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蓉 崔海燕

【摘 要】教師以“語言與言語”為內核,采用逆向設計思維,先確定表現性學習目標,再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然后實施表現性學習活動,最后在學生完成評價任務后進行指向發展的活動評價。教師指導學生在真實、復雜、富有挑戰的表現性學習活動中經歷有意義的實踐,通過豐富的言語活動,獲取新的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實現“語言與思維、審美與文化”的同構共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言語實踐 表現性學習 學生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的根本任務是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中教學生運用語言,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是在積極的言語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地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積極的言語實踐,在聽、說、讀、寫的表現性學習中,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性學習,特指學生在言語表現中學習語文的一種方式:教師以“語言與言語”為內核,設計真實、復雜、富有挑戰的表現性學習活動,在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表現性學習活動中經歷有意義的實踐,通過豐富的言語活動,獲取新的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實現“語言與思維、審美與文化”的同構共生,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確定表現性學習目標
表現性學習目標,服務于學生的表現性學習,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或與單元語文要素高度相關,或與課后習題密切呼應,對于學生來說,最具有言語生長價值。
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太陽》一課的教學為例,其所在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寫作要素是“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紹清楚”。教師根據單元語文要素和課后習題,向學生亮出表現性學習目標: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說明方法將太陽這一事物說清楚的,并學習運用說明方法介紹清楚一個事物。這樣的學習目標,簡潔明了,學生不僅看得懂、說得出,而且經過學習能做得到,并且該學習目標不僅表述清楚,還做到了以生為本,非常合理。如“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教師并沒有寫入目標,而是把運用合適的說明方法“說清楚”寫入了目標。因為學生通過閱讀句段,基本都能夠說出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學生真正會遇到的困難恰恰是不明白為什么選用“這一種”,或“這幾種”說明方法,不選用“那一種”,或“那幾種”說明方法;為什么選用“這一種”,或“這幾種”說明方法就能說清楚等。
二、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
語文表現性學習要求能夠在課堂上獲得學習證據,使學生的成長看得見,即學生要“能讀、能背、能說、能寫”。因此,在確定目標之后,教師要根據表現性學習目標,像評估員一樣思考:學生要有怎樣的表現,才能證明已經達到教師設定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創設真實情境下的,聚焦核心要素、圍繞目標達成的表現性任務,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外顯學習成果,并鞏固知識技能、提升能力、形成素養。表現性評價任務可以輔以簡便易操作的評價表,評價要點和表現性學習目標要相對應。學生表現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表演、演講、發表、展覽、PPT展示及介紹等,表現展示的對象可以是他人、小組、班級、年級、師生,以及家庭、社會等。
仍以《太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表現性評價任務,如運用所學的說明方法,向低年級的學生說明“東方明珠塔的高”“獵豹奔跑速度的快”“赤道的長”等,并引導學生比一比,誰說得更明白;想一想,為什么他說得最明白。
三、設計并組織表現性學習活動
教師在確定了表現性學習目標、設計了表現性評價任務之后,就可以著手設計表現性學習活動。在這一階段,教師必須思考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學生要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選擇哪些學習材料或資源最合適?需要教師提供哪些必要的幫助?哪些喜聞樂見的、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在這些問題的求解過程中,教師進一步深入鉆研教材,力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表現性學習活動。
(一)任務(問題)驅動,激發學習動機
語文表現性學習,始于任務或問題驅動。就一堂課而言,教師可以事先設計一個基于真實生活情境的、富有激勵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或問題,最好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樣的學習任務或問題,可以基于預習,關注學生對文本的興趣點、困惑點等;也可以關聯成果表現,激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準備成果表現,亮出學習證據。
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驅動性任務:午間休息時,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給二年級的學生講文言文故事《司馬光》,由于大部分二年級的學生聽不懂文言文故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給同學們講。
(二)經歷言語實踐,達成學習目標
在表現性學習中,學習材料是課堂信息的基本來源。學生借助學習材料,有效獲取信息的數量與質量,是完成表現性學習任務的重要一步,也是表現性學習成功的關鍵一步。
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時,學生們一致認為“主動請戰”“負傷爬行”“勇堵槍口”三個場景,最能表現黃繼光的精神品質。接下來,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方式,或抓關鍵詞,或揣摩人物內心,或加動作,或聯系影視劇等,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品讀英雄的豪言和壯舉,并通過表演,身臨其境地感受黃繼光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偉大形象。
學生在小組內圍繞驅動問題,經歷言語實踐,展示自己,主動獲取新的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促進了語文素養的發展。這樣的表現性學習,以公開的、可觀察的行為為載體,將學習內容與過程盡情地表露、外顯,讓教師和學生能清晰地感知、直觀地觀察,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不斷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完善自己,并進行分享,互相激勵、共同提高。
四、實施表現性評價
(一)外顯學習成果,實現內化遷移
指向積極言語實踐的表現性學習,必須給學生提供展示學習證據的機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獲得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問題,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
《司馬光》一課的表現性評價任務,需要學生利用午休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去二年級一個班給學弟、學妹講故事。學生要順利完成這項真實的任務,除了要充分理解文言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還需要考慮一些細節:選擇怎樣的言辭和語音語調,跟老師溝通,獲得表現機會;如何要求老師幫忙拍照;怎樣吸引學弟、學妹的注意力;怎樣對老師表示感謝,并請老師作出評價;等等。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得,而且還實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協調發展,使自己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問題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以及人格修養得到培養,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全面協調發展。
(二)進行活動評價,指向素養發展
評價不僅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重要的教學過程。因此,在表現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都要重視評價,并充分用好評價,以評價促進學生主動表現。尤其在學生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后,教師要及時對照目標組織實施活動評價,對學生個體或小組的任務完成結果或質量水平,進行師生、生生多向評價,最大限度地肯定學生的表現,同時也幫助學生發現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在《司馬光》一課的教學中,表現性評價任務完成后,評價的主體,不僅包括學習小組成員,還包括二年級教師和學生代表。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性學習,以“語言與言語”為內核,整合了知識、情境與任務,追求內驅性的學習任務、結構化的學習路徑、過程性的學習支持、情境性的學習體驗、外顯化的學習提升。學生在這樣的課堂展開積極的言語實踐,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學生運用知識技能解決現實問題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斷力、表達力得到了提升。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性學習,是一個由學生的言語表現來決定的漸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