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潭平
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深化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把“互聯網+”與教學相結合,創建更加高效的現代化教育課堂。同時,在培養核心素養指標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素質教學和“互聯網+”的有效結合,以促進學生在此背景下更好地發展文化素質,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教師根據高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革。面對此種教育潮流,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與其核心素養內容緊密聯系,積極融入“互聯網+”思想與技術,積極探索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途徑,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在傳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學生視野也變得更加開闊,學習形式從單純的書籍課堂到網絡多媒體,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隨時都能學到更多東西。利用“互聯網+”進行高中語文教學,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學習時間,在閑暇之余感受到和實體課堂同樣的學習效果,并在手機上進行預習和復習,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在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會出現“以教材為中心”和“不以學生為本”的現象,忽視學生的學習質量,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然而,在“互聯網+”教學時代,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提問的機會,讓學生與教師保持交流,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語文內容。
最后,“互聯網+”語文教育的發展時代,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利用“互聯網+”進行高中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主導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脫離對教師的依賴性,符合素質教育的改革要求。[1]
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各高中學校仍然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如今,高科技教學資源層出不窮,新事物不斷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活,也在改變著學生的思維方式。隨著人口的增長,班級的人數越來越多,課堂教學氣氛也越來越緊張,師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此外,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課時仍然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壟斷教學話語權,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但就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來講,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互聯網+”教育將為學生提供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互聯網+”的優點是開放性、時效性,師生之間能進行更好的互動交流。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素材,制訂完善的學習方案,并把握語文學習節奏。“互聯網+”對于提高學生注意力具有顯著的效果,通過使用圖像、錄像等手段,可以達到視覺刺激效果,避免出現疲倦、注意力分散等現象,有利于提高高中語文學習效率。
三、“互聯網+”背景下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在高中語文教學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是諸多教師面臨的重要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文本內容,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直觀感受,減少學生對文章、詩詞的理解難度,讓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語文知識中的樂趣,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率。[2]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文章特點、內涵和情感等融入教學視頻中,在視頻中加入一些優美音樂,營造舒緩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在學生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和視頻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對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比較和分析,并分析其中的共同點和差異,促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又如,在《再別康橋》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形式,向學生展示與教學有關的錄像,并為學生播放課文朗讀聲頻,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文章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選擇一個學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進行朗讀,讀完之后,教師放一段錄音,讓學生對比自己的朗讀作品,并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以此為依據,與同伴一起探討,真實地體會這篇文章所傳遞的情感。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利用網絡不僅能激發學生對語文文本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體會課文情感,從而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利用“互聯網+”豐富課堂形式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要注意利用網絡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和資源,使語文教學更具直觀性、靈活性、豐富性、拓展性和集中性,使學生在有效地掌握語言知識時,提升語文綜合素質。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網絡技術進行問題教學和情境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提高語文學習效率。[3]例如,在《赤壁賦》的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網絡技術進行問題教學。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教學PPT,把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和詞匯注釋融入PPT中。另外,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根據問題和任務進行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充分交流和展示自我的機會。
又如,在《荊軻刺秦王》一課中,教師可運用“互聯網+”技術,創造與之對應的教學環境。首先,通過網絡技術在課堂上展示課文的內容,給學生創造一個具有濃厚歷史色彩的環境,促進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內容和課文中所展示的情感,讓學生根據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比較理解,激發學生發散性思考意識,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進入探究階段,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和記憶效果,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三)運用“互聯網+”技術創設學習情境
在“互聯網+”影響下,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各種聲音、圖像等內容融入課堂中,通過情境化形式,使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到更直觀的內容,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荷花淀》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播放不同的抗日戰爭情境,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隨后,教師將白洋淀夜景、風俗畫和正午風光等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大自然的靜謐和美麗,使學生很容易就能進入文本情境中,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美好、戰爭的殘酷,也能體會到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
(四)活用“互聯網+”尋找學習資源
“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為教育界帶來了新生機,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價值和優勢,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互聯網+”平臺中有大量學習資源和軟件,如微信讀書、線上圖書館等,都可以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的素材。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益于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豐富知識體系的軟件,指導學生找到并使用網上豐富的閱讀資源,使學生在閑暇之余能通過“互聯網+”進行趣味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有益身心發展的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一些課外讀物,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另外,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網絡技術來學習語文,從而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豐富語文學習資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語文,通過自主探索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時,這篇文章是從長篇小說中摘錄而出,高中生的學習時間有限,無法閱讀整部作品。此時,教師就可通過“互聯網+”技術促使學生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事跡、創作背景及創作風格,搜集與《老人與海》相關的作品或人物評述內容,如王小波在《老人與海》一書中,就直接揭露了這篇文章關于漁民的描繪,并點明了其對漁民奮斗精神的贊揚。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能使學生接觸更多學習資源,有效把握文章節選要點,并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
(五)“互聯網+”促進學生小組合作
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后,“互聯網+”下的小組合作模式應運而生,教師在布置合作教學任何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將學習結果轉化為幻燈片,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和評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從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增強協作學習的有效性。以《故都的秋》教學為例,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認識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表現出來的特點,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小組學習后,可以建立班級學習群,根據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合理安排有關問題,如“具體描寫故都的秋的段落是哪幾段?大家還知道哪些描寫秋色的文章?”。然后,學生就可以在網上進行討論,并發表自身看法。學生也可以在網上查找有關信息,以便更好地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學實踐表明,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自由地交流及討論問題,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合作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協作精神,又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彼此關系。
(六)應用“互聯網+”打造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是在教師開始上課前,按照教材內容,制作一段教學視頻,讓學生按照視頻所提供的內容,進行自由學習。學生在課外甚至在家都可完成預習、復習任務,對本課程要點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可以利用“互聯網+”查詢數據,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互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將在課堂上測試學生的學習效果,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探究式學習。由此可見,翻轉課堂是一種能使學生高效自主學習的教育方式,學生能真正掌握學習主動權,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翻轉課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記憶閱讀內容,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會忽略一些重要的東西。然而,結合“互聯網+”打造的翻轉課堂可以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教師預先錄制課程要點,并以小短片形式給學生播放,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反復觀看,通過短片來加深對課程要點的了解,形成完整的語文知識鏈條。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翻轉課堂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制作教學視頻,并結合課堂實際,設計出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在新章節開始前,教師要制訂教學方案,制作相應的教學課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重難點部分做成短片,以便于學生理解。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斷地利用“互聯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把“互聯網+”與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相結合,不斷地改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采用“互聯網+”教學方法,教師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進而提高教學效果,有利于創建高效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毛玉萍.“互聯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2):158-159.
[2]戶曉萌.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高中語文教學質量[J].中國新通信,2022,24(4):174-176.
[3]蔡鑫鑫.“互聯網+”環境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分析[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2(2):19-20.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中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