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好各門學科基礎的關鍵階段。為促進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不可忽視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勞動教育。在推動“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勞動教育;策略;“雙減”
作者簡介:徐曉梅(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教師需重視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通過勞動教育讓小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熱愛勞動,享受勞動所帶來的愉悅感。而傳統的勞動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這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課業與心理壓力,阻礙了學生的成長。隨著“雙減”政策的全面實施,教師應轉變原先的勞動教育理念,積極地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提高勞動教育的水平。
一、放手,讓學生出彩
(一)轉變觀念,培養勞動意識
隨著時代的變化,勞動教育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保障勞動教育的整體效果,教師需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從思想上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還需在勞動教育課程中,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從勞動中收獲快樂,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致力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只有將學生的勞動興趣激發出來,才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解放其雙手,真正保障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
如“塑料毽子巧制作”的主要教學目的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探究,運用自己的創造思維和能力,制作出有創意的塑料毽子。為了讓學生享受勞動課堂的學習,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想、大膽試、充分做、盡興玩,讓學生在每節課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可以自由活動。在具體的教學安排方面,教師可以按照“教師示范、學生做”的思路,邊示范邊講解,讓學生把握細節,鼓勵學生及時向教師提出疑問。在學生做的環節,教師不應讓他們局限于教師講解的制作思路,而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積極進行創造與嘗試,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指導,如果學生遇到困難,就需要為學生提供思路,給學生自主想象與探索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享受勞動的過程。
如果在勞動課堂上采用原先的教學方式,將很難調動學生的勞動興趣。因此,教師需適應新時代下的教學要求,轉變勞動教育的觀念,將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
(二)知行合一,培養動手能力
勞動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勞動。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勞動課堂上的地位,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勞動教育的相關理論,而且需要在課堂上或者在課下,給學生更多動手的機會,使學生能夠將理論學習與動手操作有效結合起來,用實踐檢驗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1]。小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的生活經驗尚不豐富,未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因此教師需通過組織各種各樣的勞動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大膽動手。
如在“開學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為了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一系列的勞動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學習了這部分內容以后,做好開學前的準備,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開學前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如一些學生認為需要整理書包,準備好文具與課本;一些學生則認為需將上學要穿的衣服提前準備好,還需在上學之前整理好自己的房間。之后,教師圍繞學生開學前的準備,帶領學生動手制作文具、包書皮和整理書包。教師通過在課堂上開展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激發參與的興趣,并在參與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操作能力,掌握生活技能。
勞動教育作為小學階段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在學生成長中意義重大。為保障勞動教育的成效,使每個學生都具備動手能力,教師需始終堅持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抬手,淬煉學生意志
(一)立足生活,挖掘勞動素材
在對小學生開展的勞動教育中,即使教師對于他們的勞動給予了有效的指導,學生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也有可能會犯錯或者遇到難題。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生活化教育,從生活中挖掘勞動素材,讓學生將勞動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勞動中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當然,勞動素材的挖掘不應只由教師來完成,還需學生的參與。同時,每個學生都需要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充分意識到勞動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淬煉自己的意志。
如在“幫助父母”這一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鑒于多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在家長和教師的影響下具備了勞動能力,也很享受勞動的過程,為提升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教師以這樣的問題導入:“同學們,你們放學回家后會幫父母做家務嗎?”學生們聽了這個問題,紛紛做出自己的回答。對于回答“會”的學生,教師給予了表揚。而對于回答“不會”的學生,教師則告訴他們:“我們的父母是非常辛苦的,他們要操持家務,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在空閑時還需關心家里的長輩與小孩。你們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隨后,教師讓學生圍繞“可以給父母做什么”展開討論,并帶領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掃地、擦桌子、洗碗的勞動訓練。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這些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勞動,可以將勞動教育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將學到的勞動技能應用于生活。
現實生活中很多勞動的內容都可作為勞動教育的素材。教師為更好地推進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需在勞動教育中聯系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組織各種各樣的勞動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
(二)海納百川,糾正學生操作
不同學生在思維能力、操作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勞動活動時,難免會出現操作錯誤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氣度,允許學生犯錯,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不應一味地責怪學生,而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勞動學習,感受到勞動的樂趣,從而愛上勞動。一旦學生在自主參與多種多樣的勞動體驗時遇到困難,教師就應該適時提供幫助,給學生試錯的機會。
如在“做毽子”的活動中,筆者班上的一名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未理解剪毽羽時“不要超過折痕”的要求,在實際制作時采用的方法不正確,未剪到折痕處,導致剪出的毽羽羽毛雜亂。筆者發現了這名學生的錯誤后沒有立即糾正其錯誤,而讓這名學生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這名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操作進行對比,發現其他同學剪出的毽羽非常整齊,自己的操作是錯誤的,并在周圍同學的幫助下剪出了比較整齊的毽羽。由此可見,教師在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不應該急于糾正學生的操作,而應該給學生機會,在學生勞動的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探究,在探究中有所收獲。
當學生在勞動中犯錯時,教師需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探究與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勞動邊思考,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淬煉自己的意志。
三、攜手,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整合資源,體驗勞動樂趣
如果勞動教育單單依靠教師的理論教學,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為全面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資源的整合,借助多方力量,給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資源。教師可以融入傳統節日、節氣等元素,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流流汗、彎彎腰、動動腦,積累勞動的經驗,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在班級內組織“弘揚勞動精神”的主題活動,在此活動中讓學生說一說節日的由來、歷史和習俗,或者講一講勞模的事跡。又如,在立夏來臨之際,教師可以給班上的學生準備各種顏色的彩繩,教授學生編彩繩的技巧和方法,使學生按照步驟編出各種樣式的彩繩,然后將編好的彩繩送給親人或者朋友。教師通過開展這些勞動活動,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勞動的過程,愿意配合教師完成各項勞動,掌握勞動技能。
勞動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通過在勞動教育中組織各種活動,可以使學生逐步具備較強的勞動能力,形成優良的勞動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熱愛勞動,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二)進行實踐,激發創造熱情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常常會進行創新。為適應“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在實際的勞動教育過程中,應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如可以與學生一起走出校園,到勞動教育基地開展各種勞動活動,以此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勞動興趣,讓每個學生在勞動中有創造的熱情,同時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具備創新思維。由于不同學生的能力等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應該考慮到這些差異,用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勞動熱情。如一些學生不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且創新能力不足。針對這些學生,教師在活動中應該給予他們思想上、行為上的指導。
比如,小學生對六一兒童節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六一兒童節來臨時,給學生精心設計一些剪紙團花、拉花彩練、制作風鈴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勞動熱情。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分組,讓每個小組負責對教室里的特定區域進行布置,讓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想法裝飾教室,創設良好的節日氛圍。如果學生在裝飾教室及動手勞動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教師應給予鼓勵與支持。他們只有真正地進行實踐,才可以意識到創新在勞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各項活動任務。
組織實踐活動是十分有效的勞動教育方式。學生只有親身參與到勞動活動中,才能夠享受到勞動帶來的快樂,收獲知識,鍛煉自己的思維與能力[2]。
(三)家校合作,豐富教育形式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在進行勞動課程的教學安排時,需強化與家長的配合,打造家校共育模式。為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能力,保障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需意識到家長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家校合作,根據勞動課程的特點,豐富教育形式,為學生的勞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比較好動,他們在放學回家以后需要家長的監督,這樣,他們才可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對此,教師除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還需要組織各種各樣的與勞動相關的活動,邀請家長參與。這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與家長聯系,給學生布置在家里需要完成的勞動任務,如讓學生做家務,并鼓勵家長監督孩子完成。家長可以告訴教師孩子的完成情況,教師再根據每個學生在家庭勞動中的具體表現,在勞動課堂上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師通過與家長的配合,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勞動環境。
如在開展“勞動最光榮”這一主題活動時,考慮到許多學生對影視劇、短視頻等感興趣,因此教師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具體來說,教師告訴家長《中國夢·勞動美》《勞動最光榮》《大國工匠》等節目對孩子勞動意識的培養是有利的,讓家長在家時抽出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收看。
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不應該局限在原先的理論教學上,還應該組織多樣化的勞動活動,通過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助力學生勞動意識的培養。
結語
總之,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為更好地促進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適應“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有效結合起來,推進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讓勞動教育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夏明霞,李丹,何雪琦.“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及利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1(S2):228-230.
[2]吳睿珍.讓勞動教育在校園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