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蘭,韋雄,許勇章,邢沙沙,黃慧敏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寒濕痹證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黃帝內經》中有關于“痹證”的相關記載,類似于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1]。中醫學認為,“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多種外邪侵襲,致使經絡凝滯、痹阻不通、氣血不暢,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肢體關節損傷或活動受限,局部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其病機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邪氣入侵并滯留經絡,造成關節濡養失司,進而導致肢體機能下降[2]?,F代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為全身慢性免疫性疾病,以多關節炎性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其致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其侵犯的部位以關節為主,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對機體軟骨、滑膜等組織造成破壞,進而形成關節強直、畸形,甚至肢體功能障礙[3-5]。其治療以非甾體類抗感染藥、抗風濕類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為主,手術治療較少,雖能快速緩解癥狀,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痛,且長期效果不佳[6-7]。
中醫學對“痹證”的治療有幾千年的歷史,已形成較為系統、完備的理論,如《黃帝內經》中關于“痹證”的治療,提出“漬形”,以及采用中藥熏蒸療法對特定部位進行加溫,以促進中藥成分進入肌膚,通過發汗之法改善關節、肌肉僵硬、腫痛等癥狀。《五十二病方》中提及“針灸治痹”之法,即通過對特定部位的針刺作用,達到疏通經絡之目的?;诖?本研究以多種中醫適宜技術聯合應用為切入點[8],探討針藥結合治療寒濕型RA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收治的寒濕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36.8±12.7)歲;病程(4.3±1.6)年。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37.5±11.9)歲;病程(4.2±1.8)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17年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中“寒濕痹證”相關標準,即關節有腫、痛、僵表現,痛處固定,得溫而減,遇寒加重,畏寒怕冷,形寒肢冷,關節屈伸不利,舌質淡、苔白,脈弦緊。
1.3 病例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功能、認知、精神等功能障礙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對治療方案中涉及的藥物或治療手段有過敏史者;不適宜采用本研究方案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溫針灸療法治療,即采用主穴與配穴相結合的方式,主穴采用平補平瀉常規刺法,取肝俞、腎俞、足三里、命門、關元、外關、太溪;配穴根據患者疾病累及關節進行局部取穴。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連續治療4周[10-11]。根據不同穴位及患者體征情況,調整針刺深度。將艾條插入針柄并在特定主穴施以溫灸,每穴2炷,并注意皮膚表面溫度,避免灼傷。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熏蒸治療,方藥組成:羌活30 g,獨活30 g,細辛15 g,桂枝30 g,威靈仙20 g,川芎20 g,當歸20 g,蒼術20 g,艾葉30 g,甘草15 g,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可酌情調整藥味劑量或增減。采用四肢局部熏蒸,將處方放入紗布袋中,置于熏蒸治療儀中,煮沸后調整熏蒸溫度在50 ℃左右,淋洗溫度在45 ℃左右,以患者有溫熱感、可耐受為度?;颊邔⒒疾恐糜谥委焹x中,熏蒸的同時,間歇性淋洗,每次熏蒸治療30 min,每天1次,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評價患者疼痛情況,分別從患者總體評分、醫生對患者疾病總體狀況評分(以下簡稱:醫生總體評分)兩個角度評價。
評價患者治療前后晨僵持續時間、關節壓痛計數、關節腫脹計數。抽取患者治療前后晨起靜脈血5 mL,抗凝血處理后,離心10 min,取血清低溫密閉保存,嚴格按照檢測說明書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表達水平[12]。
采用疾病活動評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評價關節活動情況,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腫脹程度、壓痛、疼痛數目,關節數以肩關節(2個)、指關節(10個)、膝關節(2個)、腕關節(2個)、肘關節(2個)、掌關節(10個)為準,共計28個關節。

1.6 療效判定標準以治療前后DAS差值(ΔDAS)來評價臨床療效。ΔDAS>1.2為顯效;0.6≤ΔDAS≤1.2為有效;ΔDAS<0.6為無效。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R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RA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DAS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DA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壓痛、腫脹關節計數及晨僵時間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壓痛、腫脹關節計數及晨僵時間比較
2.4 兩組RA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RP、ESR、RF水平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學指標對比
按照RA的病情特點和疾病發展趨勢,可歸屬于中醫學“痹證”“歷節”“頑痹”等范疇?!督饏T要略》曰:“歷節者,蓋非肝腎先虛,則雖得水氣,未必便入筋骨?!奔刺崾尽氨宰C”發生的先決條件為“肝腎不足”?!端貑枴け哉摗酚性?“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闡明了“痹證”是由于機體正氣虛弱,陽氣衰減,風寒濕三邪侵犯機體,附于筋骨,致使脈絡運行不暢,氣血凝滯,進而導致關節澀滯、疼痛、屈伸不利等[13]。諸多醫家認為,“內虛”是“痹證”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以肝失濡養、腎陽不溫、運化失司為病機關鍵,在此“內虛”基礎上,外邪趁虛而入,阻塞脈絡,澀滯筋骨,故而發病。其致病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脾虛,標實為風、寒、濕、痰、瘀,因此其治則當以補益肝腎、調理脾胃、平衡氣血為主[14-15]。
該治療方案中選擇中藥熏蒸療法,為中醫適宜技術之一,利用中藥煎液在體表特定部位進行熏蒸、淋洗,旨在溫開腠理、散寒通絡、消腫止痛,借助藥力、熱力直達患部,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符合中醫基礎理論“內病外治、由表透里、舒筋通絡、發汗而不傷營衛”之原則[16]。方中羌活、獨活、桂枝、細辛溫經散寒、透邪外出為君藥;威靈仙、川芎、當歸祛風散寒、祛濕除痹、活血通絡,增強君藥的溫、散之性,為臣藥;蒼術、艾葉溫經、止痛、散寒,外用祛濕止癢,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F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艾葉外用、內服對病患部位均有治療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炎癥細胞的表達,促進滑膜細胞生成,減輕關節部位腫脹、疼痛[17-19];羌活、獨活對RA的治療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多種信號通路蛋白表達,如介導COX-2信號通路,抑制炎癥因子釋放,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20-22]。
溫針灸既有針刺疏通經絡之功,又有艾灸溫通之效。正如《醫學入門》所云:“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經灸之”,利用艾灸調和營衛、和暢氣機之效,激發人體正氣。溫灸之效通過針傳入體內,加強針刺作用對特定穴位的溫熱之性,促進體內局部血液循環,對寒熱痹證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RA作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變部位在關節處,早期病變以腫痛反復發作為主,但對日常生活影響相對較小,患者多不以為然,待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關節功能障礙,并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等,甚至骨骼肌萎縮等病癥,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23-24]?,F代醫學對RA的后期治療主要以手術松解為主,該術式對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要求較高,術后關節部位創傷較大,出血多,且容易出現骨化性肌炎及血管神經性損傷等嚴重并發癥。
綜上所述,針藥結合治療寒濕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降低血清炎癥因子、類風濕因子水平,豐富了中醫適宜技術聯合療法對RA的治療方案,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