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秀菊 閔海瑛 編輯/青鳥
隨著社會進步,大家對健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是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抑郁癥發生率約為4.4%,我國則為5%~6%。至2030年,抑郁癥將有可能成為全世界危害健康的第二大疾病。促進身心健康,防治抑郁癥,首先要提高對抑郁癥的認知。
抑郁癥是一組主要表現為持續的心境低落、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等三低特征的精神疾病。通俗的說,個體自我感覺“心情不好、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什么也不想做”,或者軀體不適,而檢查結果與臨床癥狀不匹配。抑郁癥患者的思維、動作變遲緩,交流減少。嚴重者會出現自我評價低,自責,甚至自傷、自殺。
當然不是!“抑郁”是人七情六欲中的一種常見自我體驗,那么,如何區分抑郁是正常的情緒表達還是疾病的表現呢?
首先看病因。抑郁情緒是事出有因,存在客觀事實。但抑郁癥的發生可能存在客觀事實,也有可能沒有具體原因。
其次看持續時間。一般人的抑郁情緒不會超過2周,而抑郁癥患者的癥狀不會隨著時間而好轉,反而會日益加劇。
最后是認知功能。人在抑郁的時候,認知上也會意識到這不是積極的表現,有變好的意愿并做出努力。而抑郁癥患者則存在錯誤認知,思考能力下降或者不肯思考,抑郁癥狀持續發展。
臨床上,抑郁癥與焦慮癥可謂一對姐妹。因為這兩種疾病常常共病,共病率可達37.2%,即抑郁癥患者有焦慮癥狀,而焦慮癥患者又存在抑郁癥狀。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抑郁癥主要表現為心情低落、消極,缺乏自信,思維變遲鈍、退縮等;而焦慮癥突出表現為害怕、擔心,焦躁不安,感覺緊張甚至驚恐,呼吸不暢,出冷汗,心跳加快等。
當意識到自己或者家人真的可能患上了抑郁癥,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就醫。目前,很多抑郁癥患者得不到及時救治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容易產生病恥感或被污名化而延誤就醫,影響康復。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抑郁癥,做到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
藥物治療是抑郁癥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一般起效時間為4周。堅持服藥能有效改善抑郁情緒,緩解臨床癥狀。有數據顯示,藥物不依從率高達49%~88%,這是抑郁癥難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一定要嚴格遵照醫囑服藥。
心理治療能夠改善認知,緩解抑郁情緒。但有一些患者或家屬,覺得心理治療只是聊天而不重視。其實心理治療是通過治療師與患者溝通的過程,幫助患者覺察錯誤認知,重建合理認知模式。
所謂“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面對抑郁癥這種易復發的慢性疾病,加強護理尤為重要。第一,要給患者足夠的安全感,包括環境、陪伴、心理安撫,讓患者感到有人支持。第二,盡可能讓患者自行料理生活,避免基本技能退化。第三,要鼓勵患者多接觸社會,不能一味讓其退縮回避,影響社會功能。第四,過程中需要家人的耐心和愛心,語言恰當,避免埋怨和指責。最后,要警惕自殺自傷的發生,如患者癥狀加重、流露出消極的言語等,要及時就醫,引起重視。
有效的預防措施、護理干預等能降低抑郁癥的發病率,對抑郁情緒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睡眠障礙是抑郁癥患者的表現之一,要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熬夜,保證睡眠時間。如果失眠,不要急于使用助眠藥物,可以減少負性事件對自身的影響,也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幫助睡眠。
生活中還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營養搭配,避免口味過重和單一。經常食用高糖、高脂的食物容易產生抑郁癥狀。經常以快餐為食的人患抑郁癥的概率比那些不吃或極少吃快餐的人高出51%。合理膳食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舉措之一。
培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如讀書看報、旅行攝影、養花弄植等,可以讓人熱愛生活,樂觀積極。
抑郁癥患者對悲觀事物更容易共情,所以預防抑郁癥要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提高生活滿意度。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隨遇而安,負面情緒少,但可能不夠積極向上;有的人情感細膩,思前顧后,易產生負面情緒,但行事細致周到。無論哪種性格的人都有兩面性,不要把自己陷入絕對化,善待自己,有利于預防不良情緒的發生和發展。
“傾訴”是緩解負性情緒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尋求外界幫助的信號。我們要勇于吐露真實的想法和內心體驗,在傾訴的過程中自己的潛意識也會梳理、發泄情緒,這是自救的表現。當然,還要有良好的傾聽者。家人、朋友是最常選擇的傾聽對象,也可以選擇正規的心理熱線。傾聽者并非一定要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共情傾訴者在傳遞的痛苦,在此基礎上的安慰或者引導更有分量。建立良好的傾訴渠道有利于不良情緒的分解和改善。
早診斷是抑郁癥得到有效治療的關鍵。生活中,可以從正規書籍或媒體中多了解抑郁癥的科普知識來提高認知。
抑郁癥作為一種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抑郁癥的無知與誤解。治療抑郁癥首先從認知抑郁癥開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