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協同育人上具有統一的價值基礎。在育人主體、思政課程、“三全育人”體系和網絡思政教育等方面能做到有效銜接。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過程中,主體協同意識不強、制度機制建設不完善、平臺銜接不緊密等問題影響著協同育人成效。要從“主體協同、內容協同、載體協同、平臺協同”四方面出發,著力構建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的“四協同”工作模式。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協同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7-0090-03
作者簡介:王文強(1991—),男,甘肅甘谷人,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蘭州大學2021年黨建研究課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研究”(LZUDJ-202112)
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是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重要路徑。高校要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準確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目標要求與內容要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持續深化黨史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與深遠影響。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價值基礎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使命的一致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青年成長成才,明確指出全面宣傳黨的歷史,充分發揮黨的歷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是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1]。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就是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內在要求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有用人才。在育人使命上,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能夠更加深刻地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這一根本問題。在宏觀上,育人使命立足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要從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出發,培養偉大事業的接續奮斗者。在微觀上,育人使命聚焦于以黨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著力培養理想信念堅定、道德品質高尚、學識本領過硬,家國情懷深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功能的契合性
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充分發揮黨史育人功能,在黨史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個層面凝聚育人合力,增強育人功能。學習黨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重大,要以黨史為最好的營養劑,滋養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要用好黨史“教科書”,大力提升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要充分挖掘黨史的價值指針,指引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在傳承黨的智慧經驗中增長才干。總之,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功能上高度契合,緊密銜接。兩者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要契機,形成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協同促進的功能架構。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現實基礎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教育主體相銜接
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需調動多主體的力量,從而實現整體育人成效的提升。在參與主體上,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具備實施主體與目標教育主體的一致性。從實施主體看,高校黨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等都承擔著大學生黨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重職能,在主體銜接上具備先天條件。從目標教育主體看,大學生作為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對象,必須依據其成長需求與個性特征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這就要求多元參與主體在育人實踐中形成穩定與自覺的伙伴關系,能夠在信息、資源、行動上達成共享,并依據學生思想動態與現實基礎,集體商定出協同育人的實施路徑。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銜接
要講清楚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就必須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渠道,推動黨史更好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好黨史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黨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緊密銜接,互為補充。百年黨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英雄故事、偉大精神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貫穿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此同時,豐富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形式可以有力推進思政課程教學方法的革新。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智慧課堂能夠打造出情景化、沉浸式的黨史學習體驗,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直接且更具層次感的思想浸潤和價值感染。
(三)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相銜接
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選擇。實現協同育人就是從實踐邏輯出發,準確把握黨史學習教育與“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的銜接點,在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中構建起黨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穩固協作關系。首先,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主體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備主體協作聯動的基礎,能夠調動起全員參與、全員育人的價值共識和行動合力。其次,在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上,黨史學習教育能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相契合;在專業見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上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能夠構建起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課堂內外、校園內外全方位的協同格局。最后,在育人過程上,黨史育人和思政育人貫穿高校人才培養的各個重要時間節點與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自學生入校到離校的整個周期內,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協同發力,開展長期性、系統性、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活動。
(四)黨史學習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銜接
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充分運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類載體,以主流網絡平臺、多樣思政元素,提升輿論引導水平。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政教育是與青年大學生廣泛對話交流的重要途徑,以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黨史教育可以增強主題教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在協同育人中,首先是用好網絡思政教育的平臺基礎。在兩微一端、主題教育網站、抖音、易班等融媒體宣傳矩陣下,整合平臺資源,集聚傳播效應。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黨史學習教育營造良好氛圍,積極打造傳播向上向善的網絡正能量。其次是用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基礎,將黨史、四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有機融入到新媒體內容創作之中。深入挖掘革命先烈、英雄人物的先進事跡,以精品內容講好黨史故事、中國故事。以全天候、全覆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學生學黨史、做新人的思想覺悟,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三、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問題探析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協同意識不強
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需要整合校內教學、管理、服務等多部門、多主體的力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主體間的協作配合難度。在條塊分割的工作模式下,多主體在承擔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形式、方法、責任上存在差異,容易造成部門主體間的協作壁壘與功能離散。首先,在缺乏共同價值引領的前提下,多方參與可能會導致各個參與主體的作用被弱化。現實來看,以學生為對象的黨史學習教育中多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為參與主體,專業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黨政干部等育人功能發揮較少。其次,協同意識薄弱會導致協作合力不足。主體層面的分散狀態會造成育人資源在部門間的分配不均,進而帶來職責分工不清、配合不夠、資源內耗等問題。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機制不完善
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層面都具有較為完善的制度機制,但在實際運行中往往是各為己用,涉及統籌聯動、協同育人的制度安排很少。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的協同推進多以自發性、短期性、間斷性為主,缺少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此同時,制度機制在現實操作中多停留于形式層面,難以從整體上扭轉主體功能離散的趨勢。目前,部分高校的黨史學習教育是內容與形式的疊加,無法在根本上得到制度機制的保障。在主體協同、內容協同、載體協同、平臺協同等方面上難以做到有效地統籌推進,造成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兩張皮,無法維持穩定有序的協作局面。
(三)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聯結不緊密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課程平臺與課外平臺、線上平臺與線下平臺、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等的綜合運用。多主體主導的育人平臺在協作意識不強、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會出現平臺孤立的問題。一是課程平臺與課外平臺相分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基于思政課程的育人活動與第二課堂內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等存在脫節。教育教學所遵循的是“知識性邏輯”無法完整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之中。二是線上平臺與線下平臺相分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線上活動多聚焦于參與人數和完成率,缺乏與線下主體的實際互動和對育人成效的真實檢驗,容易流于形式化與表象化。三是校內平臺與校外平臺相分離。大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多停留于校內,主要以課程講授、專題講座、主題宣講為主。在協同育人上缺乏開放性,無法充分挖掘運用校外平臺的育人資源,在結構上造成協同育人的不充分、不協調。
四、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模式建構
(一)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協同
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多主體的作用,堅持以協同共識為價值引領,凝聚育人合力,強化責任擔當,在目標上、行動上、價值上保持步調一致。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的目的就是要促進多元主體同向同行,最大化發揮教育資源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2]。在推進主體協同中,首先,要加強校內育人主體的協同性。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是高校全體部門、全體員工的責任,各育人主體都應該參與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中。牢固樹立“協同育人”理念,持續構建互助協作的伙伴式育人關系。高校要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充分謀劃,積極優化配置資源,準確把握多主體間協同育人的契合點,在整體上提高黨史育人與思政育人的實效性。其次,要加強校內與校外育人主體的協同性。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拓展高校育人的開放性,不斷增強校內與校外育人主體的常態互動,將育人空間拓展至社會場域。高校要積極挖掘社會育人資源,邀請黨史專家、抗戰老兵、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等走進校園,以更貼近學生的形式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吸引力。最后,要加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二元主體”間的協同性。大學生既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客體,同時也是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體。在協同育人中,要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主體性需求和獲得感為標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讓青年大學生既是黨史的學習者,也是黨史最為積極的宣傳者。
(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協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重大成就、歷史經驗為“大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3]。高校要用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主陣地這兩個關鍵路徑,將黨史學習教育的目標要求與內容要素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一方面,要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協同。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政課在內容上具備相同的溯源和基因,能夠相互印證和支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黨史資政育人的功能,將黨的理論和歷史的“富礦”、黨史的“精神營養”等嵌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之中。另一方面,要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協同。高校要將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要素延伸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主題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暑期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以全方位的活動內容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大力加強大學生對黨史的認知與感悟。學校舉辦的黨史知識競賽、主題宣講會、紅歌合唱等校園文化活動與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走訪一線等校外實踐活動,都能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維度上的內容協同。
(三)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協同
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是以課程載體、文化載體、實踐載體和網絡載體等為基礎,進而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梁八柱。在協同育人中,載體協同能夠聯結起黨史學習教育在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線上線下等多維空間內的有序運行。首先,要充分運用好課程載體和文化載體,營造出“明理增信”的濃厚學習氛圍。一方面,要加快推進黨史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的優化設計,以高質量課程夯實黨史學習教育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要以優質校園文化活動增強紅色文化的浸潤功能,持續提升高校師生學習黨史的價值自覺。其次,要運用好實踐載體和網絡載體,精心打造“崇德力行”線上線下的實踐路徑。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重視實踐育人體系的作用發揮,將專業實習、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統一起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黨史、感悟黨史、講述黨史,在學與做中達到知行合一。最后,要積極調動學生線上參加黨史學習的積極性,在注重互動交往的網絡空間內,讓學生成為黨史題材作品的創作者和宣傳者。
(四)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協同
黨史學習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平臺協同為基礎賦能黨史育人深入開展。首先,要促成科研平臺相協同。高校要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和專業特長,建強高端智庫,組建研究團隊,認真闡釋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哲理、道理、情理,不斷推出一批高質量、高水平、有深度、有分量的主題評論、研究報告和理論文章等原創成果[4]。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撐。其次,要促成高校內外育人平臺相協同。平臺建設是載體運行的有力保障,高校要以教學實踐基地、實習實踐基地、志愿服務基地等為依托,加強校地聯動,實現資源共享,通過建立黨建共同體、黨支部結對共建等形式,深入開展校地共建、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最后,要促成黨史學習教育平臺與大思政平臺相協同。通過建立健全統一領導體制和組織運行機制,提高黨史學習教育平臺與課堂教育平臺、科研育人平臺、文化育人平臺等的有效銜接。在完善的制度機制下,明確分工,劃定任務,保證黨史學習教育能夠長效有序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靳諾.充分發揮黨史資政育人作用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J].黨建,2021(5).
[2]? 楊恒.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3]? 路成浩,龔超.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7).
[4]? 王少仁,郭夢.著力推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EB/OL].(2022-04-27)[2022-05-27].https://dang-jian.gmw.cn/2022-04/27/content_35694342.htm.
[責任編輯? 巴登其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