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昭英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許多一線教師根據教材和經驗安排教學活動,忽視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缺乏及時的、積極的評價,沒有發揮評價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導致課堂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在于從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轉向以“目標”為核心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思考:依托課程標準,精準目標錨定;緊扣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方案;發揮評價功能,助推課堂增效。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 學習目標 評價任務 評價功能
在現行的課堂教學中,許多一線教師根據教材和經驗安排教學活動,缺乏清晰的目標作為指引,對“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思考不足,教學過程中不能清晰把握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不能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的、有效的評價,學無以定教、評無以促學,導致教學低效,無法實現減負提質的目標。
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要從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轉向以“目標”為核心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評”一致性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簡單地說,“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在整個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在學習目標統領下達成的一致性。學習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統領,評價任務的設計要先于教學活動,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并在教學中發揮關鍵的作用,從而有效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是一致的,而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能讓學習增值賦能。
我們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展開了積極嘗試,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線段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談談我們的教學實踐與思考。
一、依托課程標準,確定學習目標
“教—學—評”一致性從學習目標出發,學習目標是實施教學與評價的依據,教學與目標一致,體現為教學始終緊扣目標展開,教學的過程即不斷達成目標的過程。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思考起點,鉆研課程標準,依據課標明確每個學期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明確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
關于線段的教學,數學新課標中是這樣描述的:結合實例認識線段;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學目標絕不能局限于知識與技能目標,要同時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核心素養的提高,線段的認識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因此,教師還要重視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通過解讀數學新課標,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要確定本節課學生要達到的學習目標:(1)知道線段的特征——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是有長短的,能從具體情境或實際物體中找到線段;(2)經歷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線段的過程,抽象能力和空間觀念得到發展;(3)經歷在生活情境和幾何圖形中辨認線段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探索規律,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回顧與反思的能力。
明確了學習目標,就是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方向,就有了減負提質的保障。
二、緊扣學習目標,設計評價方案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為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評價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它不是教學結束后的簡單檢測,而應在教學活動前就設計好,以便評價任務嵌入教學活動的設計中,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在教學“線段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圍繞前面已經確定的學習目標,確定了評價方案(見表1)。
從上述評價方案中可以清晰看出,評價與目標是完全一致的。評價方案中設計的評價任務,有的來源于教材,有的是教師自主設計開發的。對于評價任務的設計,一方面要充分發掘教材中已有的評價任務資源;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需要,積極開發合適的評價任務。
三、發揮評價功能,助推課堂增效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評價從教學設計開始便不再游離于教學過程之外,而是融合在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預先設計好評價方案,無疑會增強教師的評價意識,教師心中有評價,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便會有意識地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結果,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來獲知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況,主動地判斷學生 “學會了什么”,把握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并對教學及時判斷、反饋、促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進階的助推器,更好地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助推課堂提質增效。
在“線段的初步認識”一課的課堂實踐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情,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準確的、具體的反饋,改進課堂教學。下面筆者以其中的一個評價任務的實施為例,看一看評價對教學的診斷與促進作用。
教學片段:找生活中的線段
(1)有形的:在實際物體上找線段。
師:其實,線段就藏在我們身邊(出示數學書封面),你們能在數學書封面上找到線段嗎?
生上臺指出了封面的長邊,但只有指的動作沒有言語表達。
師:嗯,你一下子就找到了線段!那你能試著邊指邊說線段在哪里,以及它的兩個端點在哪里嗎?
生1:能!(邊指邊說)數學書上的這條邊可以看成線段,這是它的兩個端點。
師:你們還能在數學書封面上找到別的線段嗎?
生上臺又指出了另外幾條線段。
生2:我認為數學書封面上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3:同意!
師:這個同學不僅會觀察,而且會表達!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你們能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嗎?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師引導學生判斷找到的是否是線段。
生4:直尺的邊、課桌的邊、黑板的邊、窗戶的邊……
師:這些物體材質各不相同,為什么它們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呢?
生5:因為它們都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師:你們緊緊抓住了線段的特征來找線段,真棒!
(2)無形的:在具體情境中找線段。
師:兩名同學在練習傳球(播放足球沿直線滾動的動畫),仔細觀察,你們能找到線段嗎?
生上臺指出足球起點到終點間的一段。
師:你的意思是足球的運動路徑可以看成線段,是嗎?
生1:是的,足球是沿著直線滾的。
師:他們還踢出了“香蕉球”,一起看!這次,足球的運動路徑還能看成線段嗎?為什么?
生2:不能,因為這次的路線是彎的,所以不能看成線段。
師:剛才不僅能在物體上找到線段,還在足球運動路徑中找到了線段的同學請舉手!
生都高興地舉起了手。
師:真好,說明你們已經掌握了線段的特征。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處處都可以看到評價:當學生只會指不會說時,教師在及時肯定學生的同時引導學生邊指邊說,促進學生動作與語言表達的協調發展;當學生能解釋“這些物體材質不同,它們的邊都可以看成線段”的原因時,教師的評價讓學生對線段的特征有了概括性的認識;當學生完成了在生活中找線段這一評價任務后,教師又組織全體學生對自己剛才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舉手的同時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從學生整體完成這個評價任務的過程來看,學生對線段的認識是比較到位的,學生已經建立起了線段的表象,對線段有了親近感,這些反饋信息的收集,使教師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心中有數,從而可以更好地安排之后的教學活動。
上述教學實踐,除了將評價設計安排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之前完成,其余的環節看起來和以往的教學差異不大,但實際上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影響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教學評價從關注結果轉向促進后續學習,評價緊密地融合在師生的整個教學活動中,在發現學生與學習目標要求的差距的過程中,教師不斷調整教學、反饋信息以促進后續學習,其價值指向不僅是“對學習的評價”,更是“為了學習的評價”。
以目標導航,以評價護航,教師心中有底,這樣的教學無疑更能為課堂增值賦能。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展開教學是減負提質的好舉措,更是每位教師為實現國家課程目標的應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