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東
摘要:民族舞是一種由民間流傳而來,受民俗文化制約影響,以自娛為主,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的舞蹈形式,具有地區及民族集群性特征。由于我們國家地形多樣,民族眾多,每個民族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和宗教、地理環境及民風民俗,這也使得各民族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字、風俗、音樂及舞蹈。其中舞蹈是起源于民間,并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廣泛傳播的一種生活載體,也是一種民族文化表現形式,而這些舞蹈構成了我國豐富多彩多元化的舞蹈形式。為了更深入了解民族舞的表現特征,應從舞蹈運動整體分析,從“形”“神”“勁”“律”入手,了解民族舞的神韻及獨特美學藝術。
關鍵詞:民族舞表現特征形神勁律
民族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舞在不斷的發展中帶有不同時代、地域的特征,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寶。民族舞受不同生存環境以及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和表現形式,按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因素,可將民族舞分為漢族舞蹈、苗族舞蹈、羌族舞蹈、傣族舞蹈等類型,不同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不同。形、神、勁、律是構成民族舞獨特風格以及藝術美的關鍵體現,了解民族舞的神韻及獨特美學藝術.應從形、神、勁、律層面入手,感知民族舞的魅力,體驗民族舞的美學藝術。本文在研究的過程中,從形、神、勁、律不同層面出發,對民族舞的表現特征以及藝術美進行鑒賞。
一、“形”是民旅舞的直觀表現
(一)舞蹈動作的身體姿態
“形”是民族舞的外部表現形式,具體來講,可以將其理解成舞者的外部肢體動作,舞者在舞蹈的過程中通過身體體態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身體姿態,這也是“形”在民族舞中最直觀的表現方式①。舞蹈者將不斷變化的動作進行流暢的銜接,最終展示出最后的舞蹈作品,但在對舞蹈“形”的分析中,舞蹈的具體形態以及銜接的過程多可以被稱之為“形”。“形”是通過舞蹈者的身體姿態將舞蹈中的具體情感進行表達,是民族舞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也是最具有主觀性的變現內容之一。“形”對舞蹈者的要求較高,其中包括動態和靜態的切換以及不同運動狀態下舞蹈者的身體姿態,在動與靜轉化的過程中,既要將各個動作進行流程的連接,同時在表現的過程中應將舞蹈者優美的姿態進行展示。民族舞舞蹈者的身體姿態包括“擰、圓、曲、輾”等等,不同的民族舞類型,舞蹈者的身體姿態展示不同,或剛勁有力、或柔美似水。但不可否認,“形”貫穿在民族舞表現的整個過程中,是民族舞最直觀的表現。
(二)舞蹈動作的連貫性
舞蹈動作的連貫性也是“形”在民族舞中最直觀的展示,由靜到動以及由動到靜的變化在民族舞的表現中均被賦予了運動的法則。在傳統的戲曲中,由動到靜又被稱之為亮相,是指一切運動產生的起點。民族舞雖不同于戲曲,但在舞蹈的過程中十分重視舞蹈者動靜姿態的表現,要求舞蹈者在展示民族舞表達內涵同時,要注重舞蹈的連貫性。民族舞的動作幅度較大,在舞蹈的過程中呈現著瞬息萬變的狀態,為進一步體現民族舞美的形態,在舞蹈的過程中更強調動作的技術性和藝術性②。“聲韻”的練習是民族舞舞蹈者訓練的基礎,在聲韻練習的過程中將動作的流暢性發揮到極致,在民族舞中,一頓、一動都是有考究的,舞蹈者要通過自身對舞蹈的理解,通過對動作流暢性的展示,將民族舞的內涵以及藝術美進行展示。像蒙古舞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將蒙古民族人民豪放、勇敢的性格特征進行表現,因此,在動作表達的過程中需要將上身后傾,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在動作變化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停頓,同時跺腳的步幅以及節奏也是表現民族舞不同的關鍵之一,將抬手、跺腳、掐腰等動作進行連貫,在舞蹈中更能體現蒙古舞的形態,表現蒙古舞的魅力。
(三)不同民族舞“形”的對比
動作形式是不同民族舞具有的不同表征以及藝術形式,而“形”的差異通常通過動作特征來表現。民族舞在表現的是過程中與現代藝術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民族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加強調用人體動作的畫面和線條等內容來展示,表現出民族舞的藝術美。不同的民族舞在表現形式以及舞蹈者的自提形態中具有差異性,因此也展示出不同民族舞“形”的不同。傣族舞在表演中,重視無道則的舞姿形態,講究手臂各關節彎曲形成“三道彎”,且在表現中,手與腳向同側形成“一順邊”,在轉圈以及轉彎中都強調順邊的美感。蒙古舞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展示蒙古族人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蒙古舞在表現過程中,舞蹈者的體態更呈現出“硬肩”“聳肩”的形態,且手臂微微前夾,肩部扭動發力猛而快。蒙古舞的舞姿包括“繞圓”“橫擺擰”“擰轉”等@。而藏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更多呈現出弓腰、曲背等體態、維吾爾族舞也是我們常見的舞種之一,維吾爾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以昂首、挺胸、立腰為基本的舞姿形態,在表現中多轉圈動作,舞蹈充分運用頭、肩、腰、臂、肘、腕、膝部直至腳部,動態多樣、造型優美。不同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展示出不同的肢體形態,這也是不同民族舞“形”的區別,但不難否認的是,正因不同民族舞“形”的不同,采給觀眾帶來了不同美的體驗。
二、“神”足民族舞的靈魂體現
(一)民族背后的風俗與宗教信仰
“神”是賦予民族舞精神內涵的重要表現,民族舞中的“神”包括神韻、氣質以及神采等內容,正因有“神”,民族舞才被賦予靈魂。我國文化藝術評論中,神韻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從詩作到繪畫再到音樂等,所有藝術形式的表現均離不開神韻。神韻是民族舞生命力的體現,是指在創作以及生成的過程中由“心意”和“氣”共同組成的產物。“神”是民族舞的靈魂體現,民族舞在生產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各民族、地域歷史文化的賦予,在發展的過程中體現文化、語言、習俗的特點,是民族背后風俗與宗教信仰的特定內容。各民族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均帶有本民族獨特的地域風格,因不同地方文化歷史來源的形成不同,對各民族的形成以及產生均產生不同的價值,人們在本民族中,其勞動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均有著不同的發展歷史,這也導致不同民族舞在發展的是過程中帶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其表現的具體文化內涵有所不同,其“神韻”的表達也具有差異性④。民族舞中的“神韻”是不同民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寄寓和向往,受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影響,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
(二)舞蹈神韻的具體化
民族舞本身就是風格相對穩定,用以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在發展的過程中受不同民族文化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展示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民族舞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將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融入到民族舞表達中變革和發展。神韻以及“心意”原本是舞蹈者情緒以及心態內涵的表達,但在不斷的發展中,轉變成,自覺通過意識、意念以及感覺來支配舞蹈動作,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不在是單純的完成相關的動作,而是在表現的過程中賦予對美好的寄寓,表現自我的情感@。比如,民族舞在發展的過程中,舞蹈神韻逐漸具體化,自覺的將意識活動中對相關認識加以藝術的思考,將具體的思想內涵,采用動作的形式進行表達,在舞蹈表達的過程中將動作想象成“飛翔的雄鷹…‘風吹的柳條”以及“變化的云彩”,將抽象的思想內涵采用具體實物的形態進行表現。比如朝鮮族居住在中國東北部山清水秀的長白山,保持著尚白、敬老、喜潔的習俗,并把鶴作為長壽、幸福的象征,朝鮮族舞蹈的形態特征體現在手如翠柳飄拂、步如丹鶴,即悠邁的“鶴步柳手”動作風格中,體現出一種平穩細膩、莊重大氣、瀟灑剛毅的特征。朝鮮族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尚白、敬老的思想通過“鶴”的形態進行表現,這種精神內涵的具體化,也為朝鮮舞增加了意蘊,體現了朝鮮舞神韻的具體化。
(三)不同民族舞“神”的對比
民族舞具有較高的感染力,在動作姿態以及精神內涵的表現中具有著其具有象征性的精神或物質文化形象。不同民族的文化民俗以及宗教信仰成為了民族舞神韻的基本體現,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民族舞聲韻的不同表現中,也是民族內在涵養以及氣質風貌的具體表現⑥。不同民族舞受各民族地域、歷史以及文化的影響,造就了不同民族舞“神”的不同。比如,傣族主要位于我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孔雀、大象視作民族的吉祥物,傣族舞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孔雀”與“象”的意境融合在舞蹈中,在表現的過程,其“三道灣”等舞姿形態均以孔雀、象的形態為模板,強調孔雀與象的姿態和意境。藏族主要分布于我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等地區,是我國歷史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藏族宗教信仰歷史悠久,其中藏傳教、伊斯蘭教以及天主教等宗教盛行,宗教信仰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也為藏族舞的發展提供了“神”的來源,加之藏族以青藏高原為主要生活地,在歷史發展中,農業以及畜牧業發展歷史悠久,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也導致藏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更多以弓腰、曲背等體態最為常見。藏族人民對宗教的信仰是人民生活的基礎,在藏舞的表現中也體現著藏族人民的虔誠以及純潔之意蘊。蒙古舞在表現的過程中更加突顯蒙古族人民對圖騰、勇士等精神的表達,蒙古舞重視展示蒙古人民勇敢、豪邁的性格,在舞蹈發展過程中,將狩獵以及猛獸的姿態融入到舞蹈中,形成抖肩、跨步等粗獷的肢體動作。
三、“勁”足民族舞的層次體現
(一)舞蹈動作節奏、層次及力度
民族舞中的“勁”不同于傳統對單一“力量”的認識,而是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更加重視舞蹈的層次感,做到剛柔并濟。民族舞音樂具有感染性,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既要體現民族舞動作的感染性,同時更強調動作的節奏和律動。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其節奏往往與2/4拍、3/4拍以及4/4拍的節奏不同,在無規律性中尋找規律,“動靜結合”“快慢共進”是民族舞最典型的節奏變化⑦。民族舞的“勁”體現在“動”與“靜”之間的結合與轉換,民族舞演員在具備“形”“神”之后,需要掌握民族舞的節奏和層次,在表現的過程中以動靜結合的方式進行表現,以“陰陽頓挫”“輕重緩和”的方式體現“勁”的魅力。民族舞中的“勁”是不是現代舞中“高潮”的表現,現代舞的表現中,其“勁”表現在副歌上,是整個舞蹈的高潮,這種高潮是沒有轉折的,更接近于“U”形的表現形式。而民族舞的“勁”則是在動與靜、剛與柔的表現中體現出來的,民族舞的“勁”更強調舞者對舞蹈動作節奏、層次以及力度的把握。民族舞的“勁”體現在“曲折”的舞蹈表現形式上,與現代舞的“高潮”不同,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通過舞者對節奏以及層次的把握,使得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能出現轉折性。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有“輕重”“長短”“緩急”以及“延伸”的區別,舞蹈更具有層次感和延展性。
(二)亮相勁頭
亮相是民族舞表演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展示民族舞“勁”的關鍵步驟,舞蹈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同民族舞亮相的姿態以及動作不同,在表現的過程中展示出不同的亮相勁頭。民族舞的亮相中“勁”的不同與民族舞音樂以及舞蹈神韻有關。亮相的勁頭與音樂的關系,舞蹈和音樂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舞蹈是音樂的外觀形式,是音樂內容的具體展示,在表現的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內涵。民族舞的“勁”在一定程度上受音樂表現的影響,其舞蹈層次以及動靜、緩急的變化,在發展的是過程中也與音樂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關系。民族舞在亮相的過程中,隨著音樂的跌宕起伏產生不同的表現效果。比如,在音樂聲起、瞬間停止前,舞蹈者在亮相動作展示的過程中要做到干凈、利索,且能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尋找最佳的亮相點,這就要求舞蹈人員在表現的過程中八把握音樂的具體節奏,在亮相的過程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和出點,掌握音樂變化的節奏,展示民族舞動作的層次⑧。二是民族舞亮相中的勁頭與舞蹈的神韻有關,比如,在維吾爾族舞表現的過程中,舞姿以昂首、挺胸、立腰為基礎,要表現舞者舞姿的優美,因此,在維吾爾族舞亮相的過程中應做到快、亮以及保障舞者姿態的優美,這些要求就需要舞者對“勁”有足夠的把握,在亮相的過程中能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掌握亮相動作展示的力度,表現出民族舞的獨特美和神韻。
(三)不同民族舞“勁”的對比
不同民族舞之間擁有不同的力度、節奏,這也呈現出不同民族舞之間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及地域文化特點。不同的節奏和力度是民族舞不同“勁”的體現,在研究和分析中,為不同民族舞“勁”的對比提供方向以及實踐的支持。比如,藏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具有自身的節奏,在“碎踏”工作要領中,舞蹈者要實現2/4中速,一拍一步“碎踏”進以及一拍一步“碎踏”退的節奏,其4拍的動作要領應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轉,體對七方向。雙手由外及里“抹”,或雙手由里及外“攤”。在表演的過程中組中表現的節奏以及層次感。同時,藏族舞在表演的過程中強調對力量的把控,以踏步等大幅度、剛勁的動作為主,同時在表現的過程中輔以碎踏、半環轉等微小動作。模仿孔雀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更加重視舞者肢體的柔美,同時強調“剛柔并濟”“動靜配合”的節奏感,用以將孔雀的姿態進行展示。傣族舞在表演的過程中以音樂的抑揚為節奏,強調動作上下以及左右的起伏,重視肢體的舒展和柔軟性。朝鮮舞在表演的過程中以“輕”“柔”為主要表現形式,在表現的過程中采用緩急結合的方式,將“鶴”的姿態進行展示,要求做到緩急相結合的舞蹈節律,朝鮮舞的“勁”以“柔”為主,強調對力量的把控,相比于蒙古舞以及藏舞的放力,朝鮮舞更表現為以收力為主。
四、“律”是民族舞所遵循的規律
(一)“正律”與“反律”
“律”是民族舞至關重要的內容,在表現的過程中通過民族舞蹈的動律能實現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的繼承和傳播。“律”是神韻形態的表現,在舞蹈的過程中強調舞者以自身的手、眼、腳以及胯等部位為基礎,在表現的是過程中將各部位的造型以及動作放置在準確的位置。“律”不同完全等同于“律動”,律是“律動”更寬泛的概念,是指舞者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將自身各部分以及展示的動作在具體的歸束內完成,以達到四肢、軀干的靈活和協調發展。民族舞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要做到全身上下的配合,比如眼睛和手的配合以及上身與下身的配合等,在肢體協調以及配合的過程中,將自身的律動準確的進行展示,以表現民族舞的“形”。“正律”與“反律”是民族舞發展以及表演過程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是民族舞遵循的規律。民族舞的“律”包含審美特征下自身的律動以及運動中依循的規律,這也是民族舞具有穩定性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不同民族舞區別于其他的關鍵。“正律”與“反律”具有不同的內涵,“正律”是指在表現表演過程中,按照動作的先后順序以及內在的邏輯性,在表演過程中將連貫的感覺進行表現。舞蹈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一氣呵成,能保障動作的流暢性以及穩定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出現舉右手,身體出現左傾的趨勢,這種“順利”,自然而然的動作變化便被稱之為民族舞中的“正律”。但民族舞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存在不順的“反律”,“反律”是民族舞蹈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不同民族舞區別于其它舞蹈的關鍵,“反律”是指舞者在舞蹈的過程中,舞蹈動作的表現不是“順利”進行的,在應該正向的古城中突然出現轉向等。比如,一個動在表演的過程中的走勢是向左的,但“反律”影響下,動作會急劇向右變化,也或者向前的動作急劇變化為向后等。“反律”的產生是民族舞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民族舞發展獨特性的重要表現。“反律”在民族舞中具有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得民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呈現出其不意的變化效果。但無論是一氣呵成的“正律”還是峰回路轉的“反律”,他們都是民族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古典舞舞律精奧之處。
(二)不同民族舞“律”的對比
比如,傣族舞的基本動律包括正面起伏、旁邊起伏以及腳部的正步起伏等,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后仰.脊椎對著腳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同下垂一樣,注意節奏緩慢,這就是傣族舞的正面起伏動律。傣族舞的旁邊起伏則是指在表演的過程中,舞者下沉時,整體向右垮,雙膝呈現出彎曲狀,左膝蓋微微覆蓋上右腳膝蓋,保持下身不動,上身向左,頭向反方向做出,反方向動作同上基本一致,舞者下沉時,整體向左垮,雙膝呈現出彎曲狀,右膝蓋微微覆蓋上左腳膝蓋,保持下身不動,上身向右左,頭向反方向做出。蒙古族舞蹈在表演的過程中應受到蒙古族文化以及蒙古人性格的形象,其節律以明快為主,舞步輕捷。在表演的過程中大多以“正律”為主,在表現的過程中舞步一氣呵成,具有渾然天成的特點。蒙古舞的“律”體現在明快的節奏與一氣呵成的“正律”中,一是因為蒙古舞在表現的過程中以表現蒙古人爽朗、勇敢的性格為主,舞律表現中不需要進行出其不意的表現,“反律”也不符合蒙古人爽朗、勇敢、直率的性格。因此研究發現,不同民族舞“律”的不同也與民族文化以及舞蹈“神韻”等因素有關。其次,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表現為“反律”,在踏步以及轉身等動作的表現中,更具有奇峰迭起、出其不意的效果,藏舞在表現的過程中,存在“反律”主要體現在其舞步的“不順利性”中,從出其不意的舞蹈中展示宗教的神秘色彩,為民族以及宗教的發展添上一層新衣。無論是“正律”還是“反律”,都體現出不同民族舞的獨特性和藝術美,從民族舞的“律”中映射著“形…‘神…‘勁”的影子,說明在民族舞的發展中,“形”“神”“勁”“律”相輔相成,共同造就民族舞的藝術美。
五、結語
民族舞蹈種類繁多,具體表現形式和表現特征均不同。在我國悠久歷史積淀中形成了豐富多彩且多元化的舞蹈,種類豐富,如藏族舞、蒙古舞等,這些民族舞獨具特色,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在不同民族舞的研究中發現,“形”“神”“勁”“律”是民族舞發展的關鍵,也是造就民族舞區別與其它民族舞的重要依據。“形”“神”“勁”“律”四者之間相互聯系,在共同聯系的過程中延伸了我國具有獨特性的民族舞,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貢獻了力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歷史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加強對民族舞的研究,為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力量。
注釋:
①熊黎明.多元文化語境中民族舞蹈“產業化”的藝術批評及其價值取向——以《云南映象》為例[J] .2021,l(2011-3):056-061.
②周若蘭.從音樂美學視角來看待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意義——以畢節茴族支系紅線苗的花山節為例[J]北方音樂,2020,40 (8):299-303
③李芳.民族舞課堂教學與文化白信的培養——以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十九大思想進課堂”公開課實踐為例[J] .2021,1(2018-17):036-037
④索丹娜.民族風情在舞蹈教學中的表現張力分析——評《民族舞蹈技能訓練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1,1 (2):971-972.
⑤吳旭敏,郭安舞蹈理論與技巧在民族舞蹈中的價值體現——評《20世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理論研究與經典作品賞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2,I (2): 542
⑥王淑婷.中國民族舞蹈在小學文化教育中的應用與傳承一以《布依板凳娃》教學設計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l(19):328-331
⑦鄭黎明,王丹,馬英超三維動畫角色設計中融人民族藝術元素試探——以《云南映象》民族舞蹈服飾元素為例[J]西部皮革,2020,42 (1):188.
⑧劉燕,以美培元,以舞傳承:高校民族舞蹈美育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一以《最炫民族風:中國民族舞蹈的動作實踐與作品賞析》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