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言
2014年前后,上海市相關高校為了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孤島”困境,即思想政治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出現“兩張皮”,探索相關課程中與思想政治有關的教育資源,挖掘學生人才培養方案配套課程中所蘊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課程思政”的概念由此誕生。
“課程思政”是指為了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綜合性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把思想政治培養作為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其次,教師要主動挖掘專業課程中蘊藏的思政內容,并搜集與之相關的思政資源;最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科學地將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專業課程內容中,從而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收獲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堅韌價值取向和崇高的政治信仰。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單元和要素,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實際上就是將學生所學的所有課程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不僅幫助學生“成才”,還促進學生“成人”。
2.《食品分析》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
《食品分析》是食品相關專業的基礎課,也是必修課。該課程立足食品行業檢測需求,著眼于培養、鍛煉、提升學生有關食品分析檢測的原理、方法和實驗技能,培養學生根據檢測要求選擇合理分析方法和分析結果的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食品生產、科學研究、食品監控管理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主要內容包括樣品的采集制備和保存、樣品的預處理、食品中一般成分的測定、添加劑的測定、礦物元素的測定、有毒有害物質的測定、微生物檢驗、包裝材料的檢測等內容以及實驗評價與數據處理等,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
2.1教學內容多,教學學時不足
在實際教學安排中,《食品分析》課程是教學做一體化,每次課3-4個學時。但是,《食品分析》內容多,操作繁瑣,而且樣品的預處理大多比較占用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深入介紹原理、演示實驗操作,難以提高學生對實驗操作原理的理解及規范學生實驗操作,不利于學生嚴謹工作態度的培養。
2.2生源不同,知識結構不同
高職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的學生有一部分是通過高考入學的,還有一部分是通過高職自主招生入學的,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另外,食品檢驗檢測技術專業的學生不全是理科生,還有一部分文科生,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同。
2.3教學方法單一,師生互動較少
常規的教學做一體化課程,都是教師在課堂講授實驗原理,簡述實驗步驟,學生進行實操并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之外幾乎沒有互動,學生也很難在課外有效地完成課程預習任務,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4考核方式單一,缺乏過程性評價指標
目前教學做一體化課程的考核指標有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構成,平時成績由出勤率和課堂紀律構成,期末成績主要參考實驗報告,考核指標單一化,不利于學生創新性和團隊精神的培養。
3.《食品分析》課程思政教育現狀
近年來,關于《食品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頗多。卿志星等分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并探討了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的融合點。研究者還分析了《食品分析》課程思政實施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認為在如今大健康產業背景下,培養食品從業人員的職業與道德素養至關重要,提升學生職業與道德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課程思政教育。景年華等認為課程思政教育集中于誠信教育、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周建紅等挖掘了《食品分析》課程各章節中的思政元素,并利用新的教學方法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基于課程思政,張永清等從教師育德水平提升、思政元素挖掘、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改進等方面對《食品分析》課程進行了教學研究和實踐。然而,目前課程思政建設研究多停留在對政策的解讀、經驗的總結層面,出現了“貼標簽”“兩層皮”等現象。
3.1思政教學內容在專業課程之間存在重疊
專業課程相關的思政教學內容一般是由任課教師自主選擇,可能導致同一個思政教學內容在相關專業課教學中多次出現。雖然,反復灌輸相同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但是也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等不利影響,甚至導致各學科之間不能協調配合、共同發展。
3.2課程思政教學資源不足
目前,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中選用的思政教學資源以案例為主,且多停留在表層的分享層次,很少能主動進行深層次的思政元素挖掘,甚至存在不當引申的問題,這種引申不僅難以達到課程思政教育的目的,還會嚴重影響專業教學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3.3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單調
目前,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有教師講授、學生自學以及學生分組研討;其中,最常見的授課方式是教師講授,教師講授的方式比較容易實施且占時少,但是容易流于說教。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研討對某個現象或者問題進行辨析,效果會得到顯著提升,但往往難以深入和系統化,沒有很好地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層次去培養學生系統分析問題的思維。
4.基于翻轉課堂的《食品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及路徑
在《食品分析》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構建“以專業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提升教師的德育水平,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建立食品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改革并優化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評價方法等手段,使學生在掌握食品分析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安全領域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具有扎實專業技能、較強社會責任感和良好職業道德的當代大學生,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基于翻轉課堂,以《食品分析》課程內容為牽引,通過深度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課前借助云課堂APP發送“學習資料+相關新聞報道”,課中利用講授法、引導法、拓展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分析的能力,課后在云課堂APP就課程相關案例進行線上討論。通過云課堂APP進行“線上”教學,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學,構建“課前講思政-課中串思政-課后顯思政”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食品分析》在食品領域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5.《食品分析》課程思政教育案例研究
以案例為突破口,通過講授法、互動分析、分組討論、線上研討等教學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中,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使學生學會尊重數據、尊重科學,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專業教學點與思政元素結合,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法治意識,形成“道德的底線和法律的紅線”,構筑食品安全防線(見表1)。
6.《食品分析》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6.1落實“課程思政”,政策是方向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育部高教司2021年末推出《教育部高教司關于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通知》和《教育部高教司關于開展專業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研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也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指明了方向。
6.2落實“課程思政”,領導是主導
學校領導應該在黨委的領導下,立足于學校的辦學特色,發揮領導的引領作用,不斷加強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著力營造“課程思政”教學氛圍,將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目標之中,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之中。組織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環節明確育人要求,定期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評選、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設計比賽等活動,營造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6.3落實“課程思政”,制度是保障
需要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建立常態化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獎勵機制,將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指標納入“優質課”的評選、督導聽課的評分體系之中,并與其績效評價掛鉤,以評獎、評優和績效為牽引,引導教師主動、積極地開展課程思政,激發課程思政長效開展的內在動力。
6.4落實“課程思政”,教師是關鍵
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地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首先,教師應該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其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個“要”: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再次,要學會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豐富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趣味性。在《食品分析》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基于翻轉課堂,借助講授法、引導法、拓展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等方法,構建“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課程思政理念,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優良品格的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6.5落實“課程思政”,資源是核心
充分的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是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先決條件,相關課程的任課教師都應該充分挖掘課程中的育人資源,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灌輸增強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三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結語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能兼備的有為青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課程思政”不是每堂課、每門課都要機械、教條地開展思政教育,那樣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要有效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同教研室的教師集體備課,結合各門課程特點,挖掘德育元素,避免同樣的德育內容重復性輸入的同時,進行系統化的教育。
本案例是基于翻轉課堂實現“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一次積極嘗試,德育元素的挖掘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課程內容、貼近社會,課程實施過程堅持春風化雨的方式進行滲透式教育。從課堂教學情況看,德育元素在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隨風潛入夜”,教學效果良好。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對課程思政內容灌輸形式最形象的描述,思政內容的灌輸應注重啟發,遵循教育心理學提及的“從認知、認同到內化”的原理,而不是填鴨式的傳教。在今后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堅持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讓課程思政工作“潤物細無聲”,真正實現高校課堂價值引領、知識教育、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基金項目:
全國食品產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2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編號:SHK2022001,SHK2022002)。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技工程項目(2022xjzr018)。
2022年度省級高校科學研究項目(2022AH052061)。
作者簡介:
張瑜(1988.03-),女,漢族,安徽阜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