,并且建設周期短、投資較少;制定的數據接口、工作機制等各類標準可用于參考借鑒,是各縣域級可復制易推廣的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項目。
2022年1月4日,茂名市召開了全市縣域發展暨三大平臺建設現場交流會,采取“走、看、聽、學”的方式,實地考察5個縣級市(區)和3個經濟功能區項目建設進展,并進行投票測評。根據投票結果,信宜市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項目被評為本次交流會最滿意的“生態環保”項目,“茂名發布”“信宜發布”等官方微信公眾號和本地媒體都進行了報道。
久久為功,描繪責任底色;善作善成,方能寫好“水文章”。信宜市切實把“守護好一江碧水”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通過水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建設,全面提升了信宜市水環境現代化監管水平,幫助信宜市逐步實現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秀水長清格局,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成為全市水污染治理的“信宜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