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班級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學校文化和推進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創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是昂揚學生斗志、培養集體凝聚力和落實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發展國家人才培養事業的關鍵環節。德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戰略地位。在此背景之下談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1],融入班級文化創設之中,融入思政課程建設之中,使得學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守,使得班級文化建設有據可依,使得學校思政教育有路可循,為構建全面育人環境織就網狀空間,進而形成以班級文化建設為“出發點”、以學校德育建設為“中轉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加油站”、逐漸向立德樹人“終點站”挺進的體系,最終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學生的目的。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班級共同理想建設的準繩
班級共同理想是聚合團隊力量、體現集體信仰的無形財富,是精神層面的隱性表現形式,代表著一個班級的文化內涵和師生在長期互動中形成的集體風貌,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內核和引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級的具體要求作為班級共同理想建設的準繩,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集體觀,有利于生發正確的價值取向,有利于打磨良好的班級風尚,對于創建代表先進文化的班級和強化集體精神都有著無形的浸潤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到班級共同理想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打造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奮斗目標、共同的意識形態,對于班級文化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既能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又能夠引導班隊建設積極向上。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導班級核心文化建設的綱要
班級文化氛圍的形成需要一個規范有力的綱要,需要一個能被所有學生認同和接受的法度,才能指導班級文化建設向陽而生,才能引領全體學生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國家規范,其龐大的理論體系涵蓋了對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全方位道德要求,體現出厚重的指導性和向導性,正好有力地填補了班級文化建設的指揮位空缺。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堅持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觀和“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人民觀全面滲透其中,并逐漸將其內化為學生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的基本遵循,對創建先進的群體文化帶來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磁場”,牢牢地將學生的思想、行為集中在一個圓心,并以不同長度為半徑向班級活動各個方向發散,指導和約束著集體行為,在熏染和引領班級文化形成方面發揮著指揮棒的作用。[2]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滋潤班級管理力量生長的養分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這就為學校德育建設提供了穩定器,也給班級文化建設提供了助推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班級管理之中,讓其成為滋潤班主任和班級管理力量生長的營養液和有機原料,對于更好地實施教育引導、創建和諧班級都是非常必要的。班級文化建設離不開舵手的引領,作為班主任和班級管理人員,要熟悉并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個層面的精神內涵,并將其靈活運用到班級管理和文化建設之中,對于統一學生思想、生發集體意識和構建良好的育人空間都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班級文化的有機融合途徑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物質建設之中,營造具有熏染性的文化氛圍
物質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外在物化形式,通過對教室墻面、走廊等進行針對性的文化粉飾,能為營造濃厚的班級文化氛圍拓展陣地,具有“以物潤文”的功能,既能給班級文化打造名片效應,又能讓抽象的文化通過具象的物質呈現出來。在實際操作中,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基本內容通過藝術圖像張貼在顯眼位置,并且對這些內容進行適當挖掘,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與班級文化的核心有機關聯,創設具有熏染性的文化空間,就能給學生一種物理意義上的教育,久而久之,這些內容就會內化于學生頭腦,外化于學生行動,沉淀成獨特的班級文化。
班主任可以在平時組織班內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含義進行深入的理解,并通過音樂、美術等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比如,在開展競賽活動時,可以號召學生制作以“公正”為主題的標識物;在參加考試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設計以“誠信”為主題的藝術形象,等等。只有學生充分理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才能真正做到以身示范、知行合一。
具體說來:(1)班級墻壁、黑板等文化陣地的布置。班級文化環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空間,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宣傳標語、名人名言,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還可以張貼一些反映班級建設的圖片、繪畫、作品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又能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念。
(2)班隊活動的開展。學校或班級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參觀紅色基地、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親身體驗中國發展歷程的艱辛與輝煌,感受祖國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此外,還可以開展“學習雷鋒好榜樣”等主題班隊會活動,讓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和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制度建設之中,營造具有倡導性的文化氛圍
科學合理的制度是保證班級秩序和規范學生行為的“壓艙石”,更是推動班級文化建設落地生根的“催化劑”。在構建班級文化的輪廓時,一定要將制度文化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依據《中小學生守則》的具體要求,制定符合班級文明發展、和諧發展的班級公約和班級生活規范等相應的制度,用制度文化調適班級文化建設的方向。必須要注意的是,在制度的擬定過程中,一定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匯其中,體現制度的規范性和適用性,尤其是要深入發掘“誠信”“友善”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使其有機地滲透到制度條款中,成為學生人格的重要信條,讓各項制度真正發揮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作用,為創設先進的班級文化保駕護航。
在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時,可充分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將其融入規章制度之中。比如,可以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融入班級公約中,同時,對于不遵守班規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予批評教育并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如扣班級考核分、寫保證書等。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建設之中,營造具有引領性的文化氛圍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根系和靈魂,對學生具有價值引領和人格矯正的作用。精神文化一般體現在學生的精神風貌、班風建設、班級團結力等多個方面,是一種反映共同價值觀和共同理想的隱性文化。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匯其中,既能從高度上提升班級文化的品質,又能多元地構建精神家園,使班級文化具有主干和依附,對溫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班風”“班訓”的建立,班主任可以通過民主征集、公正評比、自由選擇的方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這樣,對于學生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內涵無疑具有耳濡目染的意義,而且,這對加快班級精神文明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都具有典型的引導作用,不失為一舉兩得之舉,甚至能夠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從另一個側面帶動班級德育建設走向深入。
在開展精神建設時,可以利用一些重大紀念日、傳統節日或重大事件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觀看相關教育電影、組織學生參加主題征文比賽、舉辦班級合唱比賽等方式,讓學生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例如,組織“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此外,還可以利用五四青年節、重陽節、國慶節等重要節日開展各種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環境之中,將學校文化氛圍與校園文化氛圍相融合,創造具有熏染性的校園環境,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例如,學校可以在教室內張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名人名言、名人畫像等,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環境之中,并將其作為學校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學校進行綠化建設時,可以在校園內種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樹木,創造出具有熏染性的校園環境。
(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行為培育之中,營造具有榜樣性的文化氛圍
《論語·子路》篇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行為影響在德育中的顯赫作用。因此,作為班主任和班級管理成員,首先自身修為要高,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并將其通過自身的言行折射到日常和學生的互動之中,給學生進行良好的示范引導,樹立“活動”榜樣,引導學生共同學習和效仿,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行為培育目的。同時,應當建立班級文化管理獎評機制,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對能夠遵守集體公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班級文化向好發展的“班級好人”“班級好事”進行表揚獎勵和大力宣傳,充分發揮好典型人、事的表率作用,建立具有榜樣性的帶動機制,讓班級文化建設的“血液”永葆活力,始終沿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班級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在班級中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要注重營造榜樣性的班級文化氛圍。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愛國題材影片、觀看《開學第一課》《感動中國》等節目,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教師還可以開展“向英雄人物學習”等主題班隊會活動,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學習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美德。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自身所教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在教學中挖掘典型人物或故事,讓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材料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在“學雷鋒,做好事”主題班隊會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雷鋒日記》《雷鋒的故事》等書,并將身邊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雷鋒做好事”活動,讓學生將自己或同學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并在班級中展示交流。這些活動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魅力,又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師要注重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發展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指南,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總而言之,班級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無非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時代答卷,但班級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班級文化創設中,是永遠不會過時也永遠不會失效的,而且對于引導職業學校學生傳承中華文明、形成健康人格、堅定理想信念和發展綜合素質都具有十分顯著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班級文化建設探析[J].甘肅教育,2021(5):32-33.
[2]張祥蘭.班級文化場域建構:價值選擇與關系調適[J].中國教育學刊,2016(6):51-54.
[3]史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班級精神文化[J].中學教育,2017(4):116.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農業學校)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