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遵峰 田志偉
摘? ? 要:經過多年發展,互聯網+創賽已經是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和平臺,文章通過分析互聯網+創賽中項目培育存在的學生參與度低、競賽功利傾向、成長性不足、專創融合不暢以及師資力量單一等薄弱環節,從育人本質導向出發,深挖互聯網+創賽的發展邏輯,構建起服務支撐鏈、多元指導鏈、價值共創鏈的“全鏈條”式雙創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創賽;項目培育;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7-0037-03
作者簡介:葛遵峰(1982—),女,黑龍江通河人,黑龍江大學創業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創新創業教育與戰略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究蒲袠I務費黑龍江大學專項資金項目“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四鏈融合路徑研究”(2022-KYYWF-1235);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創新創業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研究”(SJGY20210710)
通訊作者:田志偉
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互聯網+創賽)做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載體,自2015年啟動以來,大賽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好的路演平臺”,是啟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意愿、提升創新創業素質、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路徑。隨著2021年國辦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文件的推行,互聯網+創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第八屆互聯網+創賽更是修改了部分大賽評審規則,對參賽大學生“教育維度”的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構建“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創賽項目發展中的問題,對原有大賽的項目培育與指導模式進行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互聯網+創賽項目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關注技巧,弱化價值提升
互聯網+創賽經過多年發展,參賽項目的數量和質量逐年提升,為高等教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質加速。然而,各高校在備賽中仍會有諸多需要繼續提升的空間,大賽的培訓就是其中薄弱的一環。教育是互聯網+創賽的本色,也是高校賽事組織者、參賽者實踐中必須堅守的初心[1]。各高校對賽事的重視似乎“表”大于“里”,更多的進入到了以獲獎多少為唯一標準的評價體系。由于參賽的數量和獲獎等級是最直觀的大賽成果,使得在大賽培訓中出現重“技巧”訓練,輕“價值”提升的傾向,關注“是什么”而忽略“為什么”。在培訓中高校組織關于創業計劃書寫作、商業營銷創新、路演技巧等“術”的增強,卻忽視了創業項目的立項應該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出發點,用產品和服務為消費者創造價值,造成了“道”的層面的弱化,導致部分學生偏離大賽主旨和初衷。
(二)導師構成單一,“專、創、實、思”脫節
高校在互聯網+創賽的導師團隊匹配中普遍存在結構單一,專業教師、創業教育教師和實踐導師之間配合度低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賽項目指導教師缺乏實踐經驗。高校的創賽指導教師多是由在校的團委老師、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創業師資等組成,這些教師很多都不具備與學生項目一致的專業知識或是缺乏經管類的教育背景,在企業實踐和產業結合方面更是很少涉及,實戰經驗不足,在指導中會出現理想化的缺陷,項目的設計與企業運行的實際狀況難契合。
2.專創融合不夠緊密。二級學院的專業課教師投入度不高,積極性未被充分調動,沒有認識到互聯網+創賽的價值。專業教育是創業教育發展的源頭活水,專業課教師的投入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項目申報數量和申報質量。
3.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外部資源。互聯網+創賽是一項實踐活動,創業指導教師不應只局限在校內。在創賽指導中可以發揮各領域的優秀校友和EMBA學員等的作用,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幫助學生團隊解決諸如項目意義難闡釋、痛點挖掘不深入、產業對接不緊密等參賽中的難點。四是在大賽項目培訓中創業導師更多關注項目商業效益上的輔導,會忽視對學生在參賽中的心理支持和激勵,缺乏將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項目指導中。
(三)賽后復盤不足,欠缺持續性指導
每一屆互聯網+創賽的閉幕不應該是結束,而應該是下一輪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始與升級。復盤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通過反思在大賽中的優劣得失,找出自己的漏洞和短板,吸納其他優秀參賽項目的亮點,保持“以終為始”,才能“弊而新成”。然而各高校往往在如火如荼開展大賽中的各項活動之后,對待賽后的反思和復盤卻重視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總結體系和長線的輔導制度,這樣會降低項目指導的效率,阻礙大賽項目的迭代以及新項目的快速培育,導致在下一年度的大賽中依舊處于被動、疲于應戰的狀態。
二、以生為本:以創賽提升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要破除當下互聯網+創賽存在的學生參與度低、競賽功利傾向、成長性不足等問題,就要先明確大賽的底層邏輯,才能重新梳理出今后高校創新創業賽事的項目培育的新方向和新模式。
(一)關注大學生的持續成長
互聯網+創賽不應該是大學生的一場觀賞運動,大賽應該真正從教育中來再到教育中去,堅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初創”的初心。教育本應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如今卻演變為量化的考核數據追求[2]。第八屆互聯網+創賽取消“師生共創”組賽道,將“教育維度”放置在項目評審要點的首位和增加所占評分分值,這都表明了大賽更加看重教育育人的本質,從結果導向到以大學生的成長過程為導向,防止大賽走向育人理念的異化傾向的決心。大賽回歸以學生為主體,糾正“學生不夠,教師來湊”的誤區,提升本科生入圍的比例,辦真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所以,互聯網+創賽的初衷應是體現“教育”和“創業”的雙重目標,既要啟蒙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其創新創業技能,又通過創業來促進就業,創業來驅動創新,以保證大學生的持續成長。
(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本質應該是社會的器官,企業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這與我國的傳統智慧“敬天愛人,止于至善”不謀而合。創業的根本應該以商業的手段解決社會上存在的問題,為顧客創造價值,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的進步發展。創業者要心懷大愛,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點和良好的道德標準,先成“人”后成“事”,遵紀守法,遵章納稅,尊重大自然,善待眾生,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
大學生應同時關注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就像互聯網+創賽開通“青紅賽道”,鼓勵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大學生利用所學所創為鄉村振興助力,鼓勵大學生積極從事社會創業項目。大賽將直接和間接解決就業作為重要的評分標準,激發大學生關注社會價值維度,這都體現了互聯網+創賽要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提升了參與大賽的大學生創業者的社會責任之心的本質要求。
(三)鼓勵大學生敢闖敢創
任何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都不會是個消極主義者。近幾年大學生群體中流行“喪文化”“躺平”等詞匯,尤其是在新冠感染疫情和就業難的雙重壓力下,一些大學生消極心態明顯。創業者的心理資本和創業意愿是影響創業的重要因素,創業者的強烈創業意愿使創業者能夠調動多方資源,克服創業困難,獲得創業成功[3]。互聯網+創賽的目的不是要把每個大學生都變成企業家,高校的重要責任是向社會輸送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的國家可用之才。而積極地參加大賽是改變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和防止大學生產生消極創業行為的有效途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廣大青年的寄語:“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第八屆互聯網+創賽的主題定位為“我敢闖,我會創”,這都體現出了國家對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與信心。
三、構建互聯網+創賽下人才培養的“全鏈條”新模式
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已經形成了一些較為穩定和特色化的創業教育模式。如清華大學的“創新環”模式、東北師范大學的“廣譜式”創業教育模式、黑龍江大學創業教育的“三創”人才培養模式等[4]。因為互聯網+創賽是對高校的雙創課堂教學、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雙創能力訓練、創業項目挖掘、項目培訓與實踐、教師團隊的指導實力、實訓平臺和基地建設、雙創教育與產業結合程度、資金和政策落實等構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的成果檢驗。以互聯網+創賽為引擎,構建“全鏈條”新模式,以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創新與突破。
(一)搭建創新創業項目培育的“服務支撐鏈”
1.強化政策引導和增強大學生創業支持感知。提升大學生的參賽動機和項目實際轉化的意愿,首先要讓他們感知到全社會的支持,無論從社會輿論、創業氛圍還是媒體宣傳、政策落實等方面,可以讓其放下心理包袱。高校要主動建立政府政策與互聯網+創賽保持順暢的溝通渠道,協助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有效銜接,給優秀的項目提供支撐和政策保障。各級政府的創新創業項目的扶持政策應該起到引導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做好政策的宣傳和落實,讓大學生創業者感知創業支持,促進優秀項目在本地落地轉化,進而提升地方經濟活力。
2.深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主體,在體系構建、平臺搭建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關鍵主導作用[5]。通過互聯網+創賽等創業賽事高??梢院芎玫匕呀虒W、訓練和實踐育人環節有效調動,將校內和校外、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力量有機整合,將創業賽事融入到大學生的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將教育引領和學生成長緊密鏈接,實現“雙創型”人才的培養。同時,將課程思政和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實踐中,通過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堅強的意志、錘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拓寬創業學習的途徑等,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愿與能力。
3.鼓勵產業和金融資本的高度參與。雖然互聯網+創賽現已開通產業賽道,很多風險投資也非常關注大學生創業群體,但是產業支撐力度和投資轉化率都較低,這使得大賽結束后大學生創業的可能性和成功率都不高,也降低了學生參與的熱情。而以美國為例,憑借成熟的產業和金融支撐體系與創業競賽對接,在美國表現最優秀的5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有46%起源于麻省理工的10萬美元創業計劃競賽[6]。高校主動走出去,將學校的優勢學科與相關產業集群對接,加快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同時與早期投資基金鏈接,幫助有潛力的學生創業項目渡過艱難的早期創業期,能夠盡快在市場上樹立競爭優勢。
(二)設計創新創業項目的“多元指導鏈”
作為備受矚目的國際賽事,互聯網+創賽的目標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卓越人才,這也就要求大賽的指導教師要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高??梢耘c國外大學聯合建立創新創業中心、鼓勵教師參加各種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國際會議,觀摩國際高水平大學生創業項目路演等方式,學習和交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經驗,培養具有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創業導師的指導能力。以深化產業與教育融合為契機,組建專職與兼職、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校內與產業等相結合的創業項目培育與指導的隊伍,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建立指導教師資源庫,為參賽項目精準匹配指導教師,持續提升參賽項目的可實施性。
(三)打造創新創業項目培育的“價值共創鏈”
在“三全育人”的共同理念指導下,實現跨學院、跨學科、跨產業之間的互聯互通的協同合作,達成多方價值共創,是打造互聯網+創賽項目培育機制的關鍵。首先,高校需要成立專門負責創新創業比賽的指導機構,從學校到二級院系進行常態化管理,全程負責大賽的組織、實施、考核與獎罰。其次,高校各學科專業之間打破壁壘,將所在專業領域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遷移到互聯網+創賽中,鼓勵專業課教師投入到幫助學生挖掘項目優勢,教師的角色必須重新定位,要從一個“授課者”轉變為學生創業的“資源融合者”[7]。再次,除了鼓勵學生走出去,進入社會創業平臺,高校也要在大學生創業園區開辟校企合作工作區,使學生直接與企業對接和實習實訓,創業團隊可以完善管理水平,提高資金運營能力,使競賽項目更貼近產業實際。最后,整合多方資源,建立大賽項目培育的閉環指導體系,從大賽的推廣、培訓、選拔、實踐、路演、產業對接再到賽后項目復盤直至下一輪的備賽,實現全過程的價值統合。
四、結論
互聯網+創賽已經成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課、項、賽、孵、轉”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在上游激發雙創課程改革、提升師資能力、促進專創融合和挖掘雙創項目。另一方面,在下游鏈接優秀參賽項目對接產業和資本,幫助大學生創業項目孵轉和實現真正的市場化。在互聯網+創賽的大平臺上,高校應進一步有效整合各方資源,以創賽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培養其創業能力,以“四新”育人為目標,成就大學生創業團隊的青春夢想。
參考文獻:
[1]? 趙榮生.引領教育:推進互聯網+創賽內涵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11-16(4).
[2]? 余浩,葉偉巍.“互聯網+”創業創新人才培養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
[3]? 魏國江.大學生創業資本及其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基于心理資本的中介效應模型分析[J].教育研究,2020(1).
[4]? 黃兆信,劉燕楠.眾創時代高校如何革新創業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15(23).
[5]? 宋之帥,王章豹.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演進歷程與發展趨勢[J].中國高等教育,2020(2).
[6]? 楊寶忠.美國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及其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5(11).
[7]? 尹國俊,都紅雯,朱玉紅.基于師生共創的創新創業教育雙螺旋模式構建——以浙江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責任編輯? 巴登其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