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動蕩中的“鋰”產業,恰恰意味著新興產業的飛速崛起和加速迭代,也意味著問題必將重重浮現,又將逐個被攻破解決。
聚焦鋰資源熱點問題,適應新發展格局,加速推動鋰產業高質量發展,3月29日,2023年中國(南昌)鋰業大會暨第八屆鋰資源高峰論壇在江西南昌召開。
會議召開前夕,3月20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跌破30 萬元/噸關口,報價29.3 萬元/噸,此時距2 月底跌破40萬元/噸不到3周時間。但價格下跌并不完全意味著無謂的恐慌,記者從會議現場了解到,相比于60 萬元/噸時的“虛浮”,業內人士雖對此時價格下跌速度存憂,但對鋰資源產業中長期良性發展持看好態度。
動蕩中的“鋰”產業,恰恰意味著新興產業的飛速崛起和加速迭代,也意味著問題必將重重浮現,又將逐個被攻破解決。
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越來越重視,紛紛將鋰資源和石油資源一樣列為國家戰略資源,勘探開發項目不斷增加。
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參與國際鋰資源配置的難度與復雜性在不斷加大。作為關鍵的新能源礦種,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不斷加大對鋰資源開發利用的管控限制,嘗試加強對鋰電產業自我閉環產業鏈建設。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組建資源聯盟、力圖將中國排斥在供應鏈之外;資源所在國紛紛調整資源戰略,我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玻利維亞的投資只能參股、不能控股、主導開發程度降低;2022年11月,加拿大工業部要求中國有關公司立即剝離其在加拿大鋰資源項目的投資,2023年2月,墨西哥總統宣布將墨西哥的鋰資源國有化等等。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統計分析,2022年我國從國外進口鋰輝石精礦約284萬噸,鋰行業原料對外依存度約為55%。我國鋰產業歷經多年發展,在產業規模、技術經濟指標、綜合競爭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實力強勁的中國鋰產業不得不面臨資源可能被“卡脖子”的困境,這是行業人不得不面對并需要努力解決的困局。
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出國門,參與國際鋰資源配置、參與全球鋰產業競爭幾乎是必然而又艱難的選擇。據海關統計,2022年我國基礎鋰鹽、鋰電正極材料、鋰離子電池的進出口量都同比大幅增加,進出口量創歷史新高。外貿的增長表明我國鋰行業企業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持續擴大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
從60 萬/噸到30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攔腰斬斷,本質是供需關系的變化。
2022年,鋰鹽價格高位震蕩創歷史新高。鋰電池產能、正極材料產能、鋰鹽產能的高速擴張引發鋰鹽市場供需緊張,鋰價一路高歌,鋰資源企業喜笑顏開,中下游企業苦不堪言。
今年以來,受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終端需求增速減緩、燃油車打折促銷、國際油價下跌等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影響,鋰鹽價格節節下挫,不僅給原料端企業帶來困惑,也給中下游產業鏈帶來不確定性。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常委、副會長兼秘書長段德炳回顧了鋰產業近3年發展的“高光”和“困難”。他說:“如果把時間段從2020年3月到今年3月作為3年來考量,鋰市場價格的變化與資源爭奪無疑是業內外各界重點關注的焦點。3 年來,我們經歷了每噸價格從4萬多元短時間暴漲超過60 萬元、資源企業賺得盤滿缽滿的喜悅,也經歷了短時間從每噸60多萬元攔腰斬斷、斷崖式下跌的恐慌與焦慮。”
“供需錯配”導致鋰價高歌猛漲,“價格下挫”是否意味著供需關系變化到達拐點呢?
開年以來,鋰電產業上下游的供需錯配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上游部分產能陸續釋放,國內部分新的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項目開始投建,部分企業也對原有生產線進行了升級改造。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會長趙家生在《2022 年中國鋰產業報告白皮書》中點出了對產能過剩的隱憂:“2022年,國內鋰電正極材料和鋰電池企業公布的投資擴產項目多達102 個。”趙家生說道,2022 年年底,工信部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工信部門摸清當地鋰電池制造及原材料供需現狀,指導企業有序擴大生產規模,避免低水平建設和盲目擴張。
“亞洲鋰都”宜春近兩年掀起了采礦狂潮,當地陶瓷企業紛紛轉產選礦,而在鋰價下探后,當地“采礦熱”也開始降溫,此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多家大型鋰礦相關企業在宜春建設的產能陸續開始投產,這場鋰業馬拉松,對有些人來說已是終點,而對有些人來說,恰到精彩的中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從上游資源端看,鋰資源開發熱度未退,工藝技術流程不斷優化。趙家生指出:“目前,我國鋰輝石提鋰工藝正在向智能化邁進,鹽湖提鋰、鋰云母提鋰工藝不斷優化,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其生產的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等產品質量國際領先。”除海外積極投資、國內技術迭代外,回收風潮蓄勢待發,等待電池退役潮正式來臨,為產能需求補上缺口。
中游電池產業在競爭中飛速發展。鋰電池產業也處于技術快速迭代期,電池技術多元化發展;鈉離子電池強勢入局,加速產業化,2022年多家鈉離子電池產業鏈公司獲得融資,未來或將在部分領域替代鋰電,占據市場。
往下游看,車企內卷,“價格戰”“份額戰”打響的背后,是更加瞬息萬變的市場、更加成熟創新的技術以及更加血雨腥風的新競爭格局。但不可否定的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向高端化、國際化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唯創新者,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2023開始,全球鋰資源新增產能將迎來更充分的放量,2022年全球經備貨調整的鋰需求為81 萬噸LCE,預計2025年達到180萬噸LCE。”《2022年中國鋰產業報告白皮書》中指出,“2023年新能源汽車終端消費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汽車產業依然處于‘換道超車’的關鍵期,因此依然享受到較強的政策支撐,不至于出現增長失速風險,但2023年的銷售增速預計會放緩。”
鋰電產業正處于轉型關鍵期,無論是獲取資源的重重困難,還是鋰價的動蕩不安,都是中國鋰產業飛速發展必將面對的問題。
“問題的產生來自發展,解決問題的途徑依賴于更健康的發展。”段德炳強調。
他希望鋰企業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鋰電賽道仍然是大有可為的黃金賽道,歷盡艱辛自主建立起來的我國鋰電全鏈條基礎優勢依然穩固,鋰資源行業乃至我國鋰電行業發展仍將“長風破浪,未來可期”。二要守住安全底線,保持理性發展。應緊抓資源這一主要矛盾不放松,不斷提高鋰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努力暢通鋰電產業國內大循環。三要做好自己的事,打造產業命運共同體。上中下游企業都應堅定樹立鋰電產業命運共同體意識,扎扎實實做好自己的事,主動融入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