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商科“數字+”復合型人才培養應運而生,高校商科人才培養模式須進行改革。文章認為當前新商科數字教育與復合型人才還面臨數字技術類課程難以開展、學科專業知識割裂、實踐能力培養薄弱、創新創業能力引導不足等問題,改革傳統培養模式需要厘清培養什么樣的“數字+”復合型商科人才,實施環節怎么做,數字技能培育條件是否具備等關鍵點,從專業知識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職業技能與崗位對接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新商科;數字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7-0040-03
作者簡介:何登錄(1975—),男,湖南永州人,梧州學院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農村金融、金融科技研究。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數字+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梧州學院為例”(2023JGA326);2022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數字+”背景下金融大數據分析實訓平臺建設”(220601155212401);2022年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Wyjg2022B032);2022年梧州學院教學成果培育立項項目“‘數字+應用型本科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2022Wyjxcg013)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興起,并在商業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重構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重塑人們的價值觀念、思想行為和社會交往,經濟社會正在從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對應用型、創新型以及融合科技商業的數字化新商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0年全球新冠感染疫情暴發后,信息技術革命和高新科技產業進一步推動了生產關系和消費模式的數字化變革,驅動新經濟蓬勃發展。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 ,數字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地位和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經濟發展必然推動高等教育的變革,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新商科人才培養方案,在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進程中,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高素質新商科數字化人才,滿足產業和企業轉型升級需求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新商科與“數字+”復合型人才的理解
新商科可以理解為技術賦能商業,重構商科專業,創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是伴隨著數字經濟應運而生的。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傳統經濟業務的深度融合,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推動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一種生產要素,經濟生活、生產運營、商業活動、經營管理等各個領域無一不與數據有關。新業務模式、新技術應用、新產品服務等有效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如線上交易、網絡營銷、手機支付等方式顛覆傳統的交易規則。在此背景下,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發生了變化,要求不再停留在掌握傳統的經濟管理類知識或者只具備某一技能的單一型人才,而是對既懂業務又具備信息化技術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網絡技術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迫切。
“數字+”新商科復合型人才不僅要掌握商科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商業的新思維、新理論、新工具、新能力等特征[1],是以本專業為基礎,融通相關專業的知識理論和實踐技能,構建復合型知識框架結構,運用新技術、新工具、新方法解決傳統商業問題。也就是說,讓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理論的同時,能夠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理論與數據分析技能解決本專業領域相關的問題,具有將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復合型人才培養拓寬了專業口徑,實現由“一專一能”,向“一專多能、一專多用”轉變。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新商科復合型人才應當是具有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并且深刻理解專業知識及業務的特質。
二、面臨的問題
(一)數字技術類課程難以開展
商科類專業學生數理基礎薄弱,對數據分析與技術類相關課程的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甚至排斥,致使“數字+”相關課程難以開展,也導致學科重組交叉時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難度大,課程設置主要圍繞本專業領域展開。
課程內容陳舊,數字技術類課程偏少,與新業態、新商業的要求不相符,難以有效適應行業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數字教育及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認識存在偏差,重形式輕內容,學生數字技能培養環節欠缺。缺乏完善的數字教育培養體系與實施方案,數字教育碎片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沒有落到實處。
(二)學科間專業知識相對割裂
商科與其他學科的外部融合不足,尤其是文工、文理跨學科交叉融合不夠,各學科、各專業各自為政,缺乏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其具體表現為,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這些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是否融合,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將數字技術植入專業課程內容中,導致數字技術與專業知識割裂,專業課程與數字技術類課程拼湊感強,跨學科課程僅僅是簡單地物理疊加,未形成有效合力。學生主要以經濟、管理等傳統商科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為主,課程體系設置中涉及數字技術類的課程偏少,與“數字+”相關學科課程的外延拓展知識較少,數字教育缺乏完整的體系。專業課程設置及內容體系跟不上產業變革步伐,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規格、專業數字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難以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要求。
(三)實踐能力培養薄弱
教學課程體系的設置與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根據行業企業發展、社會需求來開設的課程和設計的教學內容少。相關的教學配套資源不足,教學方式單一,缺少對學生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部分高校實訓中心關于數字技術類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滯后,與新經濟、新技術發展不匹配,對學生數字技能的培育幫助不大。校企合作的培養理念缺少共識,合作層次不深,校外實踐環節難以落實,專業實習流于形式,學生的專業技能難以適應實際崗位需求。
(四)創新創業能力引導不足
創新創業項目層次較低,數字技術類創新創業項目難以實施,基于數字技術的項目少之又少,與行業、企業前沿技術要求相差較遠,與專業知識融合度低。產教融合只停留在短期行為,缺乏可持續性,部分項目更多體現在協議中,缺乏可操作性的實際開展。學校的培養方向依然和企業用人需求難以精準對接,存在創新創業教育未與專業課教育充分融合、課程設置深度不夠、授課教師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等問題,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及意識未得到充分的開發。
創新創業課程設置與專業課程結合不緊密,部分高校僅僅是增設 一門創新創業類的課程,且多為理論授課,缺少實踐環節,將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結合在一起,忽視學生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的系統培養。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結構單一,主要由缺少創業或投資體驗與實踐經驗的就業指導教師或專業課程教師組成,創新創業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加上缺少符合學生專業需求的特色創新創業課程,使得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欠缺[2]。
三、數字教育與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厘清的關鍵點
(一)培養目標是否明確
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人才培養過程的起點。要根據產業升級轉型現狀,對標市場需求,明確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技能,以培養什么樣的復合型人才為前提,采用多元模塊化分析,跨學科、跨專業整合資源,將專業布局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拓寬專業口徑,突破現行的傳統單一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時要作好充分市場調研,加強與業界溝通協調,強化與行業企業交流合作,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專業教師、畢業生和在校生代表等共同商討。只有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迎合市場需求動態、行業發展方向,培養目標才能達成。
(二)人才培養的實施環節怎么做
探索專業知識類課程與技術類課程融合切入點,構建“專業+技術”的交叉課程體系,保證交叉學科課程之間的整體性、層次性、耦合性、實用性,確保學生學習掌握某個專業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適應市場需求、行業企業的發展變化。在明確知識、技能整體框架的基礎上,如何將交叉學科課程的知識、技術有效結合、相互呼應,實現商科與理科、工科的融合,商科內部學科的融合是學科課程間、課程內容交叉融合的關鍵所在[4]。在明確人才培養的定位與交叉學科知識技術的功能基礎上,將交叉學科知識和技能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數字技能培育條件是否具備
實踐操作和訓練是技能培養的重要途徑,創新創業平臺是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載體。在教學體系中,要突顯實踐類課程教學,避免重理論輕應用。實驗實訓實踐平臺的軟硬件設施要依據行業企業的發展、市場需求及時更新,應用場景與應用環節要緊貼行業企業。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的空間和基本設施有保障,是確保創新創業實訓、實踐環節有效動運作的前提。項目的實施要立足專業,注重數字技術的應用。在培育學生數字技能時要考慮:數字技術類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師資結構是否合理,實驗實訓實踐平臺與創新創業平臺是否具備,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是否可行。
四、實現路徑
(一)專業知識與數字技術的融合
1.課程體系融合。在課程融合中,不是簡單地理解為理工科的學生兼修幾門文科類的課程,文史類學生兼修數理類的課程,課程設置要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契合崗位需求。以服務現代產業、現代商業為前提,增加大數據分析、數據編程、互聯網技術、信息科技等數字技術工具類課程,如大數據分析與應用、Python程序語言、數據挖掘、網絡技術、區塊鏈、云計算等。基于“科技技能+專業課程知識”深度融合,搭建“專業精通、技術引領、職業素養嵌入”的專業課程體系。另外,可以鼓勵商科學生選修工科第二專業(輔修專業)。
在內容安排上,采用模塊化設計思路,探究數字技術與專業知識的結合點,促進專業知識與技能操作有效融合,如將傳統型營銷與大數據、網絡結合,轉向數字營銷、網絡營銷;金融與大數據結合,探究數字金融;財務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如何進行大數據財務分析。豐富專業課程內容設計,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共編教學資源,共建實踐基地,共研課題,實現業界知識、技能進課堂。課程中融入的實訓實踐案例,要能引導學生用大數據技術去處理相關專業領域的問題。
在課程內容設計中,基于“重基礎、寬口徑”,將課程內容分成若干模塊[5],形成多個主題或問題,實行由兩位或以上教師合作完成課程教學內容,使授課的內容基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打破傳統的以單一學科專業為載體的知識傳授方式和一名教師主講一門課程的傳統教學形式,實現知識廣度和深度的結合。通過問題導向,由兩名或以上的教師通過跨學科或跨專業就某一問題開展主題式教學,突破單一學科知識與方法論的局限,打破學科間壁壘,推動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交叉融合,進而實現專業知識與科技的融合[5]。
2.創新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上做到有機聯系、相互滲透,在傳統商科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增加數字技術,重構學生“商科+數字技術”的知識與能力結構體系,使人才培育從專才教育向多才的素質教育轉型。
擁有跨學科知識融合并有解決應用場景問題的能力是復合型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以結果和能力為導向,圍繞知識與數字技術融合、能力復合、思維創新,優化課程設置,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基于課堂內容設定實踐案例和相關應用場景,以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自己去感知、感悟、理解相關知識理論與技術操作,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如何用數字技術和專業知識解決特定問題,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基于問題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挑選與專業課程內容及學生能力培養相關的數字技術類問題(這些問題涵蓋關鍵專業知識、需要什么樣的方法與技術等),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尋求知識、信息、方法、技術去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三是依據模塊化的課堂教學內容,推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將專業知識的講授與數字技術、信息技術融合。
3.優化師資隊伍。在人才培養中,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建立一支同時具備經濟、金融、管理理論知識和大數據分析技能的教師隊伍對學生數字教育與復合型技能培養至關重要。鼓勵教師跨學科、跨專業培訓、進修或到企業掛職鍛煉,學習新技術和方法理論,提升自身的商科技術思維,如商科教師學習大數據處理與分析、科技技能類的課程,尋找專業知識及業務與專業技術的切入點。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圍繞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學科邊界,以課程體系建設與學生能力建設為出發點進行師資整合。柔性聘請業界專家、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到校內講座,與校內教師共建課程,合作授課,指導學生共研課題等。
(二)職業技能與崗位對接
1.“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既懂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又具有完整金融、經濟管理理論知識體系的復合型人才,如果單純依靠高校自身去培養,難免會造成理論與實踐錯配的現象。為更好地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職業規劃能力,應加強校企溝通,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如建立健全協同育人的激勵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利益保障與約束機制,確保校企合作長期有效,明確校企雙方的權責,健全協同育人的評價體系。探索項目合作、遠程教學、線上培訓、合作辦學、共建基地等方式開展協同育人。
2.專創融合。專創融合要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市場需求,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協同多方力量,由專業教師、專職“雙創”教師、行業企業兼職導師組成孵化項目導師,為學生的孵化項目落地實施提供指引。結合專業教育,培養商業素養和商業技能,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激發創新精神、創新創業潛能和創業動機。強化創新創業策略、技能與專業知識銜接,確保創新創業項目的可持續性,兼顧專業發展與技能的提升。打造創新創業實訓平臺,引導學生組織社團,成立專業學會,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專業技能大賽,提高學生的創意、創新、創業能力[6]。
3.實訓實踐平臺。實驗實訓實踐課程體系是數字教育與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緊跟行業企業數字技術發展,實訓實踐平臺建設要具前瞻性,按市場需求,豐富創新專業實踐課程(資源)、應用場景和實訓實踐方式、完善實訓實踐環節,確定標準化體系等,構建多層次實訓實踐課程體系。實訓實踐平臺要及時更新升級,豐富應用環節,實現實踐課程的內容安排與所學習專業知識要對接,與業界真實場景關聯,實現科技技能與專業理論知識融合。
參考文獻:
[1]? 張國平.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2).
[2]? 陳強.“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及推進策略——以新商科專業群為視角[J].中國高校科技,2019(11).
[3]? 張慶君.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變革:邏輯、實踐與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20(4).
[4]? 斯麗娟,王廣在,魏志鵬.循證理念下金融科技專業如何助推“新文科”建設——基于培養特征的內容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1(9).
[5]? 賈君怡,于明哲.金融科技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研究[J].科學決策,2021(12).
[6]? 顧石秋,邢小剛.基于創新創業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10).
[責任編輯? 巴登其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