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師不僅承擔向幼兒傳輸知識、培養幼兒能力的教學任務,還承擔重要的育人職責。教師組織的各類活動需要注重育人,積極將德育滲透到每個環節。基于此,文章重點研究實施幼兒德育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育人;德育
作者簡介:沈悅(1998—),女,江蘇省海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幼兒年齡小、思維不成熟。教師需要從根本上重視對幼兒的德育,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保障德育的有效性,使每個幼兒都可以接受德育的熏陶,從小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通過日常活動,加強德育建設
(一)聚焦生活體驗,開展主題活動
為更好地促進德育的滲透,教師需根據幼兒的生活體驗,組織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從中收獲相應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1]。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較少,學習能力不完善,教師在課堂引入一些幼兒接觸得不多的內容,可能無法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但教師如果可以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將與生活有關的場景或者要素引入課堂,就可以使幼兒在相對熟悉的場景中學習,也就更有利于德育的滲透。
衣食住行是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的要素,在幼兒吃飯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不要浪費糧食,還可以給幼兒講述糧食的種植、生產過程。通過教師介紹的這些知識,幼兒可以感受到農民種植糧食的不易,從而珍惜每一粒米,杜絕糧食浪費。此外,教師也可以給幼兒講述餐桌禮儀,使幼兒可以有良好的禮儀習慣。
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幼兒展示一些農民種田的視頻,幼兒在觀看這些視頻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種田的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教師也可以播放一些因為缺糧而導致發育不良的兒童的視頻和圖片,同時啟發幼兒思考:“小朋友們,你們在看了這些視頻和圖片之后,有什么樣的感受?”
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認知能力等因素,多為幼兒組織一些生活體驗類的主題活動,使幼兒能夠在熟悉的場景中,學到與生活相關的德育知識,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
(二)弘揚博愛精神,開展志愿活動
教師需要培養幼兒的博愛精神,使幼兒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關心和愛護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可以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各種志愿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這些活動,讓幼兒從活動中有所收獲。教師所組織的志愿活動,應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確保幼兒可以在活動中充分鍛煉自己。如果教師組織的志愿活動難度過大,導致幼兒無法完成,就不能有效滲透德育。
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設置一面“志愿墻”,每周一面向全園招募志愿者。比如,食堂可以招募剝花生的志愿者,傳達室可以招募小小快遞員。這些志愿活動都是幼兒可以自主完成的,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參加。每周二,教師可以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幼兒開展志愿活動,并在活動結束以后,引導幼兒分享其在活動中的感受。幼兒通過參與志愿活動,從小事做起,樹立“我為人人”的服務理念,培養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當然,在幼兒園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走進社區,參與各種各樣的社區活動。社區是與幼兒生活緊密關聯的區域,幼兒通過參加社區活動,可以逐步走出課堂和幼兒園,接觸和了解社會。
比如,在每年的兒童節前夕,教師為了讓幼兒在被愛中學會關愛他人,可以帶領幼兒深入社區,調查走訪一些生活困難的家庭,為這些家庭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綜上,志愿活動是幼兒德育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可使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會關愛他人,在他人有困難時,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人,弘揚博愛精神,感受世界的美好。
二、融入傳統文化,組織體驗活動
(一)通過傳統節日活動,加強德育建設
在幼兒德育的滲透中,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內容。教師需要在幼兒園內組織各種各樣的節日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這些節日活動。在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布置教室,融入一些與節日相關的元素,從而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讓幼兒積極配合教師的各項活動安排,在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比如,在端午節主題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習俗。介紹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準備好彩紙,制作粽子的外殼。在正式制作粽子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慢動作向幼兒講解和展示包粽子的步驟,隨后再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彩紙操作。通過這一活動,幼兒感受到了動手的快樂,對端午節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又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分享一些他們比較熟悉的傳統節日以及節日的習俗。有的幼兒提到春節,并提到利用剪刀來剪出各種圖案的窗花是春節的傳統活動。對此,幼兒的興趣較高,教師可以教授幼兒剪紙的技巧,讓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剪出符合心意的窗花形狀。在活動結束后,幼兒可以將這些窗花拿回家里,貼在自己的房間。
傳統節日活動是幼兒園集體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一類,此類活動的組織,也可以給德育的滲透創造良好的條件。教師組織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時,需要考慮到幼兒的行為特點和認知能力,給幼兒設計一些難度中等的任務,使幼兒可以在活動中有所收獲,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二)解讀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任務
為了讓幼兒體會傳統節日文化背后的內涵,教師需要在組織傳統節日活動的過程中,注重對傳統節日的解讀,據此設計一些活動任務[2]。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對比、篩選傳統節日背后蘊含的內涵,進而將這些內涵傳授給幼兒。
以中秋節為例,中秋節主要有吃月餅、賞月等習俗。在每年的中秋節來臨之際,各地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如文藝表演活動、猜燈謎活動等。中秋節蘊含著思鄉、愛國的德育情感,教師為從小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可以在給幼兒講解完中秋節的內涵之后,設計活動任務,要求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與中秋節有關的詩詞資料。在下一節課上,教師組織專題討論課,讓幼兒相互分享各自搜集到詩詞資料。在相互分享和討論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對中秋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領悟了其中的文化內涵,還接受了德育的熏陶,從而涵養了家國情懷,增強了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在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文化中,有很多有價值的德育資源,教師要積極帶領幼兒解讀傳統節日的內涵,讓幼兒積極完成教師設計的活動任務,從中逐步接受德育的熏陶,涵養道德情操。
三、創新活動方式,重視德育滲透
(一)小組合作,積極落實德育
教師必須從思想上重視德育,在組織德育活動時,應注重創新。普通的活動方式很難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教師只有注重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才能促使幼兒積極參與德育活動,有效培育幼兒的道德品質。幼兒在思維水平、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差異,教師為更好地落實德育,可以引導幼兒小組合作。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變廢為寶”活動,要求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塑料瓶、廢報紙、廢舊衣物等作為原材料,制作一些玩具或者其他實用的物品。教師可以根據前期開展活動積累的經驗,分析班級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判斷哪些幼兒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哪些幼兒的判斷能力比較強。后續,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現實情況科學有效地引導幼兒成立合作小組,保障分組的合理性,促使幼兒之間能夠能力互補。當教師安排了活動的任務之后,小組成員可以合理分工,各司其職,高度配合,高效地完成任務。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在班級內搭建展示臺,提供幼兒展示作品的平臺。對于比較優秀的作品,教師要給予表揚;對于不盡如人意的作品,教師要鼓勵幼兒再接再厲。幼兒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變廢為寶”活動,能夠將廢舊物品充分利用起來,樹立節約意識、合作意識,同時能夠增強集體榮譽感。
小組合作在幼兒園德育中非常有意義,對于一些德育知識,教師僅通過口頭講述,是很難讓幼兒充分了解的,而教師引導幼兒小組合作,可以讓幼兒相互分享見解,從而在合作中有所收獲。
(二)加強家庭教育,科學實施德育
家長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行為與思想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教師需要重視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對幼兒實施德育的同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積極配合德育工作。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在此活動中,教師需要與家長直接面對面,針對幼兒在一段時間內的表現進行交流。首先,教師可以將一些班級活動的視頻展示給家長,讓家長直觀地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具體表現。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家長針對幼兒的表現交流意見。家長可以通過幼兒的表現,分析幼兒在道德素養方面的不足。最后,教師可以向家長傳授關于家庭德育的方法,深化家長對德育的認識,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開放日”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同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溝通幼兒的情況,更有針對性地優化對幼兒的德育方案,促進家校合作,科學實施德育。
德育對幼兒的成長發展極為重要,但對幼兒實施德育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家校合作,調動家長參與德育的積極性,整合家校雙方的優質資源,促進幼兒的道德素養發展。
(三)借力游戲,寓教于樂
幼兒非常愿意參與各種各樣的游戲,教師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可以為幼兒設計各種各樣的游戲,在游戲中滲透德育,寓教于樂,讓幼兒愉快地接受德育的熏陶。
比如,教師可以創設坐公交車的生活情境,組織幼兒玩角色扮演的游戲。教師需要帶領幼兒將教室的椅子按公交車的座位形式擺放,然后,由教師扮演公交車司機,幼兒分別扮演不同站點上車的乘客。幼兒扮演的乘客中,可以有老人、孩子和孕婦等不同的人物。在游戲開始階段,教師可以讓部分幼兒“上車”并坐好,然后再讓扮演老人、孩子和孕婦的幼兒陸續“上車”。教師在“開車”的過程中,觀察幼兒會不會主動給老人、孩子和孕婦等弱勢群體讓座。游戲結束后,教師需要教育幼兒,在坐公交車時,要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在此類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幼兒模仿、表演不同的人物,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及時滲透德育,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習慣,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
游戲是一種高效且有效的滲透德育的方式,教師需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性格、興趣等特點,講究方法和策略,設計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游戲,借力游戲,寓教于樂,把德育貫穿于幼兒樂于參與的游戲之中。
結語
德育對幼兒的成長、學習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教師在幼兒園階段就應該重視德育,滲透德育,積極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把德育貫穿于幼兒園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幫助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大偉.“家庭—學校—社區”三方協同下的幼兒德育課程構建[J].生活教育,2015(05):114-115.
[2]王玉花.淺談生態體驗視域下的幼兒園德育[J].求知導刊,2022(0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