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龐大數量、創新活力、發展韌性,使其在社會進步的舞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穩定增長、推進創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到2021的十年間,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從1085.7萬戶增長到4457.5萬戶,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主體。
民營企業推動轉型升級
民營企業的優勢在于其靈活的體制機制和有效的激勵制度,使其能夠更快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更加貼合市場實時的需求,形成內在的發展動力。在追求高質量、高效益,同時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手段,推動了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對新市場的開拓。
創新的重要動力之一是民營企業對效率的注重,由于民營企業需要承擔自身全部的利益風險,以利潤最大化為企業的主要目標,因此能更加高效合理地完成資源配置,及時了解供求、價格等市場機制,據此調整經營決策。
技術創新則是民營企業為了建立自身的差異性,或是降本增效,或是打造品質品牌,從而順應甚至引領市場趨勢的有效手段。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品創新,在競爭壓力下不斷地吸收和開發新技術,研究新模式,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
其次,從技術研發、投入市場應用、取得收益的不確定性而言,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往往有著極強的進取心和前瞻能力,在關鍵時刻敢于創新和突破,其所帶領的企業也往往成為所在行業的“鯰魚”,為市場帶來新的技術、工藝、設備與管理理念,為整個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激勵機制同樣是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民營企業的激勵機制更為靈活,能夠及時根據貢獻調整回報,充分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高效的激勵機制也可以有效增強企業的組織凝聚力,使企業走上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軌道,共同為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奮斗。
因此,在民營企業近年來不斷增加研發支出的背景下,其研發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根據全國工商聯2022年的調研數據,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1.08萬億元,占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的38.58%,占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50.16%;同比增長23.14%,增速比全國高8.5個百分點,比全國企業高7.9個百分點;平均研發強度3.00%,同比增加0.14個百分點,比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高0.56個百分點。
“新常態”下民營企業的發展
當前經濟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疫情影響、需求收縮、預期轉弱、地區隔閡加深,直接導致經濟增速下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多。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企業要維持生存以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既要想辦法更廣、更深地擴大內需,又要謀求海外市場,向外轉移部分產能。
“新常態”下,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長期來看,民營企業反而需要適時調整發展方向,更加堅決地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和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技術創新才是企業做大做強、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發展的企業,能夠率先提升企業的成本優勢,擴大企業的利潤空間,為企業打造品牌、實施更高級的市場戰略以及持續創新提供物質條件和資金支持,在差異化中獲得優勢。
不過,將目光投向整個市場,民營企業的創新也依賴于外部的系統性支持。企業創新需要資金支持,而我國尚未建立起充分的、完善的適合大量中小型企業融資的渠道,一則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針對中小型企業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手段,對其發展路徑和創新行為不夠了解,因此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貸款支持;二則民間融資渠道有限,且存在許多不規范、高風險的渠道,對民營企業的創新沒有形成足夠的、正面的促進作用。
重視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促進技術創新的有力舉措。在做好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股權融資作用,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相關基金,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和門檻,為不同體量的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手段,使民營企業的融資方式多樣化。
更重要的是從制度上、輿論環境上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保障,推動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在社會中形成鼓勵創新的輿論氛圍。好的制度“潤物細無聲”,良性的金融環境、制度環境能為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減少阻礙、提供助力。
結語
回顧過去,民營企業是推動投資增長、實現消費繁榮、促進對外貿易、貢獻穩定稅收的不可或缺力量。面向未來,民營企業是轉型升級、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